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高潮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无套乱子伦精彩是白视频,国产国产人免费人成免费视频,国产特级毛片AAAAAAA高清

直通屏山|福建|時評|大學城|臺海|娛樂|體育|國內|國際|專題|網事|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寧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東南網 > 廈門頻道首頁> 城事 > 正文

解碼廈門幸福美好要義——“讓生活更美好”

2016-01-16 23:49:57?來源: 廈門網  責任編輯: 文潔   我來說兩句
分享到:

以人為本的城市究竟如何建?日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廈門蹲點月余,深入這個城市的肌理,去感受其求解這一大課題的種種努力,梳理其和諧生長的規律;通過觀察其城市、產業、社會同步轉型,解構其有機生長的原理……

解碼廈門幸福美好要義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這是我們做好城市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日前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為我國城市未來工作指出的明確方向。

城市發展帶動了整個經濟社會發展,城市建設成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引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城市是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活動的中心,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努力,“十二五”期間,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5%,延續數千年的鄉村社會正在向城市社會快速演進,城市開始成為越來越多中國人主要的活動空間和生存場所。

“我們要深刻認識城市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民生改善中的重要作用。”也因此,城市如何讓生活更美好,事關國家長久發展、事關億萬百姓福祉、事關實現“兩個百年”目標。

作為各類要素資源和經濟社會活動最集中的地方,城市應該如何生長?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火車頭”,城市應該怎樣建設?這些都是需要求解的重大現實課題。

海濱城市福建廈門,近年來對城市轉型進行了全方位探索,為人們呈現了一個正在追求“讓生活更美好”的城市樣本,也折射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的力量。

城市建設的核心應是圍繞人的生存與發展,城市建設與管理的指向應緊扣人的需求和幸福。廈門的探索已經證明,城市建設與發展,需要順應城市發展規律,在創新中講究協調,在開放中力求共享;城市建設的理念與實踐,需要從可持續發展能力、城市競爭力、城市魅力三個維度,實現自身有機更新、綠色發展、宜居幸福。

用問題思維就更能發現廈門城市發展思路的價值。針對時下已暴露出的一些“城市病”,廈門正用打造更加開放的創新之城、更加綠色的生態之城、更加包容的人文之城的實踐,給出可供借鑒的醫治路徑。

過去曾認為高樓大廈就是城市現代化,在打造城市時,只學到國外城市發展的表象,甚至把那些遺憾和失誤堆積起來的無奈現實,也照搬進來。其實,“讓人民群眾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才是城市建設和管理的歸結點,這也正是廈門探索的重要昭示。

正如此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提出的,城市發展從“統籌空間、規模、產業三大結構”、“統籌規劃、建設、管理三大環節”、“統籌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動力”、“統籌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布局”和“統籌政府、社會、市民三大主體”等出發。任何一個城市的發展,都不能偏離這個城市未來建設“以人為本”的大方向、大思路。

如今,擺在眼前的大挑戰、大課題是,以人為本的城市究竟如何建?日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廈門蹲點月余,深入這個城市的肌理,去感受其求解這一大課題的種種努力,梳理其和諧生長的規律;通過觀察其城市、產業、社會同步轉型,解構其有機生長的原理……以期從廈門的城市建設與治理探索和實踐中,尋找和發現21世紀中國特色新型城市永續發展的方向。           

廈門的有機生長邏輯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劉亢 項開來 許雪毅

2015 年10 月3 日,游客在鼓浪嶼游覽

花園城市,宜居之城,作為外人印象中的風光旅游城市,廈門的美麗,確實給許多到過這里的人留下深刻記憶。而在美麗之外,這座海濱城市更豐富的內涵、更獨特的魅力,可能還沒有為更多人所深識。

其實,城市是一個有機而復雜的“生命系統”。如把“美麗”視為一種資源,廈門真的“富饒”。但是,“美麗資源”遠不止于自然生態,發展品質、人文多元、地域特色與社會和諧,都依然被設置為美麗廈門的支點。

日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在廈門調研中,逐漸領會到了這個島城之所以能夠美麗綻放的核心密碼:一座城市的“美麗資源”只有是系統性的,才能持久煥發能量。

“優化空間”釋放效益

把脈廈門,解構其生長構成:一是不貪大求洋,始終追求精細內涵發展,依據資源環境承載力,優化空間布局,調控城市規模;二是順應城市發展規律,通過城市、產業、社會同步轉型來提升城市品質、活力;三是力求構建人與城、城市與自然、歷史底蘊與現代氣質和諧共生的發展新格局。

中共廈門市委書記王蒙徽將更為具體的廈門“三大城市戰略”向本刊記者做了解讀:“山海一體、江海連城”的大海灣城市,“城在海上、海在城中”的大山海戰略,“青山碧海、紅花白鷺”的大花園城市戰略,“堅持提升本島與拓展海灣相結合,加快從海島型城市向海灣型城市轉變,不斷增強中心城市集聚效應和對周邊城市的輻射力。”

經過多年深耕,廈門市市長裴金佳用一組數據向本刊記者介紹了廈門城市集約協調發展的成果:以福建全省1%的土地、10%的人口,創造了福建全省14%的GDP、25%的財政收入和超過50%的進出口貿易額,“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后的廈門開始充分釋放戰略支點效應。”

“伸拳為掌”跨島布局

“島內為城,島外是鄉;島內特區,島外農區”,這樣的格局在廈門已維持了很多年。今天,一切正在改變。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廈門杏林灣畔的集美新城。指著規劃面積47平方公里、融合閩南建筑風格的集美新城,集美區區長黃曉舟向《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介紹說,短短5年,“既建城市也重產業,軟件園三期企業開始入駐,保利劇院等幾大文化設施試營業,新城人氣越來越旺。”

