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優先 留住青山綠水藍天 這幾年,“廈門藍”這一新詞匯,開始在市民游客的微信、微博里流行了起來。環保部今年年初正式對外通報的2015年74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廈門位列“空氣質量相對較好的前10個城市”的第二位。 全市國民生產總值從改革開放前的7.4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3466.01億元,建成區面積擴大了近20倍——數字所構筑的,是廈門經濟特區設立以來,這座城市高速現代化的進程。然而,與之對應的,卻是廈門優良如初的生態。尤其是這三年,美麗廈門戰略規劃為新常態下廈門的生態文明建設推開了一條全新的道路。廈門著力推進“藍天、碧水、綠色、寧靜、潔凈”五大環保工程,全面提升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 小流域整治,是美麗廈門戰略規劃的一項重要議程。把脈問題,系統治理,多元共治,機制創新——從海滄過蕓溪、集美許溪小流域綜合治理試點,廈門摸索出這樣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經驗。隨著經驗在九條溪流的全方位推廣,如今,全市9條流域的水環境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87%,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持續保持在100%。 海洋是廈門的生命線,116個監測站,成為廈門海域的“守護神”。設置在東西海域、同安灣、杏林灣、馬鑾灣等的這些“電子眼”,實時掌握著廈門海洋環境的細微變化——建設海洋生態文明,就是從這樣一個個小小的細節做起。在首批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的12個市、縣(區)中,廈門作為唯一的副省級城市,位列其中。 讓城市的雨水像海綿一樣 “吐納”自如。廈門,作為全國唯一海綿城市和地下綜合管廊雙試點城市,在中央財政20多億元專項資金的助力下,正致力于完善雨洪管理,讓都市回歸自然。目前,全市已完成37處城市易澇點改造,建成納入綜合管廊的市政管線210公里。 綠色工程也在不斷推進。全市森林覆蓋率從2013年的39.53%提高到目前的41%,人均公園綠地11平方米,一個“山海相護、林海相通”的生態安全格局,構筑在廈門的版圖上。三年來,廈門強力打造“公交+慢行”主導的綠色交通體系,建成公共自行車道205公里、站點435個。無論是軌道交通,還是公交場站等基礎設施建設,都與廈門的“生態”緊緊牽系在一起。 廈門981平方公里的生態控制區,占到全市陸域面積的57.6%——這個數字,凸顯的正是廈門的生態理念。 《廈門經濟特區生態文明建設條例》的正式實施,讓廈門再次聚焦了全國的視線。這是全國第二部、福建第一部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地方法規,伴著新法規蕩漾出的油墨清香,廈門的生態建設,大踏步邁入剛性管理、長效治理的新常態。 同樣令人矚目的是,這三年,廈門在全國率先開展生態文明建設評價考核試點,全面推行生態文明建設“一票否決”和表彰獎勵制度,生態文明建設政績考核權重從4%提高到24%以上,生態建設投入超過GDP的3.5%。此外,去年8月廈門順利通過國家生態市考核驗收,成為福建省首個通過驗收的城市,也是全國第二個通過驗收的副省級城市。 結 語 未來的五年是重要的戰略機遇期,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描繪了十三五期間中國的發展藍圖。不久前,國務院剛批準了《廈門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廈門如何著眼于全國全省發展大局,科學謀劃未來五年的美好前景?市委、市政府立意高遠,運籌帷幄,全面貫徹“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明確提出了美麗廈門戰略規劃的升級版——未來五年廈門將更加著力于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以 “五大發展”的理念豐富和提升建設美麗廈門的內涵、途徑和舉措,加快建設美麗中國典范城市,在全國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爭當“五大發展”示范市! |
相關閱讀:
- [ 04-08]專家再次聚首"海上花園" 譜寫美麗廈門建設新篇章
- [ 04-07]回顧“美麗廈門”成效 以戰略規劃為引領深入轉型
- [ 04-06]獲總理點贊并要求推廣 "一照一碼"從廈門走向全國
- [ 04-06]廈門推進“多規合一”改革 釋放活力促發展
- [ 04-01]“美麗廈門”將亮相中國美術館 匯報廈門建設成果
- [ 03-31]模特T臺演繹美麗新娘
- [ 03-28]4月2日到廈門澳頭 品味本土文化混搭歐式藝術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