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治理人文化 頻頻斬獲社會創新領域全國大獎 借助“美麗廈門共同締造”的契機,海滄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多元治理”的社會治理新格局,被國家民政部授予“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海滄區社區“微自治”項目入選“2013年度中國社區治理十大創新成果”;兩岸義工聯盟獲評全國100個最佳志愿服務組織,“我是小袋鼠·垃圾不落地”獲評全國100個最佳志愿服務項目,均為廈門唯一。 去年以來,海滄區推行“就近辦、馬上辦”便民服務改革,下放92項便民服務事項,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快辦事、辦成事,成為廈門社會治理創新的一大亮點。 海滄區還在全市率先出臺《實施方案》、率先開辦流動講壇、率先開設“虛擬書院”、率先成立區級指導中心……10家各具特色的社區書院在海滄相繼涌現,以文化之“線”留住村居之“根”,成為海滄市民想去、愛去、常去的精神家園。 2016年海滄全區為民辦實事項目日前新鮮“出爐”,共分為10類24項,總投資2.4億元。比如,全區將新增800個停車位,新增1600輛公共自行車……件件關乎民生,將讓市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對臺交流多元化 實現兩岸從事業到情感的深度融合 今天,兩岸三地的民間交流盛事——第九屆海峽兩岸(廈門海滄)保生慈濟文化旅游節,將在海滄區青礁慈濟祖宮景區開幕。自2006年以來,海滄青礁慈濟祖宮成功舉辦了八屆海峽兩岸保生慈濟文化旅游節,共吸引了近3萬名臺灣同胞參與。保生慈濟文化旅游節,已成為兩岸交流的一張燙金名片。 去年10月15日,大陸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在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服務兩岸青年的創業基地——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由國臺辦授牌,經過半年多的發展,該基地已成為兩岸交流最活躍的平臺之一。 當前,海滄區正聚焦臺灣高端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依托兩岸青年創業基地、生物醫藥港、電商產業園等平臺載體,加強與臺灣產業的深度合作,打造兩岸產業深度對接融合先行示范區。 隨著兩岸經貿交流的深入,文化上的認同正持續增進。“無論是飲食、氣候還是人際交往,海滄與臺灣非常相近,在這里我們找到了‘家’的感覺,十分溫馨。”來到海滄創業的“80后”臺胞陳潔緹道出了眾多臺胞的心聲。 如今,海滄以閩南文化、祖地文化為紐帶,以基層交流、青少年交流為重點,創新交流方式,持續擴大兩岸樂活節、漢字節等對臺交流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用宗親文化、古民居文化、保生慈濟文化喚醒臺灣同胞的“鄉愁記憶”,促進兩岸同胞從事業到情感的深度融合。 從嚴治黨常態化 過硬的干部作風被譽為“廈門的標桿” “雖然我已經75歲了,只要黨有需要,我隨時可以奉獻,作出犧牲。”前不久,在海滄區召開的黨員“政治生日”座談會上,當入黨誓詞在耳邊響起,來自第一農場的老黨員胡漢川激動地說。 “政治生日”,是指每位黨員從支部通過其為預備黨員之日。在黨員“政治生日”當月,黨組織以適當方式為其慶祝“政治生日”,強化黨員意識,喚醒廣大黨員的存在感,此舉開全省先河。 從2011年率先開展治理庸懶散活動,到2012年、2013年持續深入開展“三個建設年”(干部作風建設年、深化效能建設年、基層組織建設年)活動,再到2014年率先全市開展“治庸問責”專項行動,2015年,開展“責任落實年”活動,2016年率先開展“《條例》、《準則》落實年”,海滄一直走在全市前列。 2015年,海滄區綜合實力躍居“全國百強區”第13名;根據權威調查,群眾對黨委政府的滿意度持續上升。通過從嚴治黨常態化,廣大黨員干部過硬的作風,已成為海滄的一張名片。 |
相關閱讀:
- [ 04-07]光明日報刊文介紹海滄自貿區經驗:帶來滾滾紅利
- [ 04-07]兩岸保生慈濟文化旅游節明開鑼 賞民俗逛旅游集市
- [ 04-26]廈門海滄貨運通道有望明年建成 全程無紅綠燈
- [ 04-26]海滄自貿公園月底投用 做足“水、綠、鳥”文章彰顯特色
- [ 04-05]海滄長庚醫院湖邊男子疑因感情問題 割腕跳湖未遂
- [ 04-01]海滄大橋將增設近距離探頭 施救車和施救員已到位
- [ 03-31]海滄兩岸義工聯盟清明期間活動多 誠邀市民來參與
- [ 03-30]海滄大橋紅綠燈啟用一周 早高峰每小時5000車進島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