這是廈門由“海島城市”向“海灣城市”躍進的一個縮影。

幾年來,海滄新城、翔安新城、同安新城、馬鸞灣新城等有序推進,跨島發展格局初具雛形。本刊記者了解到,海灣城市的統籌謀劃,“伸拳為掌”舒緩了空間,拓展了布局。

“事實上,跨島發展源于島內日益沉重的承載壓力。”廈門市發改委主任孟芊解釋說,在廈門,島內公共設施服務標準為100萬常住人口,現在已超200萬,人口密度是島外11倍。近5年廈門人口凈流入量超百萬,連通島內外的“四橋一隧”不堪重負,島內交通擁堵越來越嚴重。

在這個過程中,廈門決策者并沒有簡單地“堵”,而是反向思維,“人多帶來了管理危機,也是做大做強的良機。”面對看好城市前景而涌入的人流,廈門順勢而為,加快交通網絡建設和公共服務布局,推動島外新城人氣聚集。

地鐵1、2號線正在緊張施工中,連接海滄的第二海底隧道工程已經啟動,年吞吐量達7000萬人次的翔安新機場全面施工臨近,高鐵站加緊規劃,“雙環八射”的城市快速交通網絡體系初步形成,半小時交通圈指日可待。位于集美的廈門火車北站,已成為全市最大的交通樞紐。

在加快基礎設施“硬工程”建設的同時,廈門不斷加強社會服務的“軟工程”,島外地區公共服務加快布局。廈門第二醫院早已搬遷集美,廈門大學島外校區落戶翔安,新建酒店商場更多落在島外。集美新城布局了嘉庚文體中心、保利劇院等高端文化場館,文體設施檔次遠超島內。看好島外發展潛力的居民正“用腳投票”。

既注重城市空間大布局,也看重社區空間小設計,努力讓市民實現居住與工作、商業、社會服務圈之間的“無縫對接”。以軟件園二期為例,創客們可以在方圓一公里內滿足就業、出行和食宿等種種需求。

孟芊的感觸是,“一個人90%以上的生活需求能在一個社區單元內完成,他才能更好地感受到城市的宜居度。廈門正著力打造生態、生產、生活‘三生合一’的城市形態。”

“大花園”里見“鄉愁”

“如果可以,我們能不能一起留在廈門

一起留在我們熟悉的小島

每一條街道都能叫出名字

每個小飯館的老板都認識

不用工作的清晨就去爬東坪山

爬完東坪山爬仙岳山

處處都有好風景……”

這流行于網絡的樸素詩行,喚醒的是一種叫做“鄉愁”的情愫,無論你身在廈門還是神往廈門。有人說,城市只能埋葬鄉愁;而一座美麗之城,不僅可以遙望鄉愁,更可以安妥鄉愁。

穿過不寬的街巷,來到思明區老鷺江劇場所在地,在這個拆建成的小廣場上,四周張貼著老舊電影海報,一家舊貨店陳列著舊時電影放映設備,以及發黃的廈門舊書報。幾十位老人圍坐一起,泡起了老廈門人鐘愛的“功夫茶”,用閩南話聊著家常。

看到記者一臉的驚喜,吳美麗老人開起了玩笑,“哪里找鄉愁?我這里就有鄉愁。”作為這片的老街坊,她說,這里的老舊小區過去危房多人口密,連個透氣的地方都沒有。前年街道將廢棄多年的老劇場拆了,添置了凳椅,常有人來表演閩南講古,現在老街坊們都愿意來這里坐坐,“隔幾天就要回去一趟,看到那些老房子就感到親切。”

回顧這一切,思明區委書記游文昌向本刊記者解釋說,作為城市核心區,思明保留著城市的歷史文化記憶,更要關注歷史傳承與魅力塑造,用城市特色提升辨識度,營造出兼具歷史底蘊和現代氣質的城市文化稟性。“廈門擁有閩南文化、華僑文化、海洋文化等獨特人文資源,要替眾多臺胞、僑胞留住他們的鄉愁。”

面對21世紀,如何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發展道路,一直是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難度最大的挑戰。這個問題同樣考問著廈門。比如,在城市轉型過程中,如何合理規劃業態,讓漁民、農民共享城市發展成果,從鄉村風貌整治、文化保護中受益?如何融全新的社區治理理念于老城區的有機更新中,發揮社區群眾參與城市管理的活力?

院前社,島外偏遠的“空殼村”。2013年開始,村里年輕人成立了濟生緣合作社,搞起了城市菜地項目,一畝菜地年收入能有8萬元。村民動手美化房前屋后,帶動了鄉村旅游。2015年又請來臺灣的“鳳梨博士”黃來裕,打造鳳梨酥“觀光工廠”,3個月銷售額突破百萬元。村里古民居保護完好,供奉著“開臺圣王”顏思齊,成為兩岸工筆畫、故事講演活動的交流點,越來越多城里人來到院前感受田園氣息。

在廈門島東南部,“中國最文藝的漁村”曾厝垵,聲名不遜于鼓浪嶼。紅磚古厝與五彩房舍比肩,曲巷盡頭就是大海沙灘。漁村中有一條300米長的鄉村小路,沿線排布19家客棧,曲折迂回,花壇錯落,被稱作“花謎道”。事實上,這座擁有800多年歷史的小漁村,5年前還是一座缺乏特色、環境臟亂差的“城中村”。2013年7月,曾厝垵被廈門市定位為文創村,進行提升、改造。

引入臺灣文創人才與村民“共建共享”,這里變成了“最美文藝漁村”。目前,曾厝垵有臺商幾十家,不少從業人員加入文創會。2015年國慶期間,村里接待游客51萬人次,家庭旅館有300多家,全村800多人口年租金收益1.5億。

46歲的歡喜客棧老板曾向代是漁村二代,曾供職于國企,過去幾年漁村崛起為文藝青年朝圣地,他就回鄉做起民宿生意。

在他看來,單打獨斗早已行不通,公共空間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打造一個花園式的部落。這個觀點得到了其他客棧老板和房東們的認可。

