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大的國際化教學 辦校之初 就大量引進“海歸” 要使學生所受教育“能與世界各大學相頡頏”,師資最關鍵。從上個世紀二十年代起,林文慶領導的廈大已經大量聘用外籍或是有留學背景的教師。據廈大校史記載,1926年的廈大,教師七成以上有留學背景。 這其實還不是比例最高的。朱水涌說,1939年的廈大,因為抗戰內遷長汀,當年聘任的15名教師,全部都是從美國、瑞士、德國等回來的留學歸國人員,而且絕大多數大名鼎鼎,譬如說化學系的傅鷹,后來被認為是中國膠體科學的主要奠基人,物理系的謝玉銘,他的女兒謝希德后來出任復旦大學校長。 時任廈大校長的薩本棟曾留學美國斯坦福大學,他編寫的書,被美國一些大學當成教科書。人們說,這是第一位中國科學家編寫的自然科學著作,被美國高校采用。在1937年抗戰烽火中抵達廈大的這位35歲年輕人,自此把全身心投入廈大。此后,薩本棟開始為勝利后的國家建設準備人才,而且是能和世界對話的人才。長汀時期的廈大,全校學生三門必修課是國文、英文和數學,只要有一門不及格,就不能畢業,而且英文必須是面試。 法國漢學家 任國學院教授 上個世紀二十年代,廈大已有洋教授。非常奇特的是,其中兩名外教是國學院的教授,其中之一是法國著名的漢學家戴密微,二戰后,他成為法國漢學界的帶頭人。 朱水涌說,當時的廈大已經意識到科學精神與科學研究成果是一所現代大學生命力的重要標志。美國人萊德就在那時來到廈大,他在廈大發現了數十種海洋生物,其中包括文昌魚。他也因此于1923年發表廈大第一篇《科學》論文,向全世界宣布這種自然界過渡性珍稀物種不僅依然存在,而且還常常出現在廈門市民的餐桌上。 關于廈大國際化 他們這樣說 陳嘉庚:國文首重,中西兩學“兩者不可偏廢”。 林文慶:廈門大學的方針就是要使中國的傳統文化不衰落,近現代的各國之學術思想也得到溝通。 薩本棟:假使一位大學畢業生連中英文都不通順,要他何用? 【鏈接】 諾獎獲得者 將扎堆到訪 從本月開始,廈大將陸續舉行十余場諾貝爾獎、菲爾茲獎、圖靈獎獲得者系列學術報告會,為師生提供與大師進行零距離學術交流探討的機會。 校方說,今年的廈大校慶晚會不會邀請明星大腕,舞臺交給校友——4月6日晚的這場文藝演出,演員全部是來自世界各地的校友。 |
相關閱讀:
- [ 03-13]廈大自主招生要考體育 名額控制在招生總計劃5%
- [ 03-10]周五到廈大聽“名家名曲”音樂會 感受音樂的魅力
- [ 02-25]廈大拆除校內快遞點 師生取件難將增加“鳥箱”
- [ 02-25]廈大餐廳25元自助餐叫停 2天被學生吃垮
- [ 02-24]高考生今年可報考廈大馬來分校 學費每年3萬-3.8萬
- [ 02-23]廈大食堂推出25元高性價比自助餐 引師生大排長龍
- [ 02-21]廈大馬來西亞分校今年高考招新生 將招300至500人
- [ 02-17]廈大輪渡等周邊不少公交站牌出錯 信息滯后3年多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