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達天橋效果圖。
廈門晚報訊 (記者 黃文水 通訊員 李如松)同安區第一座以歷史名人命名的天橋——“必達天橋”即將開建,這也是同安區首座環形景觀天橋,今后將成為同安一道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
昨日,記者從項目業主單位同安區建設局獲悉,位于環城西路與同蓮路交叉路口(祥平街道鳳崗路口)的環形“必達天橋”,整體設計方案已基本確定,預計下半年將動工建設,總投資約2000萬元。2016年廈門市為民辦實事項目,同安區有兩個,除了盧戇章公園項目外,另一個項目就是“必達天橋”。
“必達天橋”是同安第一座環形天橋,主橋采用鋼箱梁結構,環形主橋中心半徑約37.7米,主橋全長約237米,面積約1280.8平方米。環形天橋預留兩座引橋,一座為BRT樞紐站引橋,長度約69米,另一座是樂海廣場引橋,長65.5米,實現必達天橋與BRT樞紐站、樂海廣場的無縫銜接。此外,還配套了4個垂直電梯,方便老人和殘疾人上橋。
可以預見的是,環形天橋的投用,將大大方便周邊第二外國語學校、祥平中心小學等學校的數千名學生和市民的安全出行,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鳳崗路口的交通擁堵狀況。
“必達天橋”作為為民辦實事項目,同安區委、區政府十分重視,多次召開會議協調推進項目,不少熱心市民建言獻策。為何擬命名為“必達天橋”?記者采訪中了解到,環形天橋名稱創意取自同安歷史名人吳必達,以歷史名人命名的天橋,這在廈門并不多見。值得一提的是,“必達”之名與環形天橋的交通功能十分契合。按照設計方案,今后必達環形景觀天橋不僅有豐富的垂直綠化,還將設置同安歷史名人吳必達的人文展示窗口,使自然景觀與人文內涵相得益彰。
【鏈接】
“有千年潭子尾葉,無百年吳提督”
吳必達,同安人,清朝福建水師提督。同安文史專家顏立水介紹,同安吳必達故居保存完好,俗稱“提督衙”或“吳提督府”,今已被列為同安區文物保護單位和廈門市涉臺文物古跡。
吳必達故居至今流傳著一段佳話。《同安文史資料》記載:吳必達故居原由四落大厝和三落護厝組成建筑群,現存主體故居坐北朝南,主體建筑前、中、后落大厝均為三進三開間,燕尾式硬山布瓦頂。有一個奇特的現象是,古代建筑多講究對稱,可是官至水師提督的吳必達,他的故居右側護厝卻比左側護厝窄了幾米,只因故居右側和護厝間留足了巷子的寬度。
記者在顏立水上世紀80年代主編的《同安民間故事》了解到,身居高位的吳必達處處與人為善,他在修房子時,原本已有設計圖紙,并開始施工,葉姓鄰居找他商量,希望巷子能留寬些,方便出入。吳必達一口答應,并叫工人將巷子留寬到轎子也能橫著走的程度。后來此事傳開,同安民間流傳著“有千年潭子尾葉,無百年吳提督”的俚語。顏立水解釋,其中“潭子尾”是同安地名,葉即葉氏宗親,形容難得一遇好鄰居,勸人“以和為貴”。
《同安文物大觀》記載:吳必達為官三十余載,革除陋習,整飭營伍,以廉潔著稱,軍民無不悅服。他官品不高,但皇帝賜匾,丞相贈聯,可見其當時地位之顯赫。他任廣東提督時,對南海防務極為重視,曾命水師巡防東沙、西沙、南沙諸群島并記錄島礁水道,為我國維護西沙群島主權留下寶貴資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