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 萬人齊聚 演繹民俗文化大舞臺 鞭炮聲聲震水面,煙花點點染蒼穹。昨日,同安呂厝“迎王”的活動是在古村臨海處的同安灣海面上舉行的。經過了一上午的踩街活動之后,人們以最傳統的習俗聚集在海邊的呂厝迎王文化廣場。 群情歡騰,十萬人齊聚。迎王文化廣場旁,約一公里長的中洲大橋上,南側護欄邊滿滿的都是舉著高香“迎王”的信眾。橋下廣場上,華藏庵各分爐位的組團和隨團的樂隊、腰鼓隊等數萬人有序排列,等待著“王爺”的到來。現場還有宋江陣、拍胸舞、車鼓弄、舞龍舞獅等表演,把“迎王”活動演繹成了一個民俗文化大舞臺。 大家的目光都關注著海面上。數十艘船為爭載“王爺”上岸而不停穿梭于海面,船上的煙花爆竹伴隨著岸上信眾的歡呼聲一波高過一波,給迎接“王爺”的盛會又增添了一道廈門地區獨有的“海上廟會”。 下午3點多,“乩童”上船,迎請“王爺”上岸,隊伍依序返回華藏庵。等待在海邊的數萬信眾手持高香,護送“王爺”回華藏庵登殿就任。 一場盛大的民俗活動拉開了今年呂厝華藏庵送王船的序幕。此后,遠近大小村莊(分爐)將在不同的月令內組織旗鼓輦隊往華藏庵請“代天巡狩”香火回梓奉敬,并組織請香火的表演活動。在當年的農歷十月初二開始送舊任“王爺”,呂厝村豎起高燈,于是四方信眾就紛紛將舊任“王爺”的香火送回華藏庵。然后開始造王船,經過擲筊決定送舊“王爺”(燒王船)的日子,一般是在農歷十月下旬。 【背景】 臺灣多地送王船 源自呂厝華藏庵 呂厝華藏庵“迎王-送王船”活動四年一屆,今年已是第152屆,目前已有600多年歷史。臺灣許多地方的送王船習俗,大多源自同安呂厝華藏庵。呂厝華藏庵也被辟為市級和省級民間信仰活動場所聯系點和海峽兩岸(廈門)交流基地,也是廈門市送王船習俗傳承基地。 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陳耕告訴記者,呂厝華藏庵的分爐位(分廟)有200多個,迎王之后,各分爐要輪流來請火,一圈下來就到10月了。“呂厝華藏庵的送王船是海峽兩岸,甚至包括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一般都要有8萬到10萬人參與。” 送王船是閩臺沿海村落的民俗活動,起于濱海漁村的“海醮”習俗,保留著比較濃厚的原生態形式。閩南送王船送的是“代天巡狩”的王爺,是代替皇帝巡游四方,賞善罰惡,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保護神,該習俗最早可追溯到明初,2011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廈門大學教授林仁川在昨日的活動中介紹,馬來西亞馬六甲的送王船在2012年成為馬來西亞非遺項目,廈門和馬六甲將共同推進中國馬來西亞的送王船聯合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送王船將成為海峽兩岸和中馬文化交流合作的新渠道,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民心相通的文化平臺。 |
相關閱讀:
- [ 02-06]春晚泉州分會場導演孫濱點贊民俗表演者|16米高的燈王"中國夢"廈門海滄亮燈
- [ 01-29]福建推出300多項民俗節慶活動 將新增廈門醫學院、福建商學院兩所本科院校
- [ 02-25]廈門翔安市民鬧新春形式多 民俗上央視有味
- [ 09-01]博餅民俗商業化愈演愈烈 博餅官司在廈門不斷出現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