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6月8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魏文/文梁張磊/圖)昨天中午,由福建海峽基礎教育研究院、福建省語文學會、廈門教育科學研究院、《海峽青少年讀寫》雜志等單位主辦的第七屆福建名校高考同題筆會(廈門賽區),在廈門市教育科學研究院舉行。來自廈門一中、雙十中學、廈門外國語學校、廈門六中、集美中學、廈門科技中學等6所名校的47名高二學霸以當天的高考作文為題,在仿真的高考考場環境中現場寫作。
隨后,由9位資深語文名師構成的評委團對這些作文進行了現場評卷。經過認真斟酌、反復磋商和多輪評審,評委們從47篇作文中評出了一等獎5篇、二等獎8篇、三等獎10篇。那些“有思想、有情感、有文采、原生態”的作文獲得了評委們的一致首肯。這次筆會中,廈門一中高二學子沉著應戰、發揮出色,榮獲了團體第一名;雙十中學、廈門外國語學校分獲團體第二名和第三名。
高考同題筆會今年首次在福廈泉三地市同時開賽,共有25所名校的200多名高二學子參賽,廈門學子是首次參加高考同題筆會。據悉,福建名校高考同題筆會明年將有望推廣到全省九地市同時舉行。近年來,高考同題筆會的獲獎作文已成為獲取高考考場范文的一個最快渠道,也成為考生預估作文成績的最佳參照。
作文選登
1
教育公平與分配正義
□白乾政(雙十中學高二學生)
一組言簡意賅的漫畫,直指教育的核心目的,引人深思。漫畫中,考過100分的優生因退步兩分而受懲罰,而原只有55分的差生因考了61分而受到獎勵。表面上是在諷刺當今教育的不公平,實則是在叩問教育的最終目的——培養精英或是鼓勵差生?
我的回答是后者。教育的目的不應簡單地以功利主義的結果論來裁決,而應以培養并激發普通人的潛能使之有能力追求更高的美德以及更幸福的生活為宗旨。這就解釋了為什么98分的優生考得比61分的差生好卻遭到懲罰,因為教育的初衷是讓他們突破自我的桎梏,而非同他人比較。
這組漫畫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表現,莫過于今年沿海地區高校招生名額向西北內陸轉移而引發的史上最大的家長維權活動。表面上看有能力考98分的考生無法獲得優質教育資源,而僅僅考了61分的西北地區考生卻能輕松上名校是一種不合乎邏輯的行為,是違背教育資源分配公平的行為。然而,細剖背后錯綜復雜的社會背景以及道德哲學的充分考量,我們必須承認:這是完全符合教育公平原則以及分配正義的要求的。
西方哲學家羅爾斯在《正義論》中曾指出:“社會公平的基本原則就是分配正義。”這其中的“社會公平”涉及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當然也包括教育公平的問題。當前中國高校優質教育資源緊張的情況下,政策的傾斜看似荒謬不合理,實則是為了最大程度上維護教育公平與分配正義。我們不能否認沿海考生的努力及成就,但受制于不同地區發展不均衡的影響,讓沿海考生與西北內陸考生同場競技,無疑只會加劇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和不同地域關系的緊張程度。因此,適當地“照顧”西北考生,是我國教育理念的一次提升。這說明傳統的“擇優取士”已逐漸向現代教育理念靠攏——無論是考過100分的優生,還是只有59分的差生,卷面的分數已不再是衡量教育成效的標尺,卓有成效地挖掘每個個體內在潛能并賦予個體追求自我幸福生活的能力,才是教育的終極目的。而要達到“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理論高度,就必須努力推廣教育資源的公平以及分配正義的理念,讓不同水平的人能享有同樣的機遇去發揮自我潛能。
