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5月14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蔣全德)5月20日,為期四天的第二屆藝術廈門博覽會,將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舉行,此次藝博會規模較去年擴大,場館面積達18000平方米,設國際藝術、臺灣藝術、國畫、油畫、漆畫、雕塑、拍賣、古代藝術品八大展區。
其中,古代藝術品展區位于C2館,主題是“‘一帶一路’古陶瓷珍品展”,展覽由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會民間文物保護委員會、廈門寒江雪藝術館主辦,展期共四天(5月20日—23日)。據寒江雪負責人介紹,其間將展出中國知名收藏家邱季端從“廣州十三行”行商后裔和鄭和后裔手中收集到的珍貴瓷器、林則徐書法作品,以及徐寄庼、張璁后人傳承下來的藏品。這位負責人稱,三大展廳展出的古陶瓷等藏品,是邱季端40年來的收藏人生的最好見證……
瓷緣
在收藏瓷器的過程中,邱季端(中)不僅與古瓷器結下了不解之緣,也與央視《尋寶》欄目專家、著名古陶瓷評鑒專家丘小君(左),廈大教授、中國古陶瓷學會原會長葉文程(右)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成就了古瓷收藏界的一段佳話。
圖為他們在一起鑒賞古陶瓷。(資料圖片)
主題 收藏國粹傳承文明
一帶一路古陶瓷珍品展共分三個展廳,展區的整體風格設計,體現了濃郁的中華傳統文化特色,整個展區的主題是“收藏國粹,傳承文明”。
除了整個展區有主題外,三個展廳中,每個廳又有一個主題:第一廳是“十三行”,主要展出“廣州十三行”四大家族之首伍秉鑒珍藏和其后裔傳承下來的瓷器珍品、林則徐書法;第二廳是“鄭和”,主要展出“鄭和下西洋”遺留下來的珍稀藏品;第三廳是交流廳,主要展出徐寄庼和張璁藏品。三個展廳內的展品以古陶瓷為主,還展出一些字畫、瓷板畫、銅佛、老紅木家具等,這些展品只是邱季端先生收藏品的冰山一角。
分類 一二廳展示三廳交流
前兩個廳內的展品,主要是用于展示,特別是通過唐宋元明清等幾個朝代瓷器,來彰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在文化和工藝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交流廳的展品以張璁、徐寄庼的藏品為主。主辦方將這里設計成交流區,藏友們可以在此品茶、鑒賞,還可以與主辦方互動交流。
喜歡收藏的朋友,跟著導報記者的腳步,去逛逛“古代藝術品展區”三大展廳,領略一番中國古陶瓷的藝術魅力,品味一下邱季端的收藏人生吧!
一廳
“廣州十三行”首富美名揚
主題:古陶瓷及書法作品展示
內容:
1、“廣州十三行”四大家族之首伍秉鑒珍藏和其后裔傳承下來的瓷器(250件)、“十三行”四大家族介紹、當時的首富伍秉鑒介紹、媒體對“十三行”的報道。
2、林則徐書法作品。林則徐任湖廣總督、欽差大臣赴廣州禁煙期間,跟十三行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展出林則徐的內容,可以佐證十三行的歷史。
說明:
1、“廣州十三行”1684年,康熙廢除禁海令,設粵、閩、浙、江四大海關,允許與外界通商。但當時的清政府并沒有成型的外貿體制,無力接待外來商船。于是,廣州海關官府在1686年招募了十三家較有實力的商行,代理海外貿易業務,俗稱“十三行”。可以說,“十三行”是清王朝的“外貿特區”。此后的100年間,廣東十三行向清朝政府提供了40%的關稅收入。
1757年,乾隆下令“一口通商”,四大海關僅留廣東一處,“十三行”更是達到鼎盛時期,對中國后來的經濟發展甚至世界貿易都產生了重要影響。由于特殊的官府背景和壟斷地位,十三行的商人們收藏和積蓄了大量寶貝,綾羅綢緞、茶葉、瓷器堆積如山。
