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 廚余垃圾怎么收集? 居民每天多花幾分鐘,小區環境無異味更干凈 走進泉水灣小區一期,貼著“有害垃圾”、“干垃圾”等字樣的分類垃圾桶一字排開,和一般的小區似乎不太一樣。 自去年11月底,這個小區實施“互聯網+垃圾干濕分離”智慧生態循環小區建設試點以來,積極參與到垃圾分類的行動中來的社區居民不斷增加,餐余垃圾投放量與日俱增。截至元旦前,在泉水灣一期的1205戶業主中,已有154戶加入了收集廚余垃圾的環保隊伍。 住在一期四號樓的葉月嬌女士,便是最早領取廚余堆肥桶、參與生活垃圾分類的居民。 在她家的廚房里,擺放著兩個垃圾桶,一個是普通的垃圾桶,存放著紙巾、包裝袋等日常生活中丟棄的干垃圾,另一個是社區分發的廚余堆肥桶。 每天,葉女士把剩菜剩飯、果皮菜葉等廚余垃圾裝進這個桶,為了避免這些有機垃圾發臭,社區還專門發了一包生物發酵粉,在廚余桶里撒上一些,就可以防止變臭,甚至放兩三天也不會有異味。 經過一個多月的垃圾分類實踐,葉女士已經“輕車熟路”,“做起來不麻煩,每次就是多花一兩分鐘的事,卻可以為改善環境、回收資源作出貢獻。”葉女士在社區培訓后,還發動女兒、女婿和孫子也加入垃圾分類,“我的小孫子現在都知道,要把蛋殼扔進廚余堆肥桶里。” 葉女士說,以前大家都是把一袋袋垃圾丟進小區的垃圾桶里,雖然每天都會被清潔工收走,可是總會有湯湯水水滲出塑料袋,垃圾桶旁的地板越來越臟,經過垃圾桶旁總會有股異味,蒼蠅蚊子嗡嗡飛,時不時還會看見老鼠竄來竄去,現在把廚余垃圾單獨分開后,這個問題就解決了。 在小區樓下,分類后的“干垃圾”、“有害垃圾”的灰色大桶周圍都干干凈凈的,每周一、周三、周五、周日,專門回收廚余垃圾的濕垃圾桶會定時、定點出現,清潔人員會及時回收,因而不會對環境產生太多影響,居民的生活環境也更美好、整潔了。 【問題】 廚余垃圾去了哪? “變廢為寶”制成有機肥,少了“地溝油”隱患 廚余垃圾一直被認為是“環境殺手”,臟亂臭自不必說,而且,還有可能被非法利用,悄然變身“地溝油”,而有了廚余垃圾分類以后,這些垃圾也有了更為透明、環保的“出路”——變成有機肥。 在泉水灣小區旁邊不遠,就是鳳林清潔樓,小區的生活垃圾都被送往這里。跟一般的清潔樓有所不同的是,走進這里,我們沒有看見成山堆積的垃圾,也幾乎聞不到惡臭,清潔女工正在把一袋袋殘羹剩炙打開倒進一個大桶,它們將會被送進這里的有機垃圾生化處理機中進行“深造”,通過分解代謝變成顆粒狀的優質有機肥料。塑料袋則會被另外集中處理。 據了解,在這座清潔樓里,一套廚余垃圾生物處理設備每天可以處理廚余垃圾0.5噸,算下來,每年可處理垃圾180多噸,約可獲得20多噸有機肥。 這么一來,需要被送往垃圾場填埋、焚燒的垃圾量就大大減少了,實現了垃圾減量;另一方面,由垃圾“變廢為寶”制成的有機肥,也為小區綠化節約了成本。 在泉水灣小區,有一片居民共同打理的中草藥園,種植了薄荷、枸杞、九層塔、魚腥草、蘆薈、檸檬等20多種平常生活中常見的中草藥植物,陳阿姨的孫子這幾天有些咳嗽,她專門到這里采薄荷葉回去給孫子煮水喝。 海鳳社區負責人林少玲告訴我們,小區居民投放的廚余垃圾處理成的有機肥部分會被返撥回社區,用于小區綠化用,所以他們建了這片中草藥園,作為少兒生態環保教育實踐基地,可以讓青少年從小親近中草藥,認識中草藥,增長對中醫知識這一傳統文化的了解。有需要的居民也可以到這里來采摘。 |
相關閱讀:
- [ 12-31]囤日用品、囤書還有人囤垃圾 收藏是興致囤積是病
- [ 12-30]福州五里亭高架橋邊兩家倉庫掐架 互堆建筑垃圾堵門
- [ 12-25]廈門:餐廚垃圾收運有多嚴 記者隨車觀摩全過程
- [ 12-25]廈明年全面推廣新型餐廚垃圾車 餐廚垃圾變廢為寶
- [ 12-25]多重處理回收再利用 無用餐廚垃圾化身電力與肥料
- [ 12-23]廈門一村子山頂上懸著20米高"垃圾山" 半年發生3次泥石流
- [ 12-21]鼓浪嶼垃圾分類參與率翻5倍 廈門居民參與熱情高
- [ 12-19]福州臺江區一便民自行車站 荒廢成“垃圾站”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