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忽視優生的培養。只是在一套相對公平的體制下,每個個體都能因自我的突破而獲得嘉獎和鼓勵,也需要有人鞭策退步的人奮發圖強。這才是真正的教育公平與分配正義。
亞里士多德曾言:“教育活動的全部意義就在于培養具有美德的公民。”懲罰98分的優生和獎勵61分的差生,都旨在培養共和國的公民,使之具有更高級的道德追求,而不應一味鼓勵高分而扼殺天性。教育公平與分配正義的理念應當體現在當前的教育活動中,如此,方能有道德完善素質良好的公民撐起共和國的大廈,推動中國崛起。
誅點評:小作者審題之時能跳出大眾思維,沒有千人一面地
或從家長角度去論如何對待分數,或從教育者的角度去討論應該怎樣教育優差生,而是聯系當前教育領域中“高校資源西傾”的熱點,站在“教育公平與分配”以及育人本質的高度去思考。
這樣的立意不但體現出“文章合為時而著”的現實性,而且還體現出針砭時弊,正本清源的深度。同時,行文論證邏輯嚴密,層層深入。追因溯源之間,通過樸素而又哲理性強的語言將道理緩緩托出,這充分體現好文章“忘乎其形而見其神”的特點。(雙十中學語文高級教師:謝業昌)
作文選登
2
失衡的土層培育不出健康的花
□廖航(雙十中學高二學生)
惠靈頓公爵在擊敗拿破侖后感慨道:“勝利是僅次于失敗的第二大悲劇。”在當下這個遍歷世態的世界,教育的失衡、觀念的偏差、主觀的誤斷……無不沖擊著當代花兒——萬千學子遍歷世態每一種可能性從而獲得健康進階的機會,失衡的土層注定培育不出健康的花兒。
顯而易見,在漫畫中的兩個小孩前后成績差絕對值同為兩分的情況下,境遇卻大有不同:當以滿分為開門紅的小孩第二次退步兩分后,待遇由親吻轉為了巴掌,而55分不及格的孩子在剛觸及及格線后即得到了嘉獎。值得關注的是,還有他們的表情,面對98分的高分與巴掌,小孩神傷;面對61分的不理想分數,小孩雀躍。兩個人的主觀情感似乎完全為外界因素所左右,卻遺忘了成績的凈重量所蘊含的真實本質。這是以進退標榜成就的失衡觀念引起的不必要卻必然的主觀誤判。
毋庸諱言,個體的自身因素對于其所獲成就的大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此,進退的意義凸顯出來,然而人們過分迷信“能者多勞”等高匹配標準的同時,卻弱化了客觀事實所代表的基本標準線。無論在怎樣的境遇下,人們都不可否認“98分是高分,61分是低分”這一鐵打事實,但當成績前面綴上主語后,觀念的天平就失衡了,產生了偏頗,引發的爭議也將其再一次推上風口浪尖。依此事件,人們尤為應正視心中的成敗標尺,自省何為勝利,抑或何為失敗。這樣的理性思考才真正具有燭照與啟智的力量,以免過分嚴苛的要求或過分寬松的對策擾亂了事態的發展進程。
以一名高中生的身份置身于這個電光火石激烈碰撞的時代,我們理解師長對于進退的重視來自于社會的巨大壓力,也明白要求的嚴苛是必要的成長催化劑。但我們終究是尚未發育完全的花兒,任何一種理念上的失衡或極端主義都易澆滅向上勃發的熱情。于是乎,以客觀事實予以評判,獎罰并重才是外部應關注的重點。
人生的自主權終究掌握在自己手中,外界與自身的界限仍需有意識地劃定,由此,在失衡的土壤中我們也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做到心中有陽光,腳下有力量,以強大的生命力和內在的靈性追求心靈的守望。
誅點評:文章能準確把握漫畫寓意,對“分
數至上”的失衡教育觀念的危害進行剖析,并能以自我的視角提出解決問題的途徑,思路清晰。從學生和教育者兩方面立論,角度稍顯繁多,可以更集中一些。對相關的社會現象聯系可以更廣泛一些,對“分數至上”的應試教育的社會原因、危害可以分析得更深入些,以增強分析的深度。
(雙十中學高三語文備課組長:馬剛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