2、首富伍秉鑒在十三行中,以四大巨富———潘振承、盧觀恒、伍秉鑒、葉上林創辦的同文行、廣力行、怡和行、義成行最為著名。四大家族的家產總和比當時的國庫收入還要多,是貨真價實的“富可敵國”。值得一提的是,四大家族中、來自福建晉江的伍秉鑒,高峰時擁資超過2800萬銀元,“相當于當時的全球首富”。2001年,《華爾街日報》發行專輯,統計上一千年(1000年-1999年)世界上最富有的50個人,其中有6個中國人入選,伍秉鑒名列其中,其他五人分別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劉瑾、和珅和宋子文。
3、歷史價值大據廈大教授、中國古陶瓷學會名譽會長葉文程介紹,這次展出的、藏家邱季端收藏到的廣州十三行伍秉鑒家族珍藏,其后裔傳承下來的瓷器珍品,幾乎涵蓋了唐宋元明清各個時代。其中特別是明代中期藏品(如明代成化、弘治時期)到清代早期,特別是雍正、乾隆時期的陶瓷珍藏品較為突出,“這一批藏品不僅珍稀,對于研究‘海上絲綢之路’歷史和貫徹落實‘一帶一路’戰略方針,有其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4、林則徐的書法功力深厚,書風清秀勁健,書品如人品,外柔內剛。林則徐書法最突出的成就是行草,以《集王圣教序》為基礎,屬于傳統的二王派系。其楷書,從歐、顏入手,但又不拘泥于某家某派,自成一格。虎門銷煙后,林則徐名震四海,遠近求書者接踵而至。被貶新疆伊犂后,更肆意于書法,“求題詠者雖踵接,不暇應也”,“遠近爭寶之”,“伊犁為塞外大都會,不數月縑楮一空,公手跡遍冰天雪海中矣”。
二廳
“鄭和下西洋”后人珍藏展
主題:古陶瓷展示
內容:
1、大明天子御賜南洋二十八國國王的珍品介紹、二十八個國家簡介、二十八國風情圖、收藏品圖
2、鄭和后人收藏介紹,邱季端先生與鄭和后人的緣
說明:
鄭和七次下西洋、前后歷時二十八年。他的副手王景宏系福建龍巖漳平縣人。永樂三年,圣旨命鄭和及王景宏等通使西洋。“這兩人為永宣的宏圖大業立下了不朽功勛而永存青史。永樂七年圣旨稱鄭和“敢為天下先,不畏難險,獻身海洋。”“應予以褒獎,勅賜前朝及本朝瓷器八百件,名人字畫六百五十幅,黃金二千兩。”邱季端研究史料后發現。
“這其中最珍貴的是永樂宣德賜給南洋諸國的用青花銘文記載的瓷器。永宣賜給南洋那些國家多少瓷器,歷史沒有記載,但是我們從鄭和后裔保存的鄭和遺存中發現賜給二十八個國家的瓷器。這些瓷器以青花為主,也有甜白釉。鄭氏后人保存的瓷器還有永樂御賜鄭和的寫有御賜司馬太監鄭和款文的。”邱季端如是說。
三廳
徐寄庼、張璁收藏大家談
主題:古陶瓷交流(本區為交流區,藏品歡迎各位藏友品鑒、交流)
內容:
1、溫州籍金融界巨子和收藏大家徐寄庼及藏品介紹
2、明嘉靖年間一代名臣、收藏家張璁及藏品介紹
說明:
1、徐寄庼(1882-1956),上海灘金融巨子,二十世紀杰出的銀行家。徐寄庼1914年踏入金融界,擔任過浙江興業銀行董事長、民國中央銀行代總裁、中央造幣廠廠長等,是公認的大銀行家、上海灘上的金融巨子。他從事銀行工作開始就注重收藏各種金銀錢幣、瓷器書畫以及陳年普洱和貢茶,其中尤以中國古瓷最為豐富——從晉朝的青瓷到民國的珠山八友,近千年歷朝歷代的瓷器都有涉獵,很多評價稱他的典藏是一部中國陶瓷史。
此次展出的徐寄庼藏品,是數年前邱季端先生因收藏陳年普洱茶而與徐氏后人結緣,有感其生平故事,數十次親赴江蘇、安徽、浙江等地尋訪其家屬后人和家仆等的足跡,收藏而來,他還斥巨資在福建修建徐寄庼紀念館,緬懷先生的高尚品行。
2、張璁(公元1475年-公元1539年),溫州人,明嘉靖重臣,官拜內閣首輔。世稱“張閣老”,賜稱“太師”。《中國通史》載:張璁“始終清廉自守,博學明辨,而勇于革新,可謂嘉靖朝難得的賢相,也是明代一少有的閣臣。《明經世文編》注:“永嘉(張璁)功在社稷,莫大于是。”
嘉靖皇帝對張璁很賞識,常常贈與張璁瓷器和字畫等。據考,這批御賜之物中的瓷器,代代相傳珍藏,直到今天,傳承在張璁女婿后人的家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