曾向代為每一家客棧拍下照片,還組建了QQ群和微信群,時常向大家征求意見,又找來景觀公司,帶著工作人員逐戶咨詢意見,協調改造方案。而客棧老板、房東、商戶們也都很積極,開會討論,設計方案。改造完成后的綠化,也由商戶、房東們認養管理。

19家客棧自發統籌的綠化改造方案得到了街道的支持,而且成為“以獎代補”的項目,獲得了政府的資助,加快了改造的節奏。

在曾厝垵,曾向代頗有威信,比如小巷子里要是堵了車,他出面調停,大家都買他的賬。

而這位回歸漁村的村二代,還自己收集有關曾厝垵創垂堂(曾氏宗祠)的歷史資料,自費布展,讓村民直觀地了解鄉土歷史。

在曾厝垵,原先“城中村”拆舊建新的方式不再適用,少拆房、慎砍樹、不填塘,一家一戶定制創意“微改造”,兼顧原生態與新功能。

已有近200年歷史的老宅“金門大贊”,被規劃為曾厝垵的文化“會客廳”,閩南傳統文化活動在此亮相;漁村老人林富治自愿讓出古厝的西面,用于展示竹編鳥目斛、蓑衣、漁網等捕魚工具,還有帶有典型閩南元素的古家具,曾厝垵的發展歷史可在此觸摸。

“城像城、鄉是鄉,但農村要有城市的生活品質,城里人能感受到田園氣息。”王蒙徽說,“目前全市正著力構建覆蓋城鄉、實用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現代公共服務體系,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努力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全民共享發展。”

美麗的治理邏輯

國家要有奮斗目標,城市也應有發展愿景,以此凝聚市民共識,激發參與熱情。據《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了解,2014年3月,《美麗廈門戰略規劃》出臺,這份城市規劃第一次提出了一個以21世紀中國特色城市新形態為目標的“城市夢想”:到建黨100周年時成為美麗中國典范城市、到新中國成立100周年時建成展示“中國夢”樣板城市。

有了愿景圖,還需要施工圖。通過持續的制度創新,廈門穩步推進“美麗規劃”變成“美麗城市”。

一是在全國率先實施“多規合一”總平臺,做實主體功能區,讓生態紅線真正落地。為解決規劃打架造成的環境破壞、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問題,廈門進行了“多規合一”探索,建立了“四個一”:

一是形成一張圖,即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建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多個規劃的重要空間參數一致,形成“多規合一”的一張圖,主要解決生態控制線和城市開發邊界;二是搭建一個平臺,建立全市統一的“多規合一”空間信息管理服務平臺,實現國土、規劃、建設、發改等各個部門的業務協同管理;三是合成一張表,利用協同平臺,實行一表式受理審批,項目審批時長縮短了130個工作日;四是完善一套機制,建立部門業務聯動制度、監控考核制度、優化建設項目審批制度、動態更新維護制度,使“一張圖”實現動態管理。

初步劃定生態紅線800多平方公里和237公里的生態海岸線,啟動建設848公里的綠色慢行系統,加快山、水、路、界邊的森林綠化建設。目前,初步形成山區的綠色生態屏障、近海的藍色海洋生態屏障。

二是調整考核機制,落實差異化發展。“各個地區的差別很大,在發展要求上不能一刀切。”廈門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陳秋雄向本刊記者表示,主體功能區細化到各區、鎮街,明確各主體功能區開發策略,讓該干什么的地方干什么,推動區域發展差異化、資源利用最優化和整體功能最大化。

目前,廈門確立以主體功能發揮好壞“論英雄”的導向,更加注重綠色、共享發展。對各區市直各部門黨政班子,實現生態文明一票否決,生態文明建設政績考核權重從4%提高到22%以上。取消街道招商任務,重點考核服務企業、便利群眾辦事、加強民生保障等事項。

考核“指揮棒”一轉,鎮街的工作重點更多轉到了生態治理、矛盾調處等領域。以往島外農村更多“先發展”而“后環保”,2015年島外9條溪流流域綜合整治全面鋪開,“水清、岸綠、景美、民富”的新鄉村逐步實現。

海滄區東孚鎮過去瑪瑙加工作坊眾多,河中養鴨成群,水質長期處于劣五類。啟動過蕓溪流域治理試點后,生態明顯好轉。過蕓溪畔的大曦山躋身“全國十大最美鄉村”,都市農業快速發展,熏衣草觀光園游人如織,鄉村旅游成為村民新的增收點。東孚鎮黨委副書記張駿最后告訴本刊記者,“以前各鎮工作重點都是經濟指標。現在經濟發展在考核中比重僅占20%,我們現在主要任務是把生態保護好。”           

與美麗城市匹配的產業“含金量”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劉亢 項開來 蘇杰

參觀者在2014 海峽兩岸高校設計展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展位上觀看3D 打印設計作品介紹(2014 年10 月24 日攝)

歲末年初,記者在廈門島外的火炬(翔安)產業區可以看到,總投資60余億美元的聯芯項目,主要單體上部結構已在全面施工;三安LED項目二期生產設備正在加緊安裝調試……

這里是廈門最后的“工業腹地”。兩年多來,翔安區大項目密集落地,2015年前三季度全區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達50%。

廈門是一個高外向度的城市,也因此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后,率先遭遇“轉型陣痛”,部分工業大戶外遷減產、經濟增長一度大幅下滑。

令人欣喜的是,陣痛面前,廈門不為各種因素所擾,堅持地保持著綠色轉型的定力,力促生產要素從供給老化產業向新興產業轉移,更新供給結構,同時,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全力減少對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供給抑制。

廈門市委書記王蒙徽告訴《瞭望》新聞周刊,“廈門先行遭遇轉型挑戰,拼政策、拼投資、拼成本的路子已經亮起‘紅燈’,唯有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減少對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供給抑制,提高供給效率,通過簡政放權,降低企業運行成本,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方能實現高效發展。”

