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點】
廈門將建百所智慧校園
7日召開的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會議提出,從2016年到2018年,廈門將推出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動計劃,到2018年,廈門市將建成百所智慧校園,全市公辦中小學都將基本實現無線網絡全覆蓋,其中有20所示范校將推進大數據、云計算等在教學、科研中的全面應用。
廈門六中的學生用平板電腦上課。(廈門六中供圖)
廈門日報訊(記者 佘崢 通訊員 熊杰)站在廈門的學校外,你可以看到越來越宏偉的校舍、漂亮的跑道等,但是,你一般很難看到教育信息化的成績。
地下千絲萬縷的網絡,已經使廈門教育發生變化,2013年,廈門全部的公辦學校就實現了寬帶網絡“校校通”;2014年,寬帶連入教室,實現了“班班通”硬件全覆蓋,這兩個指標在福建省都是率先實現的;2015年,廈門初步建成高水準的新一代廈門教育城域網,為即將開始的“人人通”全面鋪開提供保障。
你的確需要借助特別的視角來看廈門的教育信息化。今天,我們從積分入學的打印機,學生口袋里的“神器”,云端學校的音樂課堂,刷出的錯題本,來看看廈門教育信息化。
積分入學系統
家長不再“跑斷腿” 在家就能報名
如果參加積分入學的打印機能說話,那么,它們應該是廈門教育信息化的最佳宣傳員。
積分入學是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申請在廈門上小學一年級的入學政策,由暫住、社保、務工、房產等元素構成,在廈暫住、社保年限越久,積分越高。教育部門每年會公開招收外來娃的學校和學位,外來娃能否在廈門上學,看積分的高低。
積分入學在2014年首次推行時,讓教育主管部門“沮喪”的是,這一公平、公正的入學政策“叫好不叫座”,最大的問題是“折騰”——它要求外來娃父母到A地打印紙質暫住證明,到B地打印紙質社保繳交證明,如果符合計生,可以加分,但得去打印計生證明。排隊打完證明,還得拿著這些紙質證明到教育局報名點再排隊,進行現場審核。
積分入學申請都在炎熱的六七月份進行,可想而知報名場面和焦躁的父母。第一年報名首日,各個部門都傳來消息:打印機“出師未捷身先死”。
去年,廈門把積分入學申請納入i廈門平臺網絡平臺,平臺和公安、人社、工商等部門信息共享,進城務工人員只要上網報名,系統就可以從主管部門的共享信息中提取他們的暫住、務工、房產等信息,系統還會算出每個人的積分。如果申請者覺得有數據出入,直接在網上提交復核申請。申請者不用再到處奔波打印證明,甚至足不出戶,就可以完成報名。
廈門市教育事務受理中心黨總支書記蔣思彬將其形容為:讓老百姓多走網路,少走馬路。
口袋里的神器
教學質量監控平臺 提供專屬考試分析
廈門的中小學生最近添置了一個“神器”:廈門市教學質量監控與提升平臺,它不僅記錄每位學生市統考的成績,而且,還會利用大數據提供給每位學生屬于他們自己的試卷分析,甚至還會整理出錯題本。
廈門市教科院副院長傅興春把這個平臺裝在口袋里,他掏出手機,點開安裝在上面的App軟件,就進入了“廈門市教學質量監控與提升平臺”。他進入一位范本小明的賬號,查看他最后一次市統考的情況。平臺顯示,最后一次市統考,小明各科的成績,他的數學考了117分,領先全校36.63%的同學,班級平均分是108.82分,校平均分是118.98分。
但是,這個平臺絕不僅僅是成績報告單,它的價值是“學業分析”板塊,以小明的最后一次數學市質檢為例,它可以顯示他每道題的得分以及試題分析,找出他的知識薄弱點,小明還可以調到自己答題卡,查看自己答題情況。
更神奇的是,小明還可以繼續點擊看自己薄弱知識點的微課來補缺補漏——每次考試,市教科院的命題老師都會錄制大約10個比較難的知識點的微課,每個知識點講解時間大約5分鐘。
這還沒完,系統還會根據收集小明歷次市質檢考試試卷,為他提供自己的錯題本。
老師也可以用這個系統的大數據更好地幫助學生學業進步,傅興春說,大數據會告訴老師,這個班級以及每位學生的短板等信息。
云端上的課堂
云“搭橋” 兩岸學生一起學古詩
同安白交祠小學位于海拔900米的大山里,離廈門市中心有兩個多小時的車程,它只有十幾名學生和兩名老師,沒有專業的音樂和美術老師。但是,拜信息技術所賜,這所云端上的小學每周還是會飄出歌聲。
每周,遠在37.8公里之外的同安陽翟小學的老師,通過高速網絡和網絡教學設備,讓白交祠小學的學生傾聽音樂課里“海鷗的聲音”,在美術課里畫出心中的畫,每周這樣的互動課據說至少8節。
有人認為,這所廈門最偏遠的辦學點是廈門教育信息化一個最好注釋——那么偏遠的學校都有先進的設備,城里的學校就更不用說了吧?當然這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它顯示廈門借助教育信息化來彌補教育資源的差距。
位于同安城區里的陽翟小學,近年來聲名鵲起,還有一個原因,他們把信息技術用于海峽兩岸交流中。
這所學校有一節課被津津樂道,在這節課里,陽翟小學和臺灣新北市瑞芳小學在各自的學校里,通過網絡教育云,隔空共同上了一堂語文課《早發白帝城》。
臺灣老師教前兩句“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同安老師執教古詩后兩句“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臺灣老師課后說,通過這種方式,激發了孩子上課的興趣和新鮮感,也有助于兩岸教育相互借鑒,相互學習,相互促進。
刷出的錯題集
掃描學生作業本兩分鐘 生成錯題集
市教育局還在一些學校試點用Pad(平板電腦)上課,市實驗小學就是其中一所。這所學校對外展示的一堂語文課,是以孩子們歡天喜地地打開Pad玩“游戲”開始的。這個游戲其實是檢查學生們預習課文的小測。在學生們完成了9道題的游戲后,Pad的教師系統馬上統計出每道題的得分情況。有兩道題錯誤最多,老師馬上調整“戰略”——重點講了這兩個詞,其他7題一帶而過。
還有更炫酷的。廈門六中就是教育信息化的弄潮兒。廈門六中的初一年學生作業本是經過特殊處理的,學生做完交給老師批改后,老師用快速掃描儀,大概兩分鐘就能把所有數據掃描進去,之后會自動生成錯題集等。
最快在下個月,廈門六中高中的住宿生將用上可穿戴設備——學生每人會發一個腕表,他們一走進學校,心跳、體溫等身體狀況信息都會發到后臺,腕表還可以發送他們運動以及參加社團的軌跡,這是在為未來高中課程改革做準備,屆時,每人的課表可能是不同的,腕表可以確保老師掌握學生的動態。
但是,教育信息化走進學校和課堂的目的,絕不是為了炫酷。在科技中學高中創新班的智慧教室里,老師直接分發了一種計算神器,學生們必須從已知的圓形,去猜想橢圓上弦的斜率規律,然后用神器驗證自己的猜想。隨著教學的深入,老師的用心越來越明顯:能掐會算的神器是否會削弱學生的計算能力,不是老師所關心的,他們更在乎用教育信息化去加速學生的創新靈感。
科技中學的數學老師說,即使學生們日后忘記了某個結論,但是,他已經學會探究的方法,他可以自己再驗證一遍。他認為,教育就應該留給學生這種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