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藝傳四代“指上藝術”有傳人 黃月嬌(市級非遺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 “一口說盡天下事,十指牽動萬人心”。說的是木偶戲舞臺雖小,卻大有乾坤。在灌口,有一個木偶世家——“灌口鎮木偶劇團”,是廈門市打倒“四人幫”后第一個恢復演出的農村文藝團體,當年演出傳統戲《戰潼關》,觀眾達到3000多人。從此,劇團走村串鄉,至今仍活躍在閩南城鄉。 這個劇團,主演是父親、女兒、兒子三人,技藝四代相傳。劇團的靈魂人物黃亞水,今年81歲,師從已故閩南布袋戲大師鄭福來,上世紀50年代從漳州來到廈門前場公社演戲。 女兒黃月嬌從小跟隨父親四處演出,耳濡目染,很快學會了木偶戲基本的唱、念、說、打等要領。她說,出生后就整天看,睜眼閉眼都是,學木偶戲,既有快樂又有悲傷。 在她的記憶里,下鄉演出的艱辛和困難,曾讓她多次想要放棄學習木偶戲。“當時我爸爸聽到我不想學了,氣得說要和我斷絕父女關系。我為了學木偶戲,已經和丈夫鬧過好幾次離婚,最后,還是從了父親,把丈夫拉過來一起唱戲。” 父親黃亞水的厲害之處在于,一連演出一年,劇目都不會重復。他的丑角表演,動作夸張,令人捧腹;其子黃明輝則擅長武打,十八般武藝,樣樣皆能。過去木偶戲盛行,一個劇團忙不過來,黃月嬌和丈夫又另外以父親的名義成立劇團演出。她嗓音好,憑借一雙巧手,一人塑造傳統戲曲中的旦角、生角。演一場兩個多小時,手臂早已酸得不行,成了職業病。 “這年頭,年輕人誰要學這個?收入低,聽起來也不像體面的事業,唉……”這一聲長嘆,當地許多民間文化藝人都心生共鳴。隨著年紀的增長,作為第四代傳人的黃月嬌,內心的焦慮和憂思與日俱增——不能讓傳到自己手上的木偶戲就此失傳。 “怎么做才能讓木偶戲更廣泛地傳播和傳承?進校園!”如今,黃月嬌在杏南中學每周上一次課,令她意外的是,孩子們對木偶戲特別感興趣。有兩三位學生甚至拜她為師,并有了登臺的機會。說到這,黃月嬌會心地笑了,這個心頭一直壓著木偶戲傳承責任的民間藝人,眉頭終于舒展起來。 |
相關閱讀:
- [ 03-31]200位海內外嘉賓齊聚廈門集美共話嘉庚精神
- [ 03-31]首屆嘉庚論壇4月8日在廈門集美召開 弘揚嘉庚精神
- [ 03-21]青年藝術家作品集美兌山開展 展覽持續至4月12日
- [ 03-20]為解決遺留問題 集美地稅加強企業欠稅清理
- [ 03-16]廈門一伙騙子拿冥幣詐老婦 警方冒雨蹲守4天抓獲
- [ 03-15]集美區教育水平從均衡走向優質 爭創全國教育強區
- [ 03-15]200年石獅子被盜 集美馬鑾村村民賞萬元尋找線索
- [ 03-09]集美將舉辦亞洲創業大賽 掀起創業領域的頭腦風暴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