矯健的吃貨繁殖季節,雌雄白鷺分工合作,一個覓食,一個看家。 市花襯市鳥在一片三角梅花海中,白鷺的靚影格外清晰。 廈門日報訊(文/記者汪長福 林桂楨 實習生 張嘉玲 圖/記者王火炎姚凡(除署名外))這幾天,大嶼島的白鷺有點“懶”,大白天也不愛出去覓食。大嶼島白鷺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工作人員說,因為它們有更重要的事——筑巢繁殖! 作為廈門市鳥,白鷺的一舉一動備受各界關注。廈門對白鷺保護工作十分重視,不過,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廈門目前能夠“引鷺筑巢”的營巢地并不多,一些人為活動影響白鷺的繁衍發展。 今年是廈門市花、市樹、市鳥確定30周年,記者走訪了筼筜湖湖心島、西堤一帶、集大白鷺林,與專家一起遠距離觀察這些繁殖期內的白鷺,希望呼吁市民都來關愛保護白鷺。 >>大嶼島 白鷺夫妻聯手蓋“海景房” 目前,廈門的鷺鳥營巢地主要是大嶼島和集美大學。 “大嶼島的白鷺開始筑巢繁殖!”對大嶼島白鷺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工作人員朱開建來說,3月份在島上出現這種情況,令人振奮。 “在保護區聚群營巢繁殖的主要是白鷺、夜鷺、池鷺和牛背鷺。”朱開建說,每年3月初,它們就聚集到保護區進行繁殖,“一般是在距離地面三四米高的相思樹、榕樹等樹上筑巢。”白鷺筑巢不容易,它們用嘴銜起一根十幾厘米長的枝條,慢慢搭在樹杈上,直到搭牢為止。 朱開建觀察發現,白鷺是“一夫一妻”制,筑巢也喜歡“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模式,“有時老公出去叼枝條,老婆在樹上用嘴接住搭巢。不過,也有可能是老婆去找枝條,老公搭巢。” 辛勤勞動兩三天后,一對白鷺夫妻的“海景房”就搭好了,不過都算是“小戶型”。 “鷺巢直徑為30厘米到50厘米,可以產4到6枚卵。”朱開建說,大嶼島上的鷺巢很密集,10平方米的區域就有10到15個巢,鷺媽媽孵卵22至24天就可以孵出一窩小鷺鳥,“小鷺鳥剛孵化出來時,皮膚是裸露的,眼睛是閉著的,鷺爸鷺媽共同照顧孩子,一個用身體溫暖孩子,另一個出去覓食,回來再喂養孩子,直到雛鳥長大(30天左右)后可以自己外出覓食。” 朱開建表示,白鷺的孵化率較高,但不意味著白鷺數量會越來越多,因為這和整體的環境容量息息相關,“除了成活率,鷺鳥還要面臨天敵以及食物等問題。”對于白鷺的保護,繁殖期最為重要,因為這一時期的白鷺最敏感,如果有人為的強烈光線和噪音,它們可能會馬上放棄這個繁殖地。因此,工作人員進行24小時巡查,禁止外來人員進入保護區,將人為干擾降到最低。 >>集大白鷺林 3月搶配偶,4月“合家歡” 昨天下午,記者在集美大學學生環保協會觀鳥小組組長高曉鳴帶領下,來到集美大學白鷺林。 不見其“鷺”先聞其聲,記者剛踏進白鷺林,就聽到白鷺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循聲而去,果然別有洞天:一塊不到100平方米的綠色“半島”表面,點綴著密密麻麻的小白鷺、夜鷺、牛背鷺等,僅肉眼可見的就有一百來只。 白鷺撲騰著翅膀,競相追逐,有的甚至打起架來。高曉鳴告訴記者,這是白鷺在爭配偶。“平時沒這么多白鷺,2月底才多了起來。”根據觀察,白鷺林是鷺鳥營巢地,每年大約3月,白鷺都會從別處飛來筑巢、繁殖,等雛鳥孵化出來后再飛走,“4月份是鼎盛時期,大鷺小鷺‘合家歡’,白鷺林就像下了雪一樣,白花花一片。” 借助望遠鏡,記者看到,白鷺頭頂上長出了兩根沖天羽毛,脖子和背上也長出了長毛。高曉鳴介紹說,這些都是“飾羽”(繁殖羽)。 |
相關閱讀:
- [ 03-13]鷺在何方?全城尋鷺 廈門啟動白鷺繁殖地調查
- [ 03-09]廈門市花市樹市鳥確定30周年 見證鷺島美麗變身
- [ 02-29]“文明小白鷺”進忠侖公園護花 得到市民大力支持
- [ 02-18]廈文聯干部關勇七年來癡心不改 追攝白鷺曼妙舞姿
- [ 01-26]廈門“兩會”告訴你:2016,廈門更美好
- [ 01-25]廈門白鷺志愿聯盟在機場為旅客提供貼心服務
- [ 12-22]集大擔心綠植修剪會破壞白鷺繁殖地 水務集團同意暫緩
- [ 12-21]在廈門能見到350多種鳥類 黃嘴白鷺在廈門首次被發現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