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老區、山區,給人的印象往往是老少邊窮、交通不便、環境閉塞、文化落后,幾乎是貧瘠和艱苦的代名詞。 但是,如果您現在深入廈門島外的部分農村去看一看,您的認知也許會被刷新。不知從何時起,廈門的老區、山區已經大變樣——平整潔凈的村道縱橫交錯,嶄新堅固的樓房拔地而起,綠意盎然的街心公園韻味十足,豐富創新的文化、體育生活令百姓的精神體驗日益豐滿;井然有序的現代化基礎設施完美融合于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觀之間,從某些角度看,城市社區所擁有的各項配套,在農村也沒有缺席。老區、山區生態環境和居住環境的“改頭換面”,最終使村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邁上了新臺階。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老區和邊遠山區村的發展,2008年,我市出臺了《關于加快老區山區建設發展的意見》,設立專項資金,首次確定城市建設規劃范圍以外的60個老區山區村加以重點扶持發展。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市、區兩級農業部門和新村辦,經過多年努力,特別是《美麗廈門戰略規劃》實施以來,按照“五位一體”要求,統籌考慮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和農村生態,加大扶持力度,對老區山區重點村建設進行進一步提升和完善。截至目前,全市60個重點村的項目建設已基本完成。通過完善村內基礎設施建設,推動農村集體經濟和特色產業發展,從而促進農民收入持續增長。為美麗廈門,特別是美麗鄉村的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回溯我市老區山區建設的歷程,從2008年首個山村的“破冰之旅”,到如今基本完成60個重點村的項目建設,在各界的關注和老區山區人民的期待中,市農業局穩扎穩打,走出了一條符合當地特色的因地制宜建設道路。 八年磨一劍。今日的廈門老區、山區,正以前所未有的嶄新面貌和強勁的生命力投入到“美麗廈門 共同締造”的時代新征程中。 ??? 廈門日報訊(本版文/記者 林雯 本版圖/記者 張奇輝) ???【開欄的話】 在城市發展的歷史長河中,農業總在不同時期扮演著不同的角色。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如何平衡農業發展與城市擴張之間的矛盾成為擺在城市建設者面前的一道難題。 但是,如果您愿意帶著這個問題到廈門島外廣袤的農村去看一看,就很容易發現,對廈門的三農建設者而言,農業發展的文章如何寫就,早已有了答案——在寸土寸金的廈門,農業正在加速擺脫生態和資源“緊箍咒”,從過去傳統的粗放型生產經營轉到注重提高質量和效益的集約型生產經營上來。 美麗的島外農村,是美麗廈門的后花園。近年來,廈門堅持走有廈門特色的“三農”升級發展路子,堅持“四化同步”,全面深化農村改革,統籌推進城鄉發展,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在改善農村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促進農民更持續穩定增收。以現代都市農業助推“美麗廈門”建設,努力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有機統一。 從今日起,本報將開設“美麗廈門特色三農”專欄,記者的鏡頭將著重對準島外的農村、農業、農民,帶您細看邊遠的老區、山區如何舊貌換新顏;低效傳統的農耕方式如何實現現代化、生態化的農業技術轉型升級;曾經積貧積弱的農民、村民如何擺脫貧困的面貌,一代接一代在傳承中逐步變身為引領廈門農業騰飛的新型職業農民。
?? 【亮彩數字】 投入41506萬元 改造老區山區 2008年至2015年,市、區共投入老區山區建設財政補助資金41506萬元(其中市27445萬元、區14061萬元),對60個老區山區重點村的村內基礎設施進行建設,共興建水泥砼路353.8公里、排水排污溝(管)419.6公里、塊石擋土墻 438012立方米、路燈7035套(盞)、文化活動室127個、籃球場148個、健身器材182套等,實現道路硬化、村莊綠化、環境凈化、整體美化,實現“村民活動有場所,村容村貌變整潔”。 村民自愿拆遷 294500平方米 項目建設由市、區給予補助,所有的用地、舊房拆遷等均由村和村民負責,共拆遷舊房屋294500平方米、電線桿2900支、墳墓326座、果樹6327棵,全部由村和村民無償提供,充分體現群眾參與,變“要我做”為“我要做”,變“靠政府”為“靠大家”。 確保25000名 老區山區群眾安全飲水 實施了“老區山區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全面解決了自來水管網覆蓋不到的25個行政村、141個自然村2.5萬老區山區群眾的農村安全飲水問題,保障民生安全。 農民人均年收入 由5000元增至11000元 60個老區山區村,2007年共實現村財收入739.17萬元,2014年實現村財收入2658.34萬元,增長259.64%;村財收入超過30萬元的村,由2007年的7個增加到2014年的34個。通過實施老區山區項目建設,60個老區山區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07年的5000元左右增加到2014年的11000元左右,有些村的農民人均收入甚至已超過全市平均水平,農民收入渠道得到了進一步拓展。 14個美麗鄉村 典型村莊 經過多年醞釀,我市厚積薄發培育出過坂村、軍營村等14個美麗鄉村建設示范典型村莊,推動同安區蓮花鎮軍營村、白交祠村“五位一體”建設,帶動全市新農村建設整體水平的提升。
??
