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環保局局長王文杰。(記者梁偉攝) 廈門日報訊 (本報記者王元暉)去年廈門有3宗地塊被暫緩出讓,它們要么可能造成重大環境污染,要么不符合環境功能區劃及衛生防護距離。這種環保一票否決制度,勾勒出廈門從招商引資到招商選資的轉換軌跡。 伴隨著市委、市政府“多規合一”改革,一個共同決策的大平臺也穩固地搭建起來,其中的亮點之一,便是此前環保的末端管理,迅速提升到項目的決策階段,曾經“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保護”的難題迎刃而解。 “‘發展與保護并重,經濟與環境雙贏’,在我們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五位一體’全面發展的實踐中,始終是一條基本原則。”昨日,市環境保護局黨組書記、局長王文杰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廈門將繼續把環境保護工作有機融入“多規合一”平臺,探索將環境要素融入社會、經濟、國土、城鄉等各領域,在“一個戰略、一張藍圖、一個平臺”中實現綠色決策。 規劃引領 提升環境管理水平 帶著油墨氣息的《美麗廈門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規劃》和《美麗廈門環境總體規劃》(2014-2030年),成了廈門推動環境保護空間科學合理布局的新引擎。市環保局與市規劃委、市國土局、市市政園林局緊密對接,環保生態紅線的落圖工作順利完成。 在王文杰看來,“多規合一”的實施,就是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立統一的城市空間體系、統一的工作機制和平臺,在同一概念、時限、標準、方法等體系下,促進各部門在環境保護方面充分探討、協商,取長補短,拿出多方共贏的行動部署。 去年,隨著水、大氣、噪聲等環境功能區劃、環保總規和各類規劃環評要求等9個環保專題納入“多規合一”平臺,廈門實現速度、結構、質量、環境的協調發展也就有了更加穩固的根基。而人們津津樂道的“環境負面清單”,也進一步強化了規劃環評對項目環評的指導和約束作用。 981平方公里陸域生態控制線,占到廈門全市國土面積的57.6%——目前,生態控制線已納入全市“多規合一”平臺,生態保護區域牢牢固定在“一張藍圖”上。王文杰認為,“一張藍圖”的編制和“一個平臺”的建設,勢必加快推進建設項目環保審批流程再造和業務平臺對接,實現從生態空間的融合到建設項目前期決策的無縫對接和立體式管理。 |
相關閱讀:
- [ 05-10]廚余垃圾變環保酵素或堆肥 培養市民垃圾分類意識
- [ 05-08]“環保三寶”掀起廈門琴島綠色風 市民游客點贊
- [ 04-24]廈門集美在地球日舉辦征文比賽 孩子們學當“環保衛士”
- [ 04-08]高雄市強推高污染產業 環保團體向蔡英文嗆聲
- [ 03-28]廈門四月起執行“國五標準” 多類車輛上牌將受限
- [ 03-04]福建市長環保目標責任書考核 廈門居全省第一
- [ 01-25]嵩鼓碼頭愛心驛站志愿服務啟動 文明小袋鼠元素遍布
- [ 12-13]廈門青年志愿者助力廈門馬拉松 啟動時尚環保活動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