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卉正在畫畫。
>>名片
張春卉,1975年生于呼和浩特。2003年西安美術學院研究生畢業(yè)之際,到廈門探師散心,被鼓浪嶼迷住。為留在鼓浪嶼,她成了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一位油畫老師。12年來,堅持用手中的畫筆,記錄琴島的變遷。
>>原聲
鼓浪嶼見證了我的藝術成長,它太博大、太深厚了,我能做的,就是一直關注它,它不僅是我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的生活。
廈門日報訊 12年前,她對鼓浪嶼一見鐘情。那個光著腳丫在鼓浪嶼奔跑的下午,張春卉一定不曾想到,在接下來的時光里,她將與這個小島朝夕相處,用整個青春,繪琴島美景。
孤身一人,在鼓浪嶼繪畫的歲月里,這個內蒙古女孩,曾無數(shù)次想念老家和老家的朋友,然而,她還是留在了鼓浪嶼,直到他鄉(xiāng)成了故鄉(xiāng)。她把自己描繪鼓浪嶼的油畫視若寶貝,舍不得賣;卻時常念想著:哪天鼓浪嶼要是有需要,自己可以把這些畫作都捐出去。
【初遇】
走遍大江南北
對鼓浪嶼情有獨鐘
2003年4月22日早晨,經(jīng)過一天半的奔波,張春卉終于抵達廈門。她下了火車,便直奔鼓浪嶼。
那是內蒙古姑娘張春卉第一次造訪鼓浪嶼。12年前的那場際遇,至今仍記憶猶新:在西安讀研的她即將畢業(yè),突如其來的“非典”讓正在求職的張春卉不得不推遲到上海的面試。郁悶中,她想起本科一位恩師去了廈大:為什么不去廈門散心呢?于是她退了西安到上海的火車票,改道廈門。
鼓浪嶼如世外桃源:溫潤,閑適,張春卉在鼓浪嶼上逛了一整天,“一切都是我最喜歡的味道。”于是,她放棄了到上海求職的念頭,向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投去簡歷。5天后,她接到了面試通知;不到一個月,便與學院簽下協(xié)議。那年秋天,張春卉拖著行囊,再次抵達鼓浪嶼。張春卉從本科開始四處游歷寫生,足跡遍布大江南北,直到遇見了鼓浪嶼,怦然心動,忽然就不想再走了。鼓浪嶼和繪畫成了她的全部生活。
【癡情】
裝滿愛畫了12年
見過琴島別樣的美
在鼓浪嶼上畫油畫,也是個體力活。出門畫畫,除了畫板,還有個重達二三十斤的畫箱。
最難熬的是夏天。天氣酷熱,一畫就是好幾個小時,沒地方上廁所,再渴,也不敢喝水。還有蚊子,“成團成團圍著我嗡嗡叫”,張春卉形容:每到夏天,基本上兩百毫升的花露水,不到三天就能用完,仍被咬得渾身是包,一個夏天可以瘦掉十幾斤。
饒是這樣,她仍每天練筆,尤其是住在島上的那幾年,幾乎每天都要畫兩幅,后來,她因工作需要搬離了鼓浪嶼,仍堅持一有時間就上島畫畫。十幾年來,每年都有二三十幅比較滿意的作品——對鼓浪嶼的愛之深,可見一斑。她常自嘲,明明才40歲的人,卻像老年人一樣,渾身是病,尤其是膝蓋,醫(yī)生解釋,可能是長期太早出門寫生,濕氣太重的緣故。天蒙蒙亮的時候,鼓浪嶼有種別樣的美。她在畫布上留下的,不僅有鼓浪嶼的初晨,還有傍晚的夕陽、夜晚的燈光與明月。
【珍愛】
她視作品如珍寶
不肯賣卻愿意捐
張春卉這樣解釋為何不肯賣掉自己畫作的原因:有些作品所記錄的場景,不會再有了。也許是剛畫過的石頭,忽然被人搬走了;也許是剛畫過的老建筑,被時光侵蝕了。
好友楊曦冬最初就是被她的這份真情所打動的:一個內蒙古女孩,竟然對鼓浪嶼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真是不可思議。了解越深,楊曦冬越是感慨:“十幾年來,單憑熱愛,堅持用手中的畫筆記錄鼓浪嶼,從不間斷,她可能是少有的幾個這樣做的人之一。”
楊曦冬不是第一個被感動的,也不是最后一個。2014年,張春卉舉辦了“琴島·流年”畫展,愛樂樂團的傅人長看到了這些描繪鼓浪嶼的油畫后,頗為感動,他想起了自己創(chuàng)作的曲子《夢中的鼓浪嶼》,不到1個月,就結合張春卉的油畫展示,舉辦了音樂會。
