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救世醫院全景。
如今,救世醫院舊址將建鼓浪嶼外國文物館。
1927年,救世醫院的醫務人員正在手術的場景。
廈門日報訊(記者 鄔秀君 黃曉波)19世紀,西學東漸。1842年,美國歸正教會傳教士甘明在鼓浪嶼黃氏小宗設立了廈門第一家西式診所。此后,隨著鼓浪嶼傳教活動的開展,教會開始在島上成立了半醫半學特征的西式醫院。這些醫院可以說是西醫文明進駐中國最主要的載體,19世紀后期落成的鼓浪嶼救世醫院(Hope Hospital),甚至包括20世紀所建的博愛醫院以及私立鼓浪嶼醫院,無不在西醫的傳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作為鼓浪嶼第一座綜合性醫院,救世醫院在對閩南西醫的教育、培養上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有文史專家如此評價:鼓浪嶼救世醫院是閩南西醫的“黃埔軍校”。而作為它的創建者,一位名叫郁約翰(John Abraham Otte)的美國傳教士也因其傳奇的人生和對琴島居民的貢獻而被人們銘記。
“石可泐,骨可朽,先生功德不可沒。”立在原鼓浪嶼救世醫院小禮拜堂南側的郁約翰紀念碑上的這句話,足以概括這位傳教士遺之琴島的赫赫之功。這也是郁約翰的中國門生們,發自內心地對一個異國傳教士、醫學導師的祭奠。一百多年前,郁約翰致力于將現代西醫文明帶入琴島,若干年后,西醫在鼓浪嶼、在閩南地區開枝散葉,更多的普通人享受到現代西醫所帶來的福澤。
今天的往事,就從郁約翰的中國情緣講起。
【濟世救人】
美國傳教士郁約翰的中國情緣
也許,冥冥中自有注定,郁約翰與中國、與鼓浪嶼有著扯不斷的聯系。郁約翰的母親小時候最為珍愛的禮物,便是她父親航海歸來從廈門帶來的一個手工編織小提籃,這似乎成了郁約翰未來方向的指引。
1888年,郁約翰以歸正教會傳教士的身份,遠渡重洋來到廈門鼓浪嶼,在這里他很快學會了閩南語。隨后,他被派往漳州平和小溪,在那里參與創建了小溪救世醫院,并救治了大量中國病患。1897年,郁約翰一家回美國述職,并積極籌措了近萬美元的資金,次年回到鼓浪嶼,將救世醫院總院從小溪遷到鼓浪嶼河仔下。同年4月,鼓浪嶼第一所綜合性醫院——救世醫院落成,郁約翰任院長,救死扶傷的西醫事業由此拉開序幕。
郁約翰來自教會,救世醫院也體現出當時特有的教會醫院色彩:不僅向官紳富人開放,還盡可能為普通貧苦民眾提供幫助。據說,當時救世醫院掛號費三分錢,其后所有的治療和藥全免,僅象征性地收藥瓶子的費用。住院時,除了吃飯,每天只象征性地收十分錢,其他的都不收錢。郁約翰不但醫術精湛,而且待人和藹可親,遇到窮苦患者甚至直接免除所有費用。當時到救世醫院就診的患者,大多數來自廈門周邊的鄉下,有的甚至來自東南亞的馬尼拉、仰光等地。據英國傳教士塞舌爾·包羅記述:“到1906年底, (救世醫院)已治療病人85758人次,完成手術4865例,在醫院培訓了21名醫療學生。”