各種數據顯示,兩年多來,廈門先進制造業產業鏈培育初見成果,高端服務業起步良好,綠色轉型效應開始顯現。

送舊育新:堅定轉型定力

實際上,兩年前的廈門工業仍然“冬意”濃濃。2013年全市工業投資增長只有2.3%;2014年前兩個月GDP僅增長1%,規模以上工業甚至負增長;幾家工業大戶或產能下滑或企業外遷,一家石化企業就減少產值近百億,工業大項目青黃不接。

好日子過久了,緊日子就不遠了。曾經,戴爾等幾家外資大企業就支撐起全市工業經濟大局。7家年產值過百億工業企業,絕大多數屬“兩頭在外”的外資企業,經濟外向依存度高達150%。時移勢變,如今過度依賴外貿、外企之弊充分暴露。

曾作為支柱的石化、電子“大戶”或轉移或衰落,“只有企業沒有產業”的“無根”之痛凸顯,工業升級迫在眉睫。

經過深入調研,廈門順勢而為“送舊育新”,重點培育符合資源稟賦實際的“生根”產業。著眼于先進制造業,最終選擇了平板顯示、計算機與通訊設備、機械裝備、生物醫藥、新材料等幾條千億產業鏈,制定路線圖逐一推進。

廈門市發改委主任孟芊介紹說,2014年,平板顯示產業鏈率先突破千億產值,2015年仍保持10%左右增長。針對產業鏈短板,先后引進總投資7億美元的日本電氣硝子8.5代玻璃基板、天馬微二期等重點項目。

另一千億產業鏈LED照明“龍頭帶動”效果明顯。產業巨頭三安光電總部在廈門,但過去投資重點卻在省外。廈門爭取到三安“回歸”,帶動了開發晶、立達信等企業跟進,形成了封裝到應用的全產業鏈。目前,廈門成為全國最大的LED外延芯片和高端LED燈泡制造和出口基地,預計2015年LED照明直接產值250億元,帶動相關配套產業700億元。

集成電路產業鏈也開始發力,工業后勁大增,產業層次也明顯提升。2015年前三季度,廈門全市工業投資增長20%左右,高新企業突破900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的66%,增幅高于工業增幅3個百分點。

雖然經濟總量屬“小個子”,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居末尾,在福建省內也僅排第三位,可廈門發展的“含金量”卻高出一截:2015年1~11月份,廈門市GDP增長7.4%,財政總收入增長10.7%,地方級財政收入增長12.8%,財政總收入占比GDP超過30%,居全國城市前列。

綠色產業:突破空間的能量

走訪廈門軟件園二期時,《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發現了一組數據:1平方公里擺滿千家軟件企業,年產值突破400億元。與此同時,島外的軟件園三期剛建成投用,就有400多家企業正陸續入駐。

軟件園綠色產業的明星企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3M”:即美圖秀秀、美亞百科、咪咕動漫。美圖秀秀開發的美拍系列軟件深受年輕人喜愛,移動端用戶高達12億,在全球移動應用軟件中排名第六;作為中國移動動漫基地的咪咕公司,2015年動漫產品價值預計達37億元。

廈門通過創建國家信息消費城市,推進三網融合,推動光纖入戶,打造軟件信息產業發展環境,2015年信息產業產值預計增長40%。

高端服務業正成為廈門供給側改革調整的最大亮點,目前三產比例升至53%左右。據孟芊介紹,廈門空間資源有限,未來增長要放在高端服務業,已確定了旅游會展、航運物流、金融、文化創意等千億產業鏈重點培育。

服務業向“新”向“高”,得益于廈門“海上花園”的金字招牌。風光游之外,會展旅游、文化旅游勢頭正興。2015年全市舉辦專業展會60個左右,展覽總面積同比增36%。每月平均舉辦十場千人以上商業會議,預計全年外來參會者達130萬人次,占旅游過夜總人數40%。集美新城建設嘉庚文化藝術中心、玲玲馬戲團以及高端劇院,先期培育人氣,為新休閑時代預留消費空間。

文化創意產業也呈迅猛發展之勢。作為廈門特區發源地,湖里大道兩側原都是工業區,如今變身為一棟棟“文創園”。由卷煙廠改造而成的聯發華美空間文創園,2015年11月剛剛開園,就舉辦了時尚走秀、時尚博覽等系列活動。

這里聚集了不少服裝設計、電子商務、演藝策劃企業,為電子商鋪提供“設計服務”的唐人在線公司,2016年營業額將突破億元。海峽建筑設計文創園2014年實現產值5.6億元,預計2015年可翻番至12億元。

不經意間,廈門變成了閩南服裝產業的“設計大本營”,一批廈門本土設計師在國際上嶄露頭角。廈門市工業設計協會會長陳全志向本刊記者介紹,閩南地區鞋服、衛浴、運動器材等制造業發達,廈門有發展服裝設計、工業設計的優勢,從而與周邊城市形成產業支撐。

高端服務業在廈門發展的良好勢頭開始顯現:2015年1~10月,廈門服務業新設外資企業471家,合同外資比上年增長近50%,占全市外資總量的74.5%。2015年前三季度,軟件信息、電子商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稅收增長36%。

營商環境:對標全球一流

島小城美,精致有余而規模不足,廈門憑什么在全國城市新一輪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廈門決策者認為,相較于城市硬實力,廈門更應以軟實力取勝。

放眼全球,對標一流,廈門對照世界銀行全球營商環境指標體系,對10個領域的31個指標進行自評,先找出與全球一流城市差距,再逐項梳理逐條改進,從市場、政務、社會、開放、法制、要素、設施等7個方面的環境入手,提出力爭用3年時間,躋身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城市之列。

2015年4月,福建自貿區廈門片區正式揭牌,一項項重大改革舉措相繼出臺:一照一碼商事登記制度、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基于“三規合一”平臺的全新行政審批流程……

