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建筑信息化形成模式 海邁科技的前身是廈門市建設工程計算機咨詢中心,咨詢中心是廈門市建委造價站的三產企業。1997年,廈門啟動“抓大放小的國企改制”,一些政府職能部門下屬的小三產必須嚴格剝離,王忠強所在的咨詢中心在剝離之列。 參與改制時,咨詢中心共有16人,參與改制的員工和造價站工會成員自籌了50萬元資金,取得多個部門的批準后,1998年終于在工商部門完成股東變更,得以繼續上路。 正所謂“置之死地而后生”,廈門市建設工程計算機咨詢中心的改制,被視為當年廈門“國企改制,抓大放小”的一個成熟范本,與咨詢中心同批接受改制的廈門利恒滌綸股份有限公司,在改制后的第二年,就走出了一個與咨詢中心截然相反的結局。咨詢中心的經營路線卻越來越清晰,主營軟件開發和信息工程承建,并在日后慢慢形成了氣候。 在改制的第二年,咨詢中心的營收就超過了100萬元,此后逐年穩步提高,到2003年,營收達到800萬元。 引進人才后,海邁科技實現了量變和質變,當時在廈門特區勞務公司的李敏加盟了海邁科技。李敏的加盟讓公司的營收很快突破了千萬關口,此后保持一路增長,2015年營收6000萬,今年的目標1個億。 李敏加盟后主要做了兩件事:一是梳理了公司戰略,二是規范了公司的經營管理。 2009年,海邁科技籌劃沖刺新三板。2014年8月8日,廈門海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國股轉系統掛牌,在廈門軟件園的創業大軍中,率先搶跑新三板。掛牌后不久,海邁科技的股東曾以10元的成交價轉讓了3萬股,以當時1600萬的總股本計算,海邁科技的市值1.6億。王忠強是第一大股東,持有36%股份,賬面身家逾5000萬。 廈門大數據產業初顯雛形 海邁科技只是廈門發展大數據產業的一個縮影。按照廈門市發布的《廈門市大數據應用和產業發展規劃(2015-2020年)》,到2020年,廈門要建成全國一流的大數據產業與應用示范基地,形成一批國內領先的大數據示范應用項目,大數據應用全國領先、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產業效益顯著,形成大數據產業布局、項目聚集、資金配套、基礎設施協調發展格局,建設成為區域大數據產業發展高地。 規劃明確,到2018年,廈門大數據產業實現產值規模500億元,形成年銷售收入100億元以上企業1家、50億元以上企業3家、10億元以上企業12家,帶動相關產業新增銷售收入超過1000億元。2020年廈門大數據產業實現產值規模850億元,帶動相關產業新增銷售收入過1600億元。 由于搶占先機,目前廈門大數據應用和產業發展已經初步顯現了國內一流水平。 根據廈門市經信局掌握的情況,依托廈門市信息技術服務中心,廈門集中規劃、建設和運維全市信息資源,形成了“1234”數據共享開放格局,即一個數據共享平臺,政務內網和政府外網兩張網,市民庫、法人庫、空間庫三個庫,政務云、交通云、教育云和醫療云四朵云。 當前,數據采集、共享和開放均取得顯著成果。平臺接入39個政務部門,累計服務調用超過1.5億次,年交換量超過800G,實現了“二代身份證照片共享”、“人口數據核查”、“企事業單位信息核對”、“行政區劃地名核實”等。政務云已部署27個政務部門的近百個應用系統,及全市70%以上信息化項目;交通云“微信平臺”在全國首創,教育云試點覆蓋翔安區全區86所學校1337個班級及同安基礎教育;醫療云支撐300多家醫療機構的硬件和辦公,及全市統一預約掛號、公共衛生、慢病管理等業務系統的集中部署,為全市330萬人建立了市民健康檔案。 在大數據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代表性企業不斷涌現,在移動大數據應用領域,如4399網頁游戲、美圖圖片處理和視頻分享、美柚、同步推等在細分市場全國領先。廈門也是“中國域名之都”,擁有國內最大的域名交易平臺。 廈門海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形成建筑業完整數據庫。 |
相關閱讀:
- [ 09-08]投資機構昨日對話省市領導 外資企業想去西部掘金
- [ 02-01]廈門灣游艇綜合服務平臺上線 推動游艇信息化管理
- [ 06-29]海滄大道或成“廈門新20景” 受老撾副總理點贊
- [ 05-01]全市養老服務信息化平臺啟用 子女實現"遠程盡孝"
- [ 03-20]信息集團打造服務支撐平臺 交通大數據讓出行便捷
- [ 01-23]廈門打造信息消費智慧名城 市委書記請百姓"點菜"
- [ 10-30]大數據成稅務信息化建設的”發動機”
- [ 10-30]云計算、大數據時代下的財稅信息化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