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獻樓。(圖/鼓浪嶼申遺辦提供)
1912年,竣工后的美華中學。
安禮遜夫婦
廈門日報訊(記者 鄔秀君 黃曉波)人們習慣把鼓浪嶼西南部浪蕩山東側一片臨海的地方稱為“美華”,然而一百多年前,由于清政府實行海禁時曾在這里設了五個禁止人們下海的大石牌,人們習慣稱這里為“五個牌”。之所以易名,是因為有一對牧師夫婦,在那片地方苦心經營著一所叫“美華”的學校。在風雨動蕩的上世紀前五十年,美華學校以其獨特的辦學理念,影響著鼓浪嶼人的生活,漸漸地,“美華”取代了“五個牌”,成為鼓浪嶼上一個獨特的地名。
這對牧師夫婦人稱安禮遜夫婦,來自美國基督教安息日會。1906年3月,肩負著傳教和辦學任務來到鼓浪嶼的安禮遜牧師夫婦不滿足于安息日會在泉州路所辦的“育粹小學”規模之小,盤算著擴大辦學,終于在1910年購得黃氏族人在“五個牌”的數萬平方米地,一次對教育的全新實踐由此展開。為創辦美華學校,安禮遜夫婦付出了傾其家產的代價,而回報則是,一次烏托邦式的教育經營與管理的成功范式,以及伴隨“美華”寫入鼓浪嶼歷史的傳奇。
位于今雞山路18號的安獻樓(Anxian Hall),曾經是美華學校女生部的教學樓,也是為紀念安禮遜的功績而修建的。作為曾經見證美華歷史的建筑,我們將隨著它回味美華學校的傳奇往事。
獨特教育模式
學生可以勤工儉學抵學費
耗盡積蓄,變賣家產,求助親友,安禮遜夫婦終于籌齊建校舍的資金,在1912年的時候建成了新校舍。一邊建新校的同時,安禮遜一邊將更名為“美華小學”的育粹小學及教會會堂遷入新址,新的“美華中學”也隨之開辦,美華學校真正成型了。
對那個年代的普通人家而言,上學是奢侈的。須知,當時島上走精英路線的毓德女校、懷仁女校和其他教會學校都是寄宿制,孩子上學、住宿和吃飯都要交錢,一年下來要交十幾塊到二十塊不等的大洋,而普通老百姓一個月也就三、五塊的收入,負擔學費甚為吃力。
而美華學校的出現,給了很多普通人家孩子上學的希望,因為,作為中國最早一批實踐勤工儉學的學校,在美華上學,孩子們可以用校內勞動的收入來支付生活費和學雜費,他們不但能學到文化知識,還能習得很多以后適應社會的能力。
在美華,除了學習圣經課和一些基礎的文化課程,課程之外的時間,學生們便進行勞動。當時的美華學校有大片的土地,安禮遜在這片地上開設農場和牛奶場,每天下午課后和星期日,學生們都在這里勞動,星期六則是安息日會做禮拜的時間。對于男孩子來說,每天早上起來,他們的工作便是去給訂戶送牛奶,送完牛奶再回來上學。從美國進口的、上面印著“美華農場”標記的牛奶瓶,便經由美華學生之手送到鼓浪嶼富裕人士的家中。
美華是在1935年才正式招收第一批女生,和男孩子勤工儉學的方式不同,女孩子一般都是做些手工藝品,如刺繡、鞋墊、紅肚兜、香包、手絹和圍巾等等,有時候也會在一些材質較好的布上繡上花,這些手工藝品一般都會被教會拿去做慈善義賣,收入則算作學費用于學校運轉。由于美華的學生既學習了文化知識,又有勤工儉學的機會,剛進社會時,他們的社會實踐能力一般都遠遠高于其他學校的學生。
獨特經營模式
興辦美國式農場自給自足