白交祠的水庫。
高尖人才到白交祠為村民服務。
白交祠村的合作社也多了起來。 ?? 【白交祠村】 基礎設施大升級 村容村貌“大變臉” 白交祠的水庫。 高尖人才到白交祠為村民服務。 白交祠村的合作社也多了起來。 同安區蓮花鎮一座海拔近1000米的高山頂上,坐落著全市最高的行政村——白交祠村。11月20日這天上午,村里的老人們早早聚集在了村委會辦公樓的院子里,他們一邊悠閑地曬著太陽,一邊用閩南語交流著各種各樣的生活瑣事,村黨支部書記楊明福說,老人們正在等待市委組織部組織的島內名醫來義診。不一會兒,廈門園林植物園的一輛白色卡車也上山來了,工作人員們送來了最新培育的8個顏色新品種三角梅花苗,年輕一些的村民們爭相跳上卡車,自己挑選起喜歡的花苗來。半個多小時后,這些顏色繽紛的三角梅就在村民家的房前屋后扎根了。“大家對我們的關心越來越多,說實話村民們非常高興。”楊明福說。 同安區蓮花鎮村鎮辦的陳海煌告訴記者,由于海拔高,濕氣重,白交祠村素有“云霧山莊”的美譽,但是漫山遍野的天然美景,過去卻沒有給長居高山的村民們帶來財富。相反,由于交通不便,位置偏僻,基礎設施落后,昔日的白交祠村幾乎成了遠近聞名的高山邊遠貧困村。 但是,在2010年,貧困、落后的白交祠村迎來了突如其來的命運轉折,被確定為市老區、山區建設先行村,市委農辦撥款700萬元對山村進行舊村改造。從此,全村319戶共1080人,這個偏居一隅的小山村開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泥濘骯臟的土路消失不見,取而代之的是平整干凈的水泥道路,車輛可以通過標準化建設的硬化道路直達村里的家家戶戶門前;臭氣熏天的豬圈和簡易搭蓋被徹底推翻,房前屋后變身為和諧明凈的小花園和運動場;入夜以后的白交祠村不再伸手不見五指,村民們的回家路,被沿村道蜿蜒而上的130多盞路燈照亮了……5年來,白交祠村鋪上了4.2公里的水泥道路,路面硬化達18厘米,新建13000立方米擋土墻。隨著基礎設施的落地,生活環境也在進一步提升,在鎮、村農業人員的引導下,村民開展綠化家園行動,自行在房前屋后和村道周邊種花種樹;200多個旱廁被填埋,與島內同一標準打造的衛生公廁駐扎在鄉間小路上;原本在村道上“逛大街”的雞鴨家禽被村民自覺圈養,還山村清新芬芳的自然空氣。 村容村貌“大變臉”,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跟著“水漲船高”。村級圖書流通點、村文化廣場、燈光籃球場、文化活動中心、黨員遠程教育廣場等相繼在大山深處落成,群眾踴躍參與籃球賽、廣場舞等文體活動。連續兩年,白交祠村的褒歌隊獲得蓮花褒歌比賽第二名——摘掉了落后的帽子,這個偏遠山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今年,白交祠村還獲得福建省第十二屆文明村鎮的榮譽稱號。
軍營村的茶山。
軍營村的基礎設施很完善。
軍營村內的新景觀。 ?? 【軍營村】 量身定制建設規劃 村民增收致富 盤旋的山路像蜿蜒迤邐的玉帶劃過山腰,綠意盎然的茶園梯田一眼望不到盡頭。蓮花鎮軍營村,一個遠離城市喧囂的邊遠山村,如今,正利用天然的美景和自然資源上演著華麗的變身。 走進軍營村,村口一幢五層樓高的巨大玻璃屋首先映入眼簾,這座明顯與周圍的自然山景格格不入的建筑為何成為了村莊的“迎客地標”?村黨支部書記高泉陽為記者解開了疑惑:這是一棟專門的曬茶室。幾乎家家戶戶種植茶樹的軍營村里,只要誰家采摘了新鮮茶葉,都可以到曬茶室內曬茶,這棟特別為曬茶村民打造的玻璃屋,既能提供充沛的陽光,又能遮風擋雨——一個村景細節,很能說明茶葉作為軍營村村民主要增收來源的重要地位。 增收難,是偏遠山村普遍存在的問題。總人口966人的軍營村,2008年時的人均年收入僅為4000多元,2008年,連一條“正經路”都沒有的軍營村啟動了山區建設。提高村民收入,成為改造村莊的當務之急。 村莊要致富,村民要增收,必須找準發力點。市委農辦堅持“一村一策”原則,為軍營村量身打造的致富方案是,利用山村自然資源,花大力氣做強做大原本的優勢強項——地瓜種植和茶葉生產加工。逐步完成道路、路燈等基礎設施建設后,軍營村被納入我市“五位一體”試點村展開新一輪的“跨越升級”——隨著茶園蓄水池、機耕路等農業設施的招投標工作陸續完成,一篇精心謀劃寫就的“茶文章”逐漸展露出了全貌,100畝的茶園經過拓展改造后擴大至400多畝。