1910年春天,鼠疫橫行,郁約翰傾盡所能救治病人,盡管做了防護措施,仍不幸染病。同年4月14日晚九點多,郁約翰在遠離家鄉萬里的鼓浪嶼停止了呼吸,時年49歲。他最后的閩南語遺言表明,這個長著西方面孔的傳教士已經將血液和靈魂融入了琴島。隔天凌晨一點,他被葬于鼓浪嶼傳教士墓地,鼓浪嶼成為他靈魂永久的棲息地。
【西醫傳承】
“郁約翰的中國門生”積極推動
事實上,郁約翰以及救世醫院主要的貢獻并不僅僅是在當時救助了多少貧苦人民,在推動西醫在閩南地區的傳播上,其所做的貢獻更為醒目。通過半醫半學的方式,救世醫院培養了一大批中國現代西醫人才,這些人才日后大都成為閩南西醫主要的傳承者和發揚者。從這點上看,救世醫院堪稱閩南西醫的“黃埔軍校”。
救世醫院1900年至1932年間附設醫學專科學校,學制五年,校長由歷任院長兼任。學生大部分來自鼓浪嶼尋源中學,學習科目包括物理、化學、胚胎學、組織學、生理學、解剖學、內科、外科、眼科、婦產科、小兒科、皮膚科、檢驗科等。1926年,救世醫院還開辦了護士學校,兼辦助產學校,總共招收22屆,畢業160人,這也是閩南地區最早開設的護士學校。事實上,當時的教會醫院的確有一套科學的教學方法。上午學生分配在各科室見習,下午上課,課本采用中華博醫會出版的教材,而郁約翰自己每周授課九小時,五年學滿后,及格者頒發一份表明工作量的證書。
從1900年到1932年,醫學專科學校共培養六屆畢業生共40余人,這些人大都成為閩南地區的名醫。在郁約翰最早一批學生中,陳天恩,也就是林語堂終生癡戀的鼓浪嶼小姐陳錦瑞的父親,他從救世醫院畢業后,開業行醫,在大同路開設壽世堂。陳天恩醫術高明,采取中、西醫治療相結合,自創出供兒童消化之用的中西合成藥“豬肚粉”;高大方精研醫術,曾在鼓浪嶼救世醫院工作,后來在廈門開設南方藥房;黃大辟是救世醫院唯一中國籍院長黃楨德先生的父親,上世紀30年代曾是林遵行先生等創辦的鼓浪嶼私立醫院的董事,黃家也是鼓浪嶼著名的醫生世家……正是在這些“郁約翰的中國門生“的強力推動下,西醫漸漸在廈門以及閩南地區扎根、傳播,惠及更多民眾。
【相關】
救世醫院舊址將建外國文物館
1941年12月,鼓浪嶼淪陷,救世醫院被迫停辦。抗戰勝利后,救世醫院復辦,夏禮文擔任院長,為最后一任“洋人”院長。1950年后,黃楨德任院長。1951年,救世醫院由政府接辦,與鼓浪嶼醫院合并為廈門市第二醫院。
救世醫院初建時有兩座樓房,呈“L”形,整體呈外廊風格,主體均為兩層,各自中軸對稱,中央局部三層,受到美國古典復興建筑影響。
2014年11月,廈門市與故宮博物院正式簽訂鼓浪嶼外國文物館合作框架協議,該館選址為救世醫院和護士學校舊址。目前項目正在建設中,建成運營后,故宮博物院將為外國文物館提供大量館藏的清宮外國文物實物。
服,居然救活了。郁約翰為此親自登門造訪葉豆仔。
【花絮】
郁約翰拜見中醫葉豆仔
當年鼓浪嶼有不少來自閩南各地的中醫,知名人士葉清池的堂姐葉豆仔便是其中一名。葉豆仔聰明絕頂,自幼耳濡目染,對祖傳的放筋療法早已諳熟,卻因為“傳男不傳女”的觀念,無緣接受祖宗衣缽。但她確實太出類拔萃了,直至她40歲時,舅父終于將祖傳的秘方送給她。這位人稱“斗姑”的奇女子擅長兒科,醫術精湛。曾經被郁約翰斷定為死癥的幼兒經過她放筋并結合藥散灌服,居然救活了。郁約翰為此親自登門造訪葉豆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