除了孩子們有勤工儉學的機會以外,興辦農場,將農場出產的牛奶、蔬菜等產品賣出去盈利,以支持學校良好運轉,也是美華最搶眼的特征。而這一切,正是歸功于安禮遜一次成功的、烏托邦式自給自足的經營:將美國西部農場“移植”到小島鼓浪嶼,“良好的農業生態”讓美華學校可以自給自足,這個“來源于”美國西部的農場,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鼓浪嶼人的生活。
說到這個農場,繞不開安禮遜的哥哥,一個遠在美國的農場主。為了支持安禮遜興辦農場,這位親哥哥直接用大船給安禮遜運來了一批美國純種奶牛,據說有將近30頭。而為飼養奶牛準備的牧草種子、蘿卜種子以及豆餅,也全都來自美國。這是美國最先進的養牛方法,百分百的美國配方,讓美華農場生產的牛奶品質格外高。這些鼓浪嶼當時最“高大上”的牛奶自然成為鼓浪嶼上外國人和歸國華僑們青睞的產品。為了讓奶牛能產出好奶、農場能高效產出農產品,安禮遜在山坡上大面積地種植了牧草以及蘿卜。而為了讓學校和農場用上水,他還在浪蕩山和面包石的山坡上打下兩口深井,并架設了從美國引進的抽水風車,借助風力將水送到校區的各個地方。可以想象得到,每天早上鼓浪嶼上空的風經過這兩架風車,汩汩的水流直接從水管流到孩子們的宿舍,孩子們洗漱的歡笑聲一大早就洋溢開來;而牛舍里,水流入牛槽,喝著井水的奶牛也會哞哞歡叫。
可以說,當時的美華農場儼然成了引領鼓浪嶼人生活方式的先導。牛奶加面包的生活方式,提升了鼓浪嶼人的生活質量,島上有很多人也開始養牛、送牛奶。
農場的盈利成為了學校良好運轉的基石。1934年,用農場賺來的錢加之在美國的募捐,安禮遜買下了今天在雞山路18號的山地,并請來了一位叫“富師”的惠安建筑工匠開山取石,建成了今天的安獻樓,當時為女子教學所用。“安獻”之名也正是為了紀念安禮遜的功績而取。
安獻樓建筑風格
安獻樓取花崗石建造,坐北朝南,矩形平面,長21米,寬9.3米,平面格局為封閉式內廊布局。建筑對稱的正立面中部設入口,首層為平臺,大臺階直接引向設在二層的入口,設有突出的柱廊,柱廊由前面四根和靠墻兩根巨大的石柱支撐。橫三段的對稱布局,高臺階,豎向三段式的立面劃分,以及中部巨大的入口柱廊體現出古典復興風格的影響。目前,安獻樓作為基督教廈門美華療養院,保存完整。
美華學校的落幕
新中國成立后,作為私立教會學校的美華轉為公立難度較大。1952年,市文教局同意美華學校學生以同等學力參加考試轉到市里其他公立學校,創辦至此四十多年的美華學校遂告停辦,學生大部分轉到二中(英華)、女中(毓德)插班,無一人失學。
安禮遜夫婦的晚年:
退休回國時
只剪了一塊舊地氈
解放戰爭時期,安禮遜夫婦回到美國。由于早先為美華籌錢購地建房,安禮遜夫婦在美國已經沒有任何財產,也沒地方住。即便這樣,走的時候,他們也沒有去計較鼓浪嶼幾座房產的歸屬,甚至沒有帶上其他值錢的東西,只是剪了一塊舊的地氈,說要回去當床墊。
回到美國后,安禮遜夫婦租住在別人的車庫里,過著拘謹的日子。后來,在美國的美華學生林德全知道了安禮遜夫婦的處境,主動把夫婦倆接到自己家里住,一直照顧他們到生命的最后時刻。而安獻樓,就永遠地留在中國,留在鼓浪嶼了。
(本組文/整理自育粹小學第一屆學員洪慶鏞之子洪聲文口述記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