2015年1~10月份,廈門自貿片區新增企業4699戶,注冊資本761億元,新設外資企業246家。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中發現,企業反映最突出的是高端人才引進問題。推進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聚集區,被廈門置于一流營商環境的突出位置。2015年11月,廈門舉行了第八批高層次人才“雙百計劃”答辯會,一百多名海內外高端人才參加,前七批入選人才達527名。

作為國家最高層次的引才項目“千人計劃”,福建省目前引入的專家八成左右選擇在廈門創業。全球第一支戊肝疫苗、中國第一支宮頸癌疫苗、埃博拉病毒快速測試卡,得益于高端人才引進,一向默默無聞的廈門生物醫藥產業名氣漸起。

作為對臺前沿,優越的政策環境,讓廈門對臺企和臺灣創業人士吸引力不斷增強。2015年1~10月,全市合同利用臺資7.6億美元,增長76%,生物醫藥、電子、科技服務等高新產業成為臺商重點投資領域。

在“一品威客”眾創空間,本刊記者遇到林三璋等幾位臺灣創業者。他們都談到,廈門不僅對眾創空間落戶給予資金等支持,還為創業者提供住房、場地、融資對接等服務,創業環境是優越的。

事實上,要將“美麗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源”,讓外來人才落地生根,除了經濟發展的含金量,本地的人文和諧之美、城市對于“人”的尊重,才是最為深厚持久的吸引力。

廈門島外的海滄新城,海滄湖畔有不少人騎著公共自行車觀光游玩。這個公共自行車系統,是“美麗廈門共同締造”的成果之一——前后有8萬多市民參與討論,征集意見3萬多條,社會各方捐贈了3200輛自行車。據說,公共自行車日均騎行近4000人次,站點由企業或個人認捐,管護也主要由志愿者來做,真正做到大家出力大家用。對“人”的尊重,是這座美麗城市的力量。           

這樣打造“你來了就想當家的城市”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劉亢 項開來 許雪毅

2015 年5 月17 日,廈航白鷺志愿者在鼓浪嶼開展文明旅游志愿宣傳活動

不久前,多位建筑設計專家來到廈門。一位臺灣設計師說,城市設計的終極理念,是在規劃設計經營管理的過程中,通過市民設計、共同締造、社區參與等方式,建立起市民的城市。

還有專家說,將“美麗資源”轉化為“人力資本”——城市為人而存在,人則用遷徙或居留為城市投票,一座有吸引力的、幸福的城市,必然會對人產生磁吸作用。

事實上,在數周前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上,鮮明地提出“人民城市為人民”。

這次為世界上最為宏大也最為復雜的城市化確定新原則的會議,還特別強調,市民是城市建設、城市發展的主體。要尊重市民對城市發展決策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鼓勵企業和市民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城市建設、管理。

讓社會和更多市民參與城市建設和管理,被視作一大亮點。而讓政府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市民勤勞之手同向發力,這樣的愿景在廈門正向現實蔓延開來,融入到市民的生活。

“五共秘訣”:變化近乎“神奇”

走進廈門市思明區巡司頂海龍小區,映入《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眼簾的是祥和安寧的景象:房屋已顯老舊,可環境相當整潔,車輛停放有序,老人們在新建的小花園里拉著家常,小區沒有垃圾桶,樓道不見垃圾袋,早晚定時清潔就能實現全天整潔。

這一切變化近乎“神奇”。社區書記葉曉軍告訴本刊記者,“9棟樓430戶,過去垃圾隨處可見,因為停車糾紛,曾一晚給110報警10次,三天兩頭鬧矛盾。”

變化始于“共同締造”。2014年7月,社區發動住戶針對小區衛生、停車等“找問題,出點子”。經多輪協商,由物業公司先墊資整治。劃定一定數量停車位,一處小山坡經投票決定改為休閑小花園,居民遛狗必須清理糞便。葉曉軍說,“人還是這些人,但小區清爽多了,文明素質也提高了。”

巡司頂海龍小區的“神奇”變化,稱得上是廈門社區面貌改觀的一個縮影。從2013年7月開始,廈門在全市開展了“美麗廈門共同締造”行動,創新社區治理模式。

“讓市民成為城市的主人,政府與群眾‘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廈門市委書記王蒙徽向本刊記者介紹了這個“五共秘訣”。“‘美麗廈門共同締造’就是以社區為基層治理基礎,通過發動群眾共同治理和統籌各種資源合力治理,形成政府、社會和居民良性互動。核心是共同,基礎在社區,群眾為主體”。

而這個思想,恰恰呼應了日前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所指我國未來城市發展精神:在共建共享過程中,城市政府應該從“劃槳人”轉變為“掌舵人”,同市場、企業、市民一起管理城市事務、承擔社會責任。

“共同締造”:

市民“當家作主”參與治理

廈門開展的“美麗廈門共同締造”活動,以切實解決群眾關切需求為出發點,動員市民“當家作主”參與社區治理,將更多管理權限和資源下沉社區,極大激發了社區“協商共治”活力,探索出城市社會治理新理念新機制新路徑。

廈門市市長裴金佳向《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介紹說,伴隨著城市化進程,“單位人”越來越為“社區人”代替,社區成為城市最基本的治理單元,“適應這一變化,城市治理必須與時俱進。”這其實就是廈門“美麗廈門共同締造”的初衷。

在廈門,“共同締造”帶來了“治理供給”的改變:從以往主要服務生產的諸如大橋大路的“大投入”,到服務生活的“房前屋后”的“小實惠”,群眾更多從身邊小事共享城市發展成果。

2015年6月開始,廈門市又將社區治理供給內容從“物質形態”延伸到“精神文化形態”,在全市推行“書院體制”,滿足群眾不斷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本刊記者在湖里區金安社區書院看到,主課堂面積有100多平米,已經開設了科普、國學、人口、老人康樂等講堂,還有急救、早教等課程。