為提高產品附加值,農業技術人員下鄉手把手指導,在廣袤的茶園內實行病蟲害綠色防控,建立茶園病蟲害監測點,通過黃板誘殺害蟲,培育出了遠近馳名的軍營村綠色、生態的高山茶品牌。經過6年多的努力,軍營村村民終于嘗到了荷包鼓起來的滋味,2014年,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11475元。 “富”起來的軍營村沒有停止前進的腳步,隨著物質的豐收,對精神、文化層面追求的又給這個高山小村帶來了一陣新風。去年11月,福建鄉村同安茶鄉越野跑在軍營村開跑,200多名越野跑愛好者首次聚首在海拔近千米的同安邊遠鄉村山道上。一張體育文化名片,讓軍營村這個小山村的名字開始被越來越多“城里人”所熟知。今年的除夕夜,軍營村迎來了一場文化盛宴,由山區村民自編自演的羊年“村晚”響徹在夜晚的大山深處,熱鬧了全村人。后來,這樣一場由村民自發舉辦的鄉村春節晚會,被外界頗為中肯地評價為“土得洋氣”。 軍營村對未來的探索依然在深入。高泉陽說,村里正在鼓勵村民開設農家樂,利用茶園和牛心石水庫、七彩石等景觀資源打造軍營獨有的鄉村旅游景點,相信這是未來村民實現增收的又一條好路子。
??
沙美村全村有100多人在廈門大學翔安校區從事保安、保潔等各類服務工作,在家門口就能打工增收。
沙美文化公園景色優美。
紅色沙美紀念館于去年建成開館。 ?? 【沙美村】 高校提供工作崗位 村民家門口打工 沙美村全村有100多人在廈門大學翔安校區從事保安、保潔等各類服務工作,在家門口就能打工增收。 沙美文化公園景色優美。 紅色沙美紀念館于去年建成開館。 翔安區新店鎮鵲峰山腳下,坐落著我市著名的革命老區基點村沙美村。1927年初,中共同安特支書記、同安農民協會委員長彭友圃建立了沙美農民協會,在大革命時期掀起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沙美早期的共產黨員彭友圃、彭再添等革命先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為沙美居民留下了永不消逝的紅色記憶。 進入新世紀以來,承載著厚重歷史的沙美村,卻和其他偏遠鄉村一樣,“先天不足”令村莊積貧積弱,村民收入始終處于較低水平。村黨支部書記彭垂遠指著村口田壟上的農作物告訴記者,過去的沙美基本只能以傳統農業為生,種植胡蘿卜和洋蔥成為村民收入的唯一來源,但落后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又令種植業的發展步步維艱。“這種情況下,村民收入根本提不上去。” 但是,上個月底,記者看到的沙美村卻不再是彭垂遠口中那個“貧弱”的形象——新建的水泥路面干凈整潔,村民家的房前屋后井井有條,村民自建的紅磚小洋樓令進村的外來參觀者們嘆為觀止。沙美依然是那個飽含革命傳承的沙美,但現在的沙美卻也是摘掉了貧弱帽子的新沙美。彭垂遠說,正是因為搭上了老區山區建設的班車,沙美才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2008年,沙美被列為廈門市老區山區村改造單位之一。沙美村的變身過程分為兩階段,第一期2009年老區山區建設項目共投入352萬元,主要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同時,非工程項目投入52萬元,主要用于環境整治;第二期2011年投入89.21萬元,用于補缺補漏工程建設。彭垂遠說,在改造的過程中,政府的資金始終及時到位,分階段有序推進改造工程,并在第二期進行補缺補漏,從而使整個改造工程更加完善,貼近沙美的實際需求。 2011年,沙美又迎來一件改變村莊面貌的大事——廈門大學翔安校區落戶蓮塘鎮,僅一街之隔,沙美村成為離翔安校區最近的行政村。知名高校的到來,不僅在沙美村吹起了一陣人文新風,令村民們喜出望外的是,學校還帶來了工作崗位和掙錢機會。全村有100多人在廈門大學翔安校區從事保安、保潔等各類服務工作,在家門口就能打工增收,令樸實的沙美村民津津樂道。 校園對周邊地區經濟的帶動作用仍在發酵。隨著人流的陸續涌入,村民們蓋起了樓房用作出租。彭垂遠還透露,學校對面的學生街,沙美村民們還有“股份”,經鎮政府統一規劃經營,將來也有望成為村民重要的增收來源。
???
