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家淮教授指導學生進行細胞提取實驗。
夏寧邵教授在實驗室。(本報記者姚凡攝)
諾獎得主康斯坦丁(左)指導學生。
廈門日報訊(本版文/記者佘崢 本版圖/廈大提供)在廈門大學國際化辦學中,科研是位“模范生”——對于這所大學的一些科學家來說,他們和世界的關系,已經不是“跟隨”,而是“平行”甚至“領先”。
譬如說,中科院院士、廈大副校長韓家淮教授對炎癥反應機理的研究一直處于世界前沿。在維持健康和疾病的平衡之間,炎癥反應是十分重要的,腫瘤也可以由炎癥引起;
再譬如說,國際學術界把海洋微型生物碳泵的關鍵性認識歸功于中科院院士、廈大教授焦念志課題組的研究。微型生物是海洋生態系統中“看不見的主角”,在氣候變化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再說一個,2015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揭曉前,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王中林是熱門奪冠之一。他和廈大也有關系,王中林和中科院院士、廈大孫世剛教授采用一種新的電化學方法,首次制備出具有高表面能的二十四面體鉑納米晶粒催化劑,顯著提高了鉑納米催化劑的活性和穩定性,在能源、催化、材料、化工等領域具有重大的意義和應用價值。
……
今天,我們為您解讀廈大這群科技國際達人朋友圈的“秘密”。
廈大疫苗團隊
困擾美國科學家十幾年難題,他們半年就有突破
朋友圈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科學》雜志、世界最大風險投資公司之一的KPCB、香港大學等
國際化研究成果
被評為美國2013十大突破
廈門大學國家傳染病診斷試劑與疫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頻頻因為原創的科研成果聞名,全球第一個戊肝疫苗就出自于這個中心。
2013年,美國《科學》公布它評出的2013年十大科學突破,其中之一的“結構生物學指導疫苗設計”,是這個中心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國家過敏癥和傳染病研究所疫苗研究中心合作完成。
消息一出,很多人驚訝,廈大這個疫苗團隊,本土培養的“土鱉”居多,他們怎么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在一起”?成立于1887年的NIH是美國最高水平的醫學與行為學研究機構;而《科學》來頭也不小,被認為是發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論文以及綜述和分析當前研究和科學政策的同行評議期刊。
對于這一突破,《科學》說:中美科學家利用結構生物學技術對最常見的兒童呼吸道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進行操控,設計出一種免疫原,據此研制的新型疫苗已在小鼠及恒河猴試驗中表現出效果。
研發有效疫苗
破解嬰幼兒第二大殺手病毒
上周,在位于廈大翔安校區的國家傳染病診斷試劑與疫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廈大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趙勤儉教授說,當時,NIH的疫苗研究中心副主任巴尼博士到我們辦公室,嘗試問:你們能不能做出一個抗體,在病毒感染細胞之前,將病毒結構穩定住?這個難題困擾著他十幾年——他堅信感染細胞前的病毒構象可以被操控,但是,就是找不到讓它穩定的辦法。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一種可導致肺炎的傳染性病毒,是5歲以下兒童住院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全球范圍內,繼瘧疾之后,它是一歲以下嬰幼兒的第二大殺手。雖然醫學專家對這種病毒的研究已有40多年,但是,苦于無法操控病毒,始終未能開發出有效疫苗。
廈大科學家花了六個月解決了這個難題:把病毒結構穩定了,之后,美方科學家繼續對病毒進行抗體研究,防止它感染細胞。
在被評為十大科學突破后,研究沒有中斷,雙方科學家成功看到了病毒感染細胞前的清晰結構,并據此設計出了新的疫苗。
不太為人所知的是,最早投資谷歌的世界最大風險投資公司之一的KPCB,也曾經注資廈大和香港大學研制禽流感快速診斷試劑。在國際病毒防控界,廈大已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注意,很多人知道,那里的科學家在對活性部位的鑒定上,有自己獨門絕技。