“書院啟動以來,主課堂開課16次,分課堂開課30多次,有3500余人次聽課。”金安社區居委會書記吳麗敏說,過去精神文明工作好多部門管,都有考核指標,現在書院成為總平臺,整合了資源壯大了力量,社區群眾得到了更優質的精神文化服務。

裴金佳概括道,關注民生,匯聚民力,努力讓全體市民共享城市發展成果,是廈門城市社會治理的主線;要用以民為本的治理理念與行動,培育出上下齊心、和衷共濟的人文氛圍,也使黨委政府在基層群眾中真正“生根”,贏得信賴。

“協商共治”:

從“你和我”變成“我們”

廈門市思明區鎮海社區是典型的老舊社區,過去環境差、矛盾多。“共同締造”開展后被列為首批試點社區。小區和樓棟成立了黨小組,居民推選“樓長”,再由樓長組成自治管理小組,發起居民議事會協商解決問題。衛生死角種上了花草,劃定停車位制定《停車公約》,48位車主每月交300元停車費用于聘請保安。兩年來,鎮海社區啟動了多項“締造項目”,獲得了300萬元獎勵資金。

變化的不僅有“管理供給”,還有這樣的供給方式,“既是群眾需要的,也是群眾自愿的”。廈門對社區建設項目更多采取“以獎代補”方式,政府不再直接包辦運作。金安小區人口2萬多,過去休閑場所很少,根據群眾意見,建成多處涼亭步道,一共獲得了一百萬元的“以獎代補”資金。

不僅本土居民,在廈臺胞以及外國人士也參與到社區管理之中。海滄區邀請臺胞擔任社區業委會主任和社區居民大學榮譽校長。

“以往社區做什么多是上級號令,干部干群眾看,有時還罵娘。現在政府群眾協商,干部居民一起干,市民逐漸成為城市主人。”思明區委書記游文昌告訴《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不少干部對群眾路線有了全新認識。

王蒙徽告訴本刊記者,“共同締造”剛開展時,不少干部不理解,有的甚至說,“半個月可以完成的事,為什么要搞這么復雜?”后來干部們逐漸明白了,“大家的事要大家干,過程與結果同樣重要。”

“過去重在‘搞定上面’,完成各項考評,跑項目爭資金;現在重在‘發動下面’,收集服務需求,爭取群眾支持。只要群眾訴求合理,就不愁上級不支持。”鎮海社區黨委書記蘇江圳對這一變化頗有感慨。

讓全體市民共同參與,從房前屋后實事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把市民和政府關系從“你和我”變成“我們”,從“要我做”變為“一起做”,就能真正實現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干部在改變,群眾參與熱情不斷提高。在海滄區院前社,村民陳俊雄發動年輕人成立了濟生緣合作社,從城市菜地項目入手,鄉村旅游開展得紅紅火火。社員林麗松說,“有六七個股東過去是‘問題青年’,紋身、泡KTV、酗酒,現在有事業做人也踏實了,共同締造把人也‘締造’了。”

“過去入戶,常遇到‘我家沒事你別來’的閉門羹,現在熱情招呼進來喝杯茶”。金安社區黨委書記吳麗敏說。

廈門市委常委陳小軍向本刊記者表示,“共同締造”是探索在新形勢下如何更好踐行群眾路線,是通過發動群眾提升治理有效性。“過去社會治理投入也不少,但群眾參與少獲得感低,‘如何花錢’比‘花多少錢’,更值得研究。”

“縱橫盡納”:

形成共同的價值觀與精神

“社區治理要縱向到底,橫向到邊,重點是黨的組織要進社區,發揮政治核心和領導核心作用。”王蒙徽向《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透露了自己的社區治理“經”。

縱向到底,首先是黨的領導到底。廈門通過推行“大黨工委制”和社區“大黨委制”,建立社區黨組織與轄區周邊機關單位以及企業的協商機制,讓黨的領導生根社區。前埔北社區黨委牽頭黨校、銀行等14家轄區內單位組建社區大黨委,“共駐共建”為社區提供幫扶資金和便民服務。

其次,政府服務要到底。各區制定社區“自治事項”和“協助事項”清單,把資源、服務、管理放到基層,讓社區有權有錢辦事。全市共建立468個社區(村)便民服務點,提供家門口“一站式”服務。

“共同締造”開展以來,廈門市共實施“以獎代補”項目932個,覆蓋269個社區(村居),項目總投資3.4億元。其中群眾自籌資金1.28億元,義務投工投勞7萬多個工日。一些街道社區家庭綜合服務中心被委托給民辦社工機構運營,截至2015年8月,市區兩級政府購買社會服務8753萬元。

黨委政府的領導與服務“縱向到底”,另一方面治理效力“橫向到邊”,逐步實現對人的全面覆蓋,形成社區共同的價值觀與精神。

一是大力培育社會組織,彌補政府“缺位”和“越位”。全市城鄉社區建立了社區發展理事會、鄉賢理事會等自治組織966個,同比增長56%。金安社區組建籃球俱樂部、合唱藝術團等十個“草根”社團,志愿者達兩千多人。

二是社區治理“熱心人”不斷涌現,帶動群眾參與,逐步形成“熟人社會”。金安社區文明督導隊開始主要由低保戶構成,一些群眾表示,不僅鍛煉了身體,也感覺自己“更有價值了”。

環衛工人鄭金星當上平安護院隊領頭人后,越干越有勁,鄰里都親熱地稱他“金安大叔”。金安社區一項千人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小區群眾社區活動參與率超過90%,社區組織參與率達60%。

經過兩年多“共同締造”實踐,目前廈門已打造176個典范社區(村居),另有160個取得明顯成效。全市刑事、治安案件降幅明顯,到上級部門上訪大幅減少。

廈門的實踐正在提示人們,市民文明素質決定著城市文明程度。“市民素質高一分,城市形象美十分”。目前,一些城市亂搭濫建、亂扔垃圾、排隊加塞、公共場所大聲喧嘩現象較為普遍,映射出的是一些市民文明素質不夠的問題。文明素質培養和提高需要一個長期過程,但也要從一些小事抓起,持之以恒,久久為功。

