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王祈福活動現場,人山人海。
人們以最傳統的習俗聚集在海邊的呂厝迎王文化廣場。
塘頭惠女隊。
宋江陣。
丙洲南音表演。
人們在華藏庵前組織起迎王隊伍。
車鼓弄。
踩街隊伍來到迎王文化廣場。
萬人齊聚,群情歡騰。
數十艘船為爭載“王爺”上岸而不停穿梭于海面。
廈門日報訊(文/記者 盧漳華 吳耀東 通訊員 鄭素描 葉文彬 圖/記者 張奇輝 通訊員 吳穩水 陳嘉新 陳紫翔)春節過后的第一場雨,讓昨日的天氣有些陰沉,不過這并沒有澆滅人們參與呂厝華藏庵“迎王祈福”活動的熱情,來自閩南、臺灣、東南亞等約十萬人參與了這場四年一度的盛會。作為呂厝華藏庵送王船活動的序曲,昨日的“迎王祈福”活動也拉開了這個廈門送王船“大年”里閩臺送王船全年活動的序幕。
同安區副區長樊榮兵在開幕式上表示,近年來,同安區委、區政府十分重視民俗文化的保護和發展,也在開發文化旅游資源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迎王-送王船”活動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后,其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正逐步釋放并煥發光彩。希望華藏庵能夠把此項歷史悠久的民俗活動打造為兩岸文化交流重要平臺,充分展示閩臺之間深厚的同胞情緣和共同的文化根源,大力傳承和弘揚“迎王-送王船”民俗活動的閩南傳統文化因素,打造同安民俗文化旅游的優秀品牌。
【現場】 萬人齊聚 演繹民俗文化大舞臺
鞭炮聲聲震水面,煙花點點染蒼穹。昨日,同安呂厝“迎王”的活動是在古村臨海處的同安灣海面上舉行的。經過了一上午的踩街活動之后,人們以最傳統的習俗聚集在海邊的呂厝迎王文化廣場。
群情歡騰,十萬人齊聚。迎王文化廣場旁,約一公里長的中洲大橋上,南側護欄邊滿滿的都是舉著高香“迎王”的信眾。橋下廣場上,華藏庵各分爐位的組團和隨團的樂隊、腰鼓隊等數萬人有序排列,等待著“王爺”的到來。現場還有宋江陣、拍胸舞、車鼓弄、舞龍舞獅等表演,把“迎王”活動演繹成了一個民俗文化大舞臺。
大家的目光都關注著海面上。數十艘船為爭載“王爺”上岸而不停穿梭于海面,船上的煙花爆竹伴隨著岸上信眾的歡呼聲一波高過一波,給迎接“王爺”的盛會又增添了一道廈門地區獨有的“海上廟會”。
下午3點多,“乩童”上船,迎請“王爺”上岸,隊伍依序返回華藏庵。等待在海邊的數萬信眾手持高香,護送“王爺”回華藏庵登殿就任。
一場盛大的民俗活動拉開了今年呂厝華藏庵送王船的序幕。此后,遠近大小村莊(分爐)將在不同的月令內組織旗鼓輦隊往華藏庵請“代天巡狩”香火回梓奉敬,并組織請香火的表演活動。在當年的農歷十月初二開始送舊任“王爺”,呂厝村豎起高燈,于是四方信眾就紛紛將舊任“王爺”的香火送回華藏庵。然后開始造王船,經過擲筊決定送舊“王爺”(燒王船)的日子,一般是在農歷十月下旬。
【背景】 臺灣多地送王船 源自呂厝華藏庵
呂厝華藏庵“迎王-送王船”活動四年一屆,今年已是第152屆,目前已有600多年歷史。臺灣許多地方的送王船習俗,大多源自同安呂厝華藏庵。呂厝華藏庵也被辟為市級和省級民間信仰活動場所聯系點和海峽兩岸(廈門)交流基地,也是廈門市送王船習俗傳承基地。
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陳耕告訴記者,呂厝華藏庵的分爐位(分廟)有200多個,迎王之后,各分爐要輪流來請火,一圈下來就到10月了。“呂厝華藏庵的送王船是海峽兩岸,甚至包括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一般都要有8萬到10萬人參與。”
送王船是閩臺沿海村落的民俗活動,起于濱海漁村的“海醮”習俗,保留著比較濃厚的原生態形式。閩南送王船送的是“代天巡狩”的王爺,是代替皇帝巡游四方,賞善罰惡,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保護神,該習俗最早可追溯到明初,2011年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名譽會長、廈門大學教授林仁川在昨日的活動中介紹,馬來西亞馬六甲的送王船在2012年成為馬來西亞非遺項目,廈門和馬六甲將共同推進中國馬來西亞的送王船聯合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送王船將成為海峽兩岸和中馬文化交流合作的新渠道,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民心相通的文化平臺。
【花絮】
71歲做帆人
改造“迎王”船
在一片漁船中,有三艘船豎起高高的風帆,格外顯眼。這三艘船來自丙洲社區,而三艘船的外形,正是呂厝華藏庵王船。記者了解到,這三艘船最大的有15米長,帆布有8米來高,是呂厝華藏庵為了此次“迎王祈福”活動,專門請丙洲社區師傅改造的。
71歲的陳榮謙正是改造這三艘“帆船”的負責人。他告訴記者,實際上這幾艘船已經造出來很多年了,原來因為沒有使用,風帆早已腐爛。半個月前,呂厝方面找到他們,請他們按照呂厝華藏庵王船的原型上色和制作風帆。
在海上生活了大半輩子的陳榮謙有一手做帆的手藝,不過時間緊、任務重,要在半個月內一陣一陣地把三個風帆做出來也不容易。為此他請了不少工人,緊趕慢趕,終于在初二把帆做出來了。
昨天是陳榮謙這輩子第一次在船上參加呂厝華藏庵的“迎王祈福”活動,場面很壯觀,不過他也有點遺憾,“本來想讓風帆派上用場,可惜沒有風,還是只能依靠馬達。”
【聲音】
“我經常回來參加宗親活動”
臺灣淡水正興宮主任委員呂子得:我們的先祖是200多年前從呂厝過去臺灣,這里是我們的根。我經常回來呂厝參加宗親活動,這邊的人也經常邀請我們參加一些大型活動。但是“迎王祈福”活動我是第一次參加,感覺場面非常壯觀。這次回來參加這個活動,對于我們了解家鄉很有幫助,它對促進兩岸的文化交流是很有意義的。我們希望借著“迎王祈福”活動,進一步了解兩岸的民俗文化,拉近兩岸人民的距離,尋找共同的根脈。
“今年是廈門送王船的大年”
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陳耕:廈門最重要的3個閩臺送王船非遺保護點是呂厝華藏庵、海滄鐘山、湖里鐘宅,這三個地方有的四年舉行一次活動,有的三年一次,12年有一次交集。今年正好是這三個地方同時要送王船,所以今年是廈門送王船的大年。因此呂厝的“迎王祈福”活動不單是呂厝送王船的“迎王祈福”活動,也是廈門閩臺送王船活動的“開幕式”。
“回家的味道更濃了”
新加坡宗親呂榮順:回呂厝已經不是第一次了,以前多次回家祭祖,父親就是從這里走出去的。但參加這么大型的迎王船活動還是頭一回。規模這么大的民俗活動,可以說是大開眼界,借由這樣的活動,各地呂氏宗親齊聚一堂,回家的味道更濃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