協同創新中心
要建世界一流,合作伙伴都是國際大牌
朋友圈
諾貝爾獎獲得者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斯坦福大學、加利福尼亞巴克利大學、牛津大學等
位列國家“2011計劃”
全國只有八家
鄭南峰是“能源材料化學協同創新中心”(簡稱“協同創新”中心)副主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70后,他有位大名鼎鼎的同事——諾貝爾獎獲得者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也是70后。康斯坦丁因為研究石墨烯,和他的老師共同獲得20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只有36歲。
在廈大國際化辦學中,協同創新中心也是個“地標”,它是屬于國家“2011計劃”(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用大白話說,“2011計劃”是繼“985”和“211”之后,又一體現國家意志的重大戰略新舉措,為的是建成“國家急需、世界一流”的科研高地。2014年,廈大、復旦、大連物理化學研究所獲批成立“能源材料化學協同創新中心”。截至目前,全國共有8家科學前沿類協同創新中心。
可以從廈大協同創新中心的國際顧問委員會看到它的國際化程度——成員大多來自斯坦福大學、加利福尼亞巴克利大學、牛津大學等名校。康斯坦丁也是委員之一,他在兩年前加盟協同創新中心。
因為朋友圈新增的這位朋友,鄭南峰不時要忍受外行人的驚訝叫聲:哇!諾貝爾獎得主是你同事!但是,在鄭南峰看來,科研來不得半點虛榮,也并非傍大牌就可以出成果。和諾獎的合作是一種互補:康斯坦丁覺得廈大化學做得好,廈大覺得康斯坦丁在物理研究方面有造詣。
諾獎得主加盟
不但搞科研還指導研究生
每隔一段時間,康斯坦丁就從英國飛來廈大,每次都要呆上一段時間。他在廈大有好幾個合作科研項目,每年至少有1-2個月在廈大。去年,基于鄭南峰和康斯坦丁對石墨烯抗菌機制的共同興趣,有幾位廈大的研究生在兩位70后的聯合指導下開展實驗。
這位名人朋友雖然頂著諾獎的光環,但是,鄭南峰說,在科學面前,他就是科研人員,和其他人沒有什么兩樣,有時也工作到凌晨三點。
位于廈大盧嘉錫樓的協同創新中心就是一個“小聯合國”,連辦公室,也有一位洋妞。
鄭南峰認為,學校走廊里的洋面孔,也是辦學國際化的一個顯著標志,“今天的世界,科研沒有國際化已經是不可想象”。
【記者手記】
匠心
上周,廈門大學國家傳染病診斷試劑與疫苗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夏寧邵、張軍和趙勤儉動身到美國拜訪朋友圈的朋友。這幾年,他們每年都要這樣做,為的是和那些在美國高校、研究機構的大牛朋友們交流彼此最近在做什么,“說不定談著談著,就有合作的可能”。
廈大的這個疫苗團隊現在的朋友圈可不得了,里面有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美國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默沙東公司,這還不包括新加坡國立大學、加拿大皇后大學、英國衛生保護局、法國賽諾菲巴斯德公司等。
每年赴美訪友日期安排是有玄機的,夏寧邵一般都會選擇中國的假期。趙勤儉說,這樣安排是為了節約時間——基本不耽誤國內的工作,回國后,又可以繼續投入工作。
五年前,以國家“千人計劃”身份回國的趙勤儉,一度被夏寧邵、張軍的“拼命三郎”精神驚得目瞪口呆。北大醫學院畢業的趙勤儉在美國呆了22年,最后15年是在著名制藥公司默克研究疫苗。他形容廈大是在“走進世界”,而他是“走回廈大”。
趙勤儉后來總結說,這群走進世界的廈大人最吸引他的是,他們擁有匠心:把一件事做到極致的本事和心態——可不可以發表文章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做成有價值的成果。
在協同創新中心,近在咫尺的諾獎得主帶給鄭南峰最大的感受是:諾貝爾獎沒有那么遙遠,關鍵在于你有一個想法。鄭南峰說,真正的科學研究應該是非常輕松的,其實就是你有一個非常天真的想法,然后去證明。
【預告】
易中天下周四
回廈大開講
4月7日,已經退休的廈大人文學院教授易中天將在建南大會堂開講。易中天上次在廈大上大課,是五年前廈大90周年校慶。
2010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康斯坦丁,2010年菲爾茲獲得者法國的塞德里克·維拉尼也將舉行學術報告會,菲爾茲被稱為數學的諾貝爾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