“來了就想當家的城市”、“沒有廈門人的廈門”,老家浙江的廈門理工學院數字創意學院院長郭肖華教授在廈門已生活27年,對于廈門溫馨、包容的人文特質,他如此向本刊記者表示。

“廈門讓城市生活更美好!”今天,無論是廈門本土人還是外來創業者,越來越多選擇把個人夢想與城市愿景緊緊系在一起,在共享中同發展共進步。據統計,90%以上常住人口為工作生活在廈門而感到幸福和自豪。           

專訪中共福建省委常委、廈門市委書記王蒙徽 人民城市永遠為人民

作者: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劉亢 項開來 許雪毅

1月6日,廈門市委書記王蒙徽在街道社區調研群眾生活

“城市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做好城市工作,要順應城市工作新形勢、改革發展新要求、人民群眾新期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人民城市為人民。這是我們做好城市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在日前召開的中央城市工作會議講話中的這一段話,一直在福建省委常委、廈門市委書記王蒙徽腦海中繚繞。他說,深深為之共鳴。

“城市是大家的城市,要讓各類人群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這就要實現產業發展的可持續、歷史文化的傳承接續、社會發展的包容有序,要讓社會各個層級的人分享發展成果,與城市共存共榮。”面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王蒙徽道出自己三年來主政廈門的內心感觸。

2014年3月,王蒙徽赴任“鷺島”不到一年,就帶領廈門決策層“大膽”地推出“廈門兩個一百年目標”,出臺《美麗廈門戰略規劃》,提出到建黨100周年時建成美麗中國典范城市、到建國100周年時建成展示“中國夢”樣板城市。

近兩年來,依據這一規劃愿景,廈門深入推動城市、產業、社會三大轉型,“美麗城市”建設有了新進展新成效。近日,針對“美麗城市”美在哪?“美麗城市”如何建?對于時下中國城市發展廈門的樣本價值何在?本刊記者專訪了這位“清華城市規劃博士”書記。

三大轉型:最終目的服務百姓

《瞭望》:廈門有什么條件敢于提出打造美麗城市樣本?

王蒙徽:中國城市化進程之快全球罕見,但過程中留下的問題與遺憾也不少。城市治理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尤其對城市規劃的作用和內涵認識不到位,粗放式、外延式發展較為普遍,帶來了諸多城市病。

來廈門工作以后,感觸最深的是這座城市的包容性,市民群眾發自內心對城市的熱愛,構成了打造美麗城市最重要的軟實力。作為全國文明城市“四連冠”,沒有廈門市民對城市的自信與熱愛,很難取得這樣的成績。

廈門城市面積、人口規模不大不小,地處開放前沿,自然稟賦優越,有著美麗城市的良好底子。廈門是經濟特區,歷來勇于先行先試,今天也應持續發揮試驗田作用。所有這些,決定了我們應該在探索城市發展新理念的實踐、探索科學建城新路徑等方面,為全國城市發展提供具有復制推廣價值的廈門樣本。

《瞭望》:我們注意到,在廈門戰略規劃中,你們提出了重點推進城市、產業與社會三大轉型,有何特殊的意義么?在實踐中又該如何處理三者之間的關系?

王蒙徽:產業、城市、社會“三個轉型”是有機整體,需要統籌推進。產業是城市的基礎,一個城市沒有產業就無法生存發展。城市是產業轉型和發展的支撐,產業必須在城市中轉型和發展。產業和城市是一體的、融合的,必須相互配套、相互依托。產業和城市轉型與發展,最終目的是服務老百姓,是為了讓老百姓有更好的生活環境、更高的生活質量,有更強的認同感、歸屬感、自豪感,形成更和諧的社會。因此,產業轉型、城市轉型、社會轉型,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必須緊密結合、系統推進。

當前,城市發展特別需要切實實踐“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真正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城市工作的精神與部署。廈門的做法主要通過全面統籌激發內生發展動力,從外延式發展為主轉換到內生型發展為主。城市發展要立足系統推進,不僅需要轉變發展模式,也要改變治理模式,我們深入開展的“共同締造”活動就是治理模式的轉變。

一要著力提升城市發展的整體性系統性,進一步增強城市的承載力和宜居度。我們提出,加快構建以《美麗廈門戰略規劃》為引領的城市空間規劃體系,堅持統籌規劃,強化規劃統籌;圍繞增強城市的整體性、生長性,優化生產、生活、生態三大功能布局,統籌島內外一體化、差異化發展;加快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城市的綜合承載力,以深化共同締造行動提高城市治理能力,提升城市精細化、規范化、法制化管理水平。

二要著力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進一步構建綠色發展格局。我們提出,圍繞建設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和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劃定生態控制線和城市增長邊界,統籌發展與保護,統籌實施污染整治、生態修復和環境風險管控,打造“廈門藍”城市名片。我們還強調,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創新,持續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大力實施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全面推進小流域綜合治理,以人居環境建設為抓手,推動轉型發展綠色發展。

“多規合一”:規劃從關心人開始

《瞭望》:我們還注意到,廈門在城市發展中特別強調規劃的引領作用,這是不是像有些人講的,與你的“清華大學城市規劃博士”背景有點關系?