大宅村是火龍果種植基地,村民房前屋后也能看到火龍果的身影。
大宅村里有不少“小別墅”。
大宅村新建的長廊。
?? 【大宅村】 發展“一村一品” 火龍果讓全村致富 大宅村是火龍果種植基地,村民房前屋后也能看到火龍果的身影。 大宅村里有不少“小別墅”。 大宅村新建的長廊。 提起大宅村,人們總是很容易聯想到大宅的標志性農作物——火龍果。可以毫不諱言地說,對許多“城里人”而言,大宅村幾乎與“好吃的火龍果”畫上了等號。 剛剛過去的10月,大宅村的火龍果迎來了大豐收。事實上,大宅村種植火龍果的歷史早已有之,但村黨支部書記陳錦芳告訴記者,真正把火龍果種“火”了,卻是近幾年的事。 同樣作為革命老區基點村的翔安區大宅村,從2008年起啟動老區山區改造,其中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投入392萬元,主要進行村道等基礎設施建設,還有75萬元用于環境整治和綠化美化。其中,交通網絡的建設,是造福大宅火龍果事業的關鍵。據陳錦芳介紹,近年來,大宅村積極完善社區交通網絡,新建3.8公里新村道,路寬達3.5米,5米寬道路1公里建設擋土墻面積4442平方米,同時設置100盞路燈——至此,基本建設覆蓋全社區的道路交通網絡,徹底改變了以往騎車難進村的現象,從根本上改善了交通條件,從而大大提高了社區物流運輸效率。 路寬了,村美了,企業來了。高效實用的基礎設施,優美健康的自然環境,吸引了臺灣農業企業的入駐。陳錦芳說,企業看中大宅種植火龍果的傳統優勢,雇傭本村村民種植新技術、新品種火龍果,大大提高了農產品附加值,確保了農民的旱澇保收。大宅村家家戶戶種植火龍果,統一種植,統一銷售。大宅村的火龍果,種出了品牌,由2008年時100多畝增加到了現在的近千畝,探索出了集體經濟的造血新方式。 與大宅村共同成長的,是村民們越來越鼓的荷包。種植火龍果究竟能給農民帶來多少收入?10月剛賣完今年所有收成火龍果的村民陳躍進拿自己的例子給記者算了一筆賬——30畝火龍果,一畝毛利2萬元,扣除成本5000元左右,一年的純利潤可達40多萬元。“水泥柱、水渠,這些都是政府出錢建的農業設施,現在我們種出了品質更好、更貴的臺灣新品種。村莊的路也好了,經銷商主動上門收果,我們農民真的輕松很多。”說這番話時,陳躍進黢黑的臉上笑開了花。生活環境變美了,村民收入提高了,對于現在的生活狀態,他笑稱,“真的很滿意。”
?? 【白交祠村】 【特寫】
白交祠的楊春成在自家的新房前曬地瓜。
??? 楊春成 豬圈拆掉了 環境變美了 61歲的楊春成是白交祠村土生土長的“原住民”,和記者偶然在村里相遇時,他正揮舞著大掃帚清掃家門前的一塊水泥空地。楊春成說,這里原本是他家的豬圈,不過,去年,他自己動手拆掉了,“你看,拆掉以后環境是不是變好了。”樸實的楊春成自豪地向記者描述自己拆豬圈的經歷,滿臉的皺紋笑成了花。 走進楊春成家的三層小樓,一樓客廳上就擺著烘茶機。見記者好奇,楊春成又開腔了,“我們以前種茶、種地瓜,現在也種茶、種地瓜,可是現在有人管了。我種了四五十年,感受最深,現在農民比以前好過多了。”楊春成說,在農業技術人員的幫助指導下,原本畝產五六百斤的白交祠村地瓜,現在畝產可達到1000斤,“而且吃起來又綿又軟,根本不是以前能比的”。 就在楊春成家的隔壁,一幢新建的民房拔地而起。楊春成告訴記者,這是村里鄉親蓋的“農家樂”,一個標間政府補貼6000元,“這個樓這么好看,在家門口就能做生意了。” 對于家鄉的變化,在村里住了一輩子的楊春成有太多話想說。“原本一走路,滿腳都是泥。”楊春成用了十分質樸的一句話來評價過去的家鄉。那么,現在呢?“孩子在外打工,我們在家有收入,生活好過了。”送記者出門時,楊春成笑瞇瞇地透露了對門前空地的“規劃”——打算用來做運動場,鍛煉鍛煉身體也挺好。
