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獻樓。(圖/鼓浪嶼申遺辦提供) 1912年,竣工后的美華中學。 安禮遜夫婦 廈門日報訊(記者 鄔秀君 黃曉波)人們習慣把鼓浪嶼西南部浪蕩山東側一片臨海的地方稱為“美華”,然而一百多年前,由于清政府實行海禁時曾在這里設了五個禁止人們下海的大石牌,人們習慣稱這里為“五個牌”。之所以易名,是因為有一對牧師夫婦,在那片地方苦心經(jīng)營著一所叫“美華”的學校。在風雨動蕩的上世紀前五十年,美華學校以其獨特的辦學理念,影響著鼓浪嶼人的生活,漸漸地,“美華”取代了“五個牌”,成為鼓浪嶼上一個獨特的地名。 這對牧師夫婦人稱安禮遜夫婦,來自美國基督教安息日會。1906年3月,肩負著傳教和辦學任務來到鼓浪嶼的安禮遜牧師夫婦不滿足于安息日會在泉州路所辦的“育粹小學”規(guī)模之小,盤算著擴大辦學,終于在1910年購得黃氏族人在“五個牌”的數(shù)萬平方米地,一次對教育的全新實踐由此展開。為創(chuàng)辦美華學校,安禮遜夫婦付出了傾其家產的代價,而回報則是,一次烏托邦式的教育經(jīng)營與管理的成功范式,以及伴隨“美華”寫入鼓浪嶼歷史的傳奇。 位于今雞山路18號的安獻樓(Anxian Hall),曾經(jīng)是美華學校女生部的教學樓,也是為紀念安禮遜的功績而修建的。作為曾經(jīng)見證美華歷史的建筑,我們將隨著它回味美華學校的傳奇往事。 獨特教育模式 學生可以勤工儉學抵學費 耗盡積蓄,變賣家產,求助親友,安禮遜夫婦終于籌齊建校舍的資金,在1912年的時候建成了新校舍。一邊建新校的同時,安禮遜一邊將更名為“美華小學”的育粹小學及教會會堂遷入新址,新的“美華中學”也隨之開辦,美華學校真正成型了。 對那個年代的普通人家而言,上學是奢侈的。須知,當時島上走精英路線的毓德女校、懷仁女校和其他教會學校都是寄宿制,孩子上學、住宿和吃飯都要交錢,一年下來要交十幾塊到二十塊不等的大洋,而普通老百姓一個月也就三、五塊的收入,負擔學費甚為吃力。 而美華學校的出現(xiàn),給了很多普通人家孩子上學的希望,因為,作為中國最早一批實踐勤工儉學的學校,在美華上學,孩子們可以用校內勞動的收入來支付生活費和學雜費,他們不但能學到文化知識,還能習得很多以后適應社會的能力。 在美華,除了學習圣經(jīng)課和一些基礎的文化課程,課程之外的時間,學生們便進行勞動。當時的美華學校有大片的土地,安禮遜在這片地上開設農場和牛奶場,每天下午課后和星期日,學生們都在這里勞動,星期六則是安息日會做禮拜的時間。對于男孩子來說,每天早上起來,他們的工作便是去給訂戶送牛奶,送完牛奶再回來上學。從美國進口的、上面印著“美華農場”標記的牛奶瓶,便經(jīng)由美華學生之手送到鼓浪嶼富裕人士的家中。 美華是在1935年才正式招收第一批女生,和男孩子勤工儉學的方式不同,女孩子一般都是做些手工藝品,如刺繡、鞋墊、紅肚兜、香包、手絹和圍巾等等,有時候也會在一些材質較好的布上繡上花,這些手工藝品一般都會被教會拿去做慈善義賣,收入則算作學費用于學校運轉。由于美華的學生既學習了文化知識,又有勤工儉學的機會,剛進社會時,他們的社會實踐能力一般都遠遠高于其他學校的學生。 |
相關閱讀:
- [ 04-20]兩代鋼琴演奏家隔空60年獲同一獎項:穿越60年的鼓浪嶼琴聲
- [ 04-19]廈門鼓浪嶼申遺等您來支招 市長專線歡迎市民來電
- [ 04-15]廈門木棉榕樹和鼓浪嶼音樂廳相生相伴成“明星”
- [ 04-08]鼓浪嶼:讓“文明”帶來更好的旅行體驗
- [ 04-05]曾厝垵人氣拼過鼓浪嶼 清明小長假23.6萬人次進村
- [ 04-03]清明小長假首日 廈門鼓浪嶼日間迎客近5.4萬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