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晨報訊(記者 許蔚菡 通訊員 李靜 歐陽桂蓮)孔子也好,孟子也罷,都知道人人變成堯舜是不可能的。因此,基本要求是守住底線。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怎么樣?孔子說,你拿德去報答怨了,請問又用什么報答德?孔子主張以直報怨。什么叫“以直報怨”?學術界眾說紛紜。我理解,至少是不要“防衛過當”吧,卻也犯不著逆來順受,忍氣吞聲。
中國只有祖宗崇拜和圣人崇拜,沒有宗教信仰。外來宗教最吃得開的是佛教,也因為佛是人,不是神。甚至就連釋迦牟尼被稱為“佛祖”都具有中國特色,因為我們講究的是葉落歸根和認祖歸宗。
昨日上午,作為廈門大學九十五周年校慶重要學術活動之一,近段時間“閉門謝客,幾乎謝絕一切活動”的易中天回到廈大演講。他演講的主題是《文明和信仰》。
據主動請纓當主持人的校長朱崇實介紹,易中天教授最近正在艱苦著書———《易中天中華史》,這部著作共計36冊,目前已完成15冊。而母校九十五周年慶,學校邀請他回來給同學們做講座,易中天很爽快地答應了。
雖然易中天自稱此次演講是非常嚴肅的學術演講,但是在整場演講中,其通俗風趣的風格,引得學生們開懷大笑,不自禁給予數次雷鳴掌聲。
易中天的開場白,從廈門大學的校慶日子說起。他說,廈大的校慶日子真是好,兩天前是清明節,是中國感恩節;再過兩天,則是農歷三月三,上巳節,是中國情人節。而現在大家過的七月七,其實是勞動節。“前兩天,清明節,我們感謝祖先;過兩天,參加校慶,感謝母校;兩天后,情人節,所以,散會后,諸位就去談情說愛吧。”
不對吧?中國情人節不是七月七嗎?對此,易中天表示:錯!這是沒文化的人在誤導群眾。易中天告訴聽眾們,牛郎織女的故事,主題不是愛情,而是男耕女織。因此在這天要進行勞動技能的競賽,叫乞巧節。三月三就不一樣。暮春時節,植物發芽,動物發情。所以周代規定,這一天男男女女可以到河邊踏青,合法地自由戀愛,私定終身。讀一讀《詩經》中的《溱洧》就知道,女孩子看中哪個男孩,就會邀請他一起到河邊去玩。如果兩人情投意合,還會相互贈送芍藥花。顯然,三月三是情人節,七月七是勞動節。言歸正傳,易中天開始論述起他對文明和信仰的看法。
觀點1
中華文明有三個唯一、三大精神
在易中天看來,中華文明有“三個唯一”,即第一代文明(古代文明)中,唯一存留下來延續至今的;延續至今的文明中,唯一沒有信仰的;沒有信仰的文明中,唯一具有世界性的。
他特別強調,這只是在陳述事實,并不做價值判斷。易中天認為,無法產生堅定的信仰,源于中華文明有三大精神。一是人本精神,從文字誕生之初就講究天人合一,所以中國人只有祖宗崇拜和圣人崇拜,才有清明節,才要落葉歸根。二是現實精神,即要管用,所以常聽有人在做一件事前,愛問“有什么用啊?”三是藝術精神。
觀點2
中國人有信念,有核心價值
中國人沒有信仰,似乎非常可怕?易中天并不這么認為:“沒有信仰沒有那么可怕,沒有就沒有,我們還有別的。”
易中天認為,中華文明無信仰,但有信念,有核心價值。“有人說,現在中國人缺信仰,所以出現地溝油啊、毒奶粉啊,我就要告訴他了,你太抬舉這些制假售假的了,他們根本就沒信念。”
沒有信仰的人怎么辦呢?易中天給了八個字:“守住底線、不唱高調。”他解釋說,什么是底線?就是“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再往上一個層次,叫做“利己利人,互利雙贏”。只有每個人都有“獨立人格,自由意志”,才能做到“我選擇,我負責”。
觀點3
中華文明像水,不斷吸收兼容
在互動環節,有學生提問,中華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區別?“中華文明像水”,易中天說,“我們的中藥要用水來煎,藥方中的每一種藥材都有不同的藥性,但放在一個中藥罐里拿水來煎,就可以變成一道可以治病的良藥。再比方火鍋,什么都煮,煮了卻互不串味,都好吃,這就叫和諧包容,這就是中華文明的特點。”
易中天認為,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從第一代文明延續至今,就是因為它像水一樣不斷地吸收,兼容并包,但本質不變,還是中華文明。“故天下皆能與之相和,這也是今天我們應該提倡的。”
觀點4
道德教育很瑣碎,要講細則
在互動環節,有人問:“道德教育怎么做?”易中天表示,道德教育是很實際很瑣碎的,空談大道理沒有用,要多講細則,從小事做起。
他舉例說,以前他上課時,有兩道鈴聲,一個是預備鈴,這時老師必須站在教室門口了,第二道鈴響起后,老師步入教室,班長喊一聲“起立”,同學們一起站立來向老師鞠躬,說“老師好”,老師回應“同學們好”。
易中天認為,上面這一細則雖看似平常,但卻是一種儀式感,有些社會制度、道德的建立,是需要儀式來加強的。
花絮
不但要說
還要唱曲子
回到廈大的易中天顯然心情不錯,整場講座下來,他講著講著,就會來首曲:在把《詩經·溱洧》稱作“東周版的《花兒與少年》”時,唱起了《花兒與少年》;在說到“什么是禪宗”時,唱起了電影《少林寺》主題曲《牧羊曲》;談起人生苦啊,又唱起了電視劇《武則天》片頭曲《人之初》……他一唱,臺下學生們自發為他打起了拍子。
火爆互動
學生搶著提問
雖說講座9點開場,可8點半,建南大會堂就座無虛席,保安甚至都有些抵擋不住還要往里涌的學生,因為此時的走道已都站滿了人。余下的人,只能站在窗外往里探著頭。
在互動環節,學校還幫忙連線翔安校區的學生,讓他們有機會向易中天提問。不過,不少熱情的學生已從翔安“殺”過來,為了搶到提問的機會,直接大聲嚷嚷著自報起家門:“翔安校區來的”,可這邊剛有人這么喊,那一頭就有學生也叫上了:“易老師,我們是漳州校區的”,再往后,還有人喊上了:“我是人文學院的,易老師母院啊”……
溫情講述
尋根故事
講座中,易中天談到了央視《客從何處來》欄目、深情講述了自己參與節目,尋根的故事。這個節目從一份200多名易姓人士的死亡名單開始,追溯易氏家族的歷史。無論是易家死在日寇屠刀下的族人,還是幸免于難的易家40多口人的經歷,抑或是精通詩文卻科舉之路不暢的曾祖父易翰鼎,都給了易中天足夠的震撼和感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