彭天清向記者介紹沙美老人活動室。
【沙美村】 彭天清 建了活動室 老人開心了 “你們來了,要不要先喝口茶?”記著來到沙美村時,67歲的彭天清老人精神矍鑠地第一個趕出來迎接。本來,他正坐在村委會旁的老人活動室里和老朋友們一起看電視。 最近,彭老在忙一件事——建設村里第一個老人活動室。記者看到,這間不過20多平方米的活動室麻雀雖小,卻是五臟俱全。除了看電視,老人們還可以打麻將、泡茶,甚至唱卡拉OK。彭天清告訴記者,村里現在居住著300多位老人,而他們的子女大多在外務工。在鎮政府和村委會的資金和政策的雙重支持下,村老人協會扛起了建設老人活動室的大旗,開辦老人活動室的初衷是為了讓老人們不再孤單,“不能讓他們一直呆在家里,再說多出來交流活動,還可以防止老年癡呆。”彭天清笑稱。 談及沙美村近年來的變化,最令彭天清欣喜的莫過于文化服務事業的“做大做強”。“你看我們的沙美文化公園,和島內的社區公園比,一點都不差。現在村里還添了健身器材,村民們還組織跳腰鼓舞,這在以前怎么敢想呢。” 村老人活動室的建設被彭天清視作一件十分重要的晚年事業。活動室雖已建成,但最近,他還到處去開會學習,一心想著怎么把老年活動室辦得更“洋氣”些,“上周我到市里去開會,和島內的一比,我們還是不行,要再努力一點,給老人們多創造一些參與文娛活動的機會。”
?? 【記者手記】 將夢想的種子 撒進肥沃的泥土 島內名醫到白交祠村來義診的這一天,我們在村委會院子里碰上了剛量完血壓準備趕回家做午飯的楊大嬸。見有人手上拿著剛買的農家土特產零食,她熱情地靠上來,用閩南語推銷自己用柴火烘烤的地瓜干。 走在通往楊大嬸家的水泥路上,偶遇不知誰家門前種著的芥菜,楊大嬸忍不住自夸起來,“山上的,甜。”路過鄰居家柴火間上掛著的佛手瓜,楊大嬸扭頭又問,“村里家家種,買點嗎?” 同行的人紛紛笑說,山里的農民真會做生意。 難道現在的農民真的“開竅”了?我看著楊大嬸微笑時不經意露出的兩顆鑲銀牙,很快得出了否定的答案——不是的,山貨依舊保留了原味,農民依舊保持著質樸。只是,村莊卻不再是原來的村莊了。這個曾經幾乎與世隔絕的山頂小村,已經被撕開了與外界交流的口子,日漸凋零的農村重新熱鬧了起來。 試想一下,如果村路至今不通,農民跋山涉水扛著山貨下山吆喝,會不會到頭來反而入不敷出?如果豬圈至今不拆,城里的人千里迢迢上山來體驗農家風情,會不會反而被遍地橫流的污水鬧得敗興而歸?如果農業技術人員至今不來,村里用老辦法種了幾十年的地瓜,會不會依然打不開銷路?如果三農政策至今不變,那么白交祠村、軍營村、沙美村、大宅村等數十個廈門山村,會不會永遠等不到蛻變的一天? 答案不言而喻。 說到底,政府千方百計改造鄉村的最終目的,其實是在為農民“造飯碗”——讓農業更強、農民更富、農村更美。而我們也很高興地看到,今天,依然勤勞的農民用雙手緊緊抓住了時代的機遇,正在努力建設與耕耘,專注于挖掘家鄉無窮的潛力。 將夢想的種子撒在肥沃的泥土里,才能開出絢爛的花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