王蒙徽:應該說有關系。其中,對我影響最大的是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即戰略思維、整體意識、實踐觀念、底線管控。城市規劃是大科學、大學問。現代城市規劃的產生,就是從關心人開始,從解決工業化和人的實際矛盾開始,從解決人和人之間的問題開始,現代城市規劃要解決的是社會進步問題。

我們所說的規劃,不能僅僅理解為畫畫圖紙,建設街道、建筑等等。城市是人的聚集,規劃就是力求通過實現空間及其組織的協調秩序和創造適合社會生產生活的美好環境,推動建立人和自然、人和人協調發展。城市必須適應當地人的生產生活,必須宜業宜居,這是最基本要求。

人居環境是生產發展、社會治理的載體,人應當在空間中安居樂業,需要把空間治理和生產發展、社會治理相結合。現在普遍存在將城市發展與社會治理割裂的問題,比如城中村現象,造成了不少社會矛盾,沒有實現有序發展。

這兩年,我們在全國率先探索了“多規合一”,如果說《美麗廈門戰略規劃》是規劃圖,那么“多規合一”就是施工圖,確保按圖施工不走樣。

《瞭望》:但是,全國不少地方似乎不太重視規劃的價值。

王蒙徽:你們可能也注意到了,中國現在城市發展成本太高,那怎么會有競爭力和可持續?相當多的問題就是規劃不科學導致的。城市規劃是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規劃科學是最大的效益,規劃失誤是最大的浪費,規劃折騰是最大的忌諱。”應當說,這些年的一個教訓就是對規劃理解認識不到位,一些事沒想好拍腦袋就干。比如說,現在建設項目大部分都超預算,不少超過50%甚至100%,這種現象也說明了規劃的科學性、約束力不夠。

拿我們的實際操作來說,怎么讓發展成本降低?首先要有好的規劃,比如解決交通擁堵,有些路沒有想好就建,或者說建的目的是為了“好看”,而不是“好用”,結果越建越堵。這就需要有系統謀劃,統籌解決,比如,城市交通是一項系統工程,主干交通、快速通道、支線交通等要相互配合,形成體系。如果一開始就沒想好,那后面就必然是修修補補成常態,無法根本解決問題。以廈門為例,島內才100多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0多萬,已相當擁擠,而香港、新加坡等城市,面積同樣不大,但承載力遠超我們。

《瞭望》:廈門在全國率先推動“多規合一”,內涵是什么?

王蒙徽:我們感到,各種規劃在空間上“打架”,造成了資源浪費、審批效率低下等問題,已經嚴重影響了經濟社會發展。于是,我們開始整合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規劃。比如說,對全市原有的12.4萬個城鄉規劃與土地利用規劃之間差異圖斑進行統一協調,就騰出了55平方公里建設用地。推動“多規合一”,就是要建立統籌發展的綜合平臺,實現經濟發展目標、土地使用指標、空間坐標“三標銜接”。

“多規合一”是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建立統一的空間規劃體系,實現統籌發展的方法和手段。通過“多規合一”,整合空間職能,促進發展的整合和統籌;通過“多規合一”平臺,推進審批流程再造和政府職能轉變。

我們在全國率先開展了“多規合一”的改革工作,通過建立“多規合一”的“一張圖”,實行“一個平臺協同管理”、“一張表格受理審批”,“一套機制保障運行”,解決了不同規劃打架問題,使統一的城市空間規劃體系得以形成,并使政府管理部門變被動審批為主動推送,大大縮減了建設項目審批時限,為政府職能的轉變打下了基礎。

與此同時,我們配合實施了主體功能區規劃,以及與主體功能區相一致的政績和干部綜合考核評價機制,實現了讓“能干什么的地方就干什么”、“干什么就考評什么”,使推進統籌發展不僅有平臺,而且有動力。

規劃統籌:愿景與需求結合給百姓獲得感

《瞭望》:我們去過各地一些城市采訪,發現一提城市發展,往往就列出招了多少大項目的成績單,可一些項目之間缺少關聯和整合效應,廈門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王蒙徽:這次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習總書記特別強調,“城市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可謂意味深長。確實,過去城市更多走以項目主導的發展路徑,發展城市就是招商引資,往往是按照業主的要求落實空間安排。這樣的以項目為主導的發展模式很難實現整體觀念,系統謀劃。現在,廈門就是要探索以空間規劃為抓手,從項目主導走向規劃主導,從規劃到項目,從戰略到行動,通過規劃來推動統籌發展。

規劃首先是以目標為導向,強調供給側結構改革;其次以問題為導向,為我們推進改革提供了切入點;最后通過規劃落到項目上。這樣將發展愿景與實際需求結合的項目才是有效的投入,不能就項目論項目。不清楚是否契合當地發展理念,也沒弄清楚老百姓的需求在哪里,為了發展而發展,雖然一時GDP上去了,但是問題也出來了,比如重復投資、過剩產能等,有的后患無窮。有時單個項目沒問題,但從系統看就有問題。

這兩年廈門推動的“多規合一”、三網融合,小流域治理等改革,目的就是實現規劃統籌改革發展,而不僅僅是一個個割裂的項目。目標是我們的愿景,需求是老百姓需要什么,只有把它們統籌起來,才能實現我們的目標,群眾才有獲得感,才能實現三個轉型統籌發展。

《瞭望》:美麗城市的內涵不僅包括優化的產業,還必須包含美麗的城市建設、美好的社會,你覺得當前在這兩個方面尤其需要注意的問題是什么?

王蒙徽:中華文明五千年延續不斷,我們的先人在城鄉規劃建設中重視天人合一、師法自然,將空間規劃建設與社會教化相結合,突出整體性和生長性,正是我們今天應該傳承和弘揚的城鄉規劃建設理念。我們的城市發展一定要體現文化自信。比如,現在一些地方搞些奇形怪狀的所謂“現代建筑”,背后其實就是崇洋媚外的文化不自信。中國城市建設,必須與中國文化結合以來,體現出文化自信。這是個很大的問題。

城市的社會建設同樣要注意那些帶有根本和基礎意義的問題。比如,改革開放后社會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過去是單位人,現在是社會人,還有大量非政府的單位,這就帶來了過去沒有遇到的一些問題。我們提出的完整社區建設就是要破解因此帶來的問題,實現把分散的力量整合起來、大家共同締造美麗廈門的目的,推進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心情版
相關評論
更多>>今日熱詞
更多>>福建今日重點
更多>>國際國內熱點
  • 新聞圖片
更多>>娛 樂
  • 點擊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