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乃玲圖
海西晨報訊(記者 鐘寶坤 沈楠楠)近來,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逐漸下滑,很多銀行開始使出其他招數來吸引市民。記者了解到,為了讓產品更具流動性,有些銀行理財產品可隨時買賣,而有的產品則可以轉讓。此外,有的銀行為了短期攬客,理財產品收益出現“倒掛”現象。
可隨時買賣讓變現更容易
目前,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大多都有一定的封閉期,產品只有在到期后才能獲得收益,無法隨時申購與贖回。
記者了解到,不少銀行去年就開始探索理財產品的流動性,比如華夏銀行最近推出的增盈開放式無固定期限理財產品,產品收益實行T+0的計算方式,即客戶申購或追加投資的資金當日開始參與到產品收益計算中;產品贖回(巨額贖回除外)實行T+1,即贖回的本金與收益于下一個產品工作日返還至指定賬戶。此前,浦發銀行推出的“天添盈1號”開放式人民幣理財產品就像貨幣基金一樣,每個交易日工作時間均可申購、贖回,資金即時到賬。
值得提醒的是,銀行的這類理財產品雖然申購、贖回十分方便,收益率也比較穩定,但相較于活期存款及貨幣基金來說門檻較高,一般不會低于5萬元。銀行對不同級別的投資者也設置了不同的收益率檔次,一般來說金額越大,收益率越高。同時,部分銀行對于這類產品的贖回設定了巨額或者大額贖回情況的限制,如果超過限度,投資者的贖回申請可能被拒。因此,投資者如果著急用錢可提前贖回,以免發生資金取不出的尷尬。
可轉讓理財增強流動性
過去,大家去銀行買理財產品,只能在到期后,才能獲得本金和收益,無法隨時變現。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不少銀行開始實行理財產品的可轉讓業務,興業銀行、浦發銀行之前就推出了該業務。轉讓時,買家需在網點完成開戶,做好風險評估,雙方簽署轉讓協議,支付手續費,賣家就能把理財產品“變現”。
廈門某銀行的工作人員介紹說,現在也不是所有理財產品都能轉讓,只有期限固定的穩健型理財產品才能變現,結構型理財產品因預期收益率不明確,風險相對較大,暫不能轉讓。
長短期產品收益“倒掛”
“同家銀行的同一類理財產品在同等投資金額下,投資期限越長,收益不是應該越高嗎?怎么反過來了呢?”記者走訪廈門多家銀行時了解到,當前,有部分銀行推出的理財產品收益出現“倒掛”現象,短期產品受益率甚至高于長期產品。
昨日,記者登錄浦發銀行官網時發現,當前浦發銀行在售的2016年第四十二期匯理財穩利系列Y計劃、R計劃、V計劃都是5萬元起售,期限分別為12個月、6個月、3個月,收益分別為3.00%、3.05%、3.10%。此外,民生銀行“非凡資產管理35天增利第235期(電子銀行專屬)款”預期年化收益率4.10%,封閉期35天;而同一日起息、投資起點同樣為10萬元的“非凡資產管理雙月增利第235期(電子銀行專屬)”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05%,封閉期61天。
業內人士表示,出現理財產品收益“倒掛”現象,多是受市場利率持續下降的影響,“為了規避利率風險,銀行會更加傾向于發售中短期理財產品,或是下調長期產品的收益”。
那是不是購買短期的理財產品更加劃算呢?一國有銀行理財經理告訴記者,未來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可能還將繼續小幅走低,對于投資者來說,購買中長期理財產品實際更為劃算,可以提前鎖定當前較高的收益,“購買短期理財產品到期之后再去續購,收益很可能會比之前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