對于張春卉而言,“每幅畫都像是自己的孩子,不肯輕易賣與他人。”可她卻常幻想:如果有一天,鼓浪嶼需要,我愿意毫無保留地捐獻出這些作品。她說,“鼓浪嶼的美,很深沉,我想通過自己的畫,讓人們多認識它一些。”
【記者手記】
堅持做自己喜歡的事
采訪張春卉和她的朋友,我常想,從28歲到40歲,張揚的青春里,沒有KTV,沒有電影院,沒有娛樂,沒有朋友,該是多么孤寂?可她太愛這個小島了,舍不得離開,想家時,就發(fā)發(fā)呆。有些人,堅持做著自己喜歡的事,把生活過成了一首詩。
她不是個夸夸其談的人,但一說起鼓浪嶼,就沒完沒了,老街、小巷、故居、石刻、院子、三角梅、老榕樹……如數(shù)家珍。
她嘗試著理解鼓浪嶼的變化,依舊用畫筆去記錄當下的鼓浪嶼。唯一不變的是,對于鼓浪嶼的情感,絲毫未曾減弱,她說,“我會一直畫下去,只要鼓浪嶼還在,我還在。”
【感動事件推薦】
39年前被救女童
39年后來廈謝恩人
1975年,周金滿在江西當兵時,曾在江西省吉安救起時年5歲的落水女童劉紅英。1976年,周金滿隨部隊遷移至江西上饒,同年退伍回到故鄉(xiāng)廈門。由于通訊不便,彼此斷了聯(lián)系。
多年來,劉紅英一家人一直在尋找恩人的消息。2003年,劉紅英父親臨終前還囑咐女兒,一定要找到周金滿這位再生父親。直到去年,雙方才取得聯(lián)系。
2014年4月18日,年過六旬的周金滿前往江西吉安看望劉紅英,受到全村人民敲鑼打鼓的歡迎,因為行程安排,周金滿當晚就與劉紅英一家告別。9天后,劉紅英一家21人專程來到周金滿位于廈門小嶝的家中向其謝恩——39年過去了,曾被救起的女童已經(jīng)為人妻、為人母、為外婆,家庭幸福美滿。看到劉紅英一家,周金滿當年所在部隊40多名老兵敬禮相迎。兒時記憶中英姿颯爽的解放軍戰(zhàn)士如今已經(jīng)兩鬢染白,劉紅英跪在了周金滿面前,失聲痛哭:“周大哥,我怎么都無法報答您的恩情啊!”
為了說出這句話,劉紅英和家人等待了近40年。
>>推薦理由:
●張海磊:都說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何況是救命恩人?不過很多時候,人們出手,未必是為了獲得好處,是勇敢與善良使然,周金滿就是這樣的人。當初舍命相救,是一個士兵的英勇;事后不求回報,不居功自傲,是一個靈魂的高貴。
●黃鵬飛:為尋恩人,她和家人苦苦尋覓;為謝恩人,她舉家來廈。沖著這顆感恩的心,就足夠感人了。
●網(wǎng)友“夏之日”:39年前,周金滿救起落水的女童;39年后,當年的女童早已長大成人,不遠千里答謝恩人。39年,恩情轉化成親情,是緣分,是真情。
●網(wǎng)友“Robin”:有人付出,有人感恩,兩股暖流交匯的結果,是感動,也是一個可以看見的、更美好的社會。
【參評條件】
●所選人物不受年齡、職業(yè)、身份限制,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群體,只要滿足以下條件之一的守法公民均可通過自薦或他薦參評。
1.2014-2015年度在廈門發(fā)生過特別感人事跡的廈門籍人士。
2.2014-2015年度在外地留下感人事跡的廈門人。
3.非廈門籍,但2014-2015年度在廈門留下感人事跡的外地人。
●推選的人物須具備以下一種或幾種特點:
1.超越小我,傳遞正義、正氣、正能量的人物。
2.勇于探索、敢于追夢、催人奮進的人物。
3.身處困境卻自強不息,經(jīng)歷坎坷卻積極向上的人物。
4.在生活、家庭、情感上的表現(xiàn)特別感人,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美德和良好社會風尚的人物。
5.在各行各業(yè)具有突出貢獻或表現(xiàn)者。
6.為環(huán)境保護、社會進步、城市發(fā)展做出積極貢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