垃圾全部采用高密度聚乙烯膜包裹起來
臭氣收集處理站將臭氣轉化為天然氣
東南網10月14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陳思親 通訊員 謝毅強)廈門最大的垃圾處理中心——翔安東部固廢中心,以前垃圾產生的異味可飄5公里遠。
近日這里已完成全密閉改造,用高密度聚乙烯膜包裹起來。垃圾產生的臭氣和滲濾液,經收集后層層加工,可變成高效燃氣和可再利用的水資源。現在,周邊只有輕微的異味。
又濃又腥的臭氣,經過層層加工,可變成清潔高效的天然氣。黏稠四溢的垃圾滲濾液,經過回收,也能變身水資源二次利用。
導報記者昨日從市市政園林局獲悉,廈門最大的垃圾處理中心,翔安東部固廢中心于近日完成全密閉升級,并且同步回收處理垃圾滲濾液和臭氣,變廢為寶。
據悉,東部固廢中心今后將擴建焚燒量,全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將擴建至4000噸。
超強密閉 2000多噸垃圾每天全封閉填埋
近3000噸垃圾,每天從島內外匯集而來,位于翔安的東部固廢中心,異味最遠可飄5公里。此前,附近的村民沒少因此遭罪,怨聲不斷。
不過,經過全密閉工藝改造后,5公里的臭味開始慢慢消除。“全市每天4000多噸垃圾,有2300多噸進入東部固廢中心填埋,600噸焚燒。”據市政園林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以前,垃圾大多暴露在外,氣體也隨處揮發。改造后,垃圾全部采用HDPE膜包裹起來,空隙全部焊接密閉,只留1000平方米區域作業,臭氣也在膜內封存。
“HDPE膜為高密度聚乙烯膜,對熱、酸和腐蝕有較強的耐久性,且厚實封閉性強,可以很好地鎖住垃圾和臭氣。”市政園林局負責人介紹,填埋場目前已填埋垃圾600萬立方米。導報記者昨日在現場體驗,和以前的濃臭相比,采用膜封閉后,即使身處填埋場旁邊,也只有輕微異味。
新型工藝 垃圾臭氣地下變身天然氣
被封存的臭氣,去了哪里?
導報記者注意到,廣闊的垃圾場中央,分布著一個個圓柱形的長鐵管連接膜布。“那是拉拔管,可以將垃圾產生的滲濾液和臭氣導入地下。”據市政園林局負責人介紹,在垃圾場下方,還分布著集氣井,將導入臭氣收集,再通過地下管道,輸送至附近的氣體收集處理站。
隨后,臭氣經過脫硫、脫碳等一系列工藝后,就可轉化為清潔的天然氣。目前,填埋場每天產生1萬立方米臭氣,經過加工處理后可煉制5000立方米天然氣,這些天然氣已開始向外供給。
據氣體收集站負責人介紹,預計下個月,處理站管道將接入華潤燃氣天然氣管網使用,預計今年底,處理量可增至3萬立方米,而待集氣井鋪設完畢后,每天可將6萬立方米臭氣,轉換為3萬立方米天然氣。
水源利用 垃圾滲濾液變為可再生水資源
臭氣變廢為寶,最臟最難處理的滲濾液,也將全身改良。“滲濾液通過拉拔管收集后,通過管網匯入附近的滲濾液處理站。”據市政園林局負責人介紹,處理站將滲濾液初步處理為污水,再輸送至翔安污水廠進行二次處理后,就可作為灌溉等二次利用。而在以前,滲濾液全部直排入附近的山溝。
目前,處理站一期已建成投用,二期預計明年投用,屆時,每天可處理1600噸滲濾液。另外,為減少雨水轉化為滲濾液,處理站的調節池等也進行了密閉處理,排水管網還進行了雨污分流改造。
揭秘
垃圾填埋場塞滿了怎么辦?
廈門的生活垃圾在不斷增多,再大的填埋場也有被塞滿的一天。
根據設計,位于山谷中的東部固廢中心垃圾填埋場,占地40萬平方米,垃圾填埋總容量達20006立方米。按照廈門現有的垃圾量,填埋場原本的設計壽命是30年,最高可以填高135米。
不過,據市政園林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按照目前全市的垃圾增量情況,預計10余年,這個填埋場將被塞滿。對此,廈門的出路是,將垃圾填埋變焚燒。“全市4000多噸垃圾,每天有1000多噸用于焚燒。”市政園林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固廢中心接下來將擴建1200噸的焚燒量,同時,海滄焚燒廠也將進行二期1200噸擴建,兩個項目正在進行前期工作。未來,廈門生活垃圾的總焚燒量將擴容至每天4000噸,屆時,全市垃圾處理也將以焚燒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