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6月,參加海峽論壇的臺胞嘉賓參觀海滄區海虹社區,與社區演奏隊同唱閩南歌曲。(資料圖/記者黃嶸攝)
金尚社區居民向參加論壇的臺灣嘉賓贈送書法作品。
臺胞義工在廈門參與為社區孤寡、空巢老人包粽子的志愿服務。
廈門日報訊(文/記者 衛琳 通訊員 白龍翔 圖/市民政局提供(除署名外))近年來,廈門以《美麗廈門戰略規劃》為引領,在拓展兩岸社區交流合作上進行了持續而深入的積極探索,廈臺兩地一批社區、村(里)先后締結友好合作關系,兩岸基層社區在頻繁熱絡的往來中互相汲取社區治理的好經驗和好做法,為提升社區環境共同努力,一系列交流互動讓兩岸同胞的心貼得更近、情融得更深、家建得更美。
今日上午,第三屆海峽兩岸社區治理論壇在廈開幕。來自臺灣的村里長、社會組織代表、專家學者以及大陸的社區村居主干、社區治理專家260多人將參加論壇,交流社區治理經驗。
建設美好家園的共同期許,讓兩岸同胞在社區治理方面展開了越來越多的交流與合作。近年來,廈門在拓展兩岸社區交流合作上進行了持續而深入的積極探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據了解,目前,廈門有38個鎮街與臺灣54個鄉(鎮、區)進行對接交流,21個社區與臺灣21個村(里)結成對口交流社區,兩岸社區工作者和基層民眾通過這一座座友好橋梁,交流互訪趨向常態化,在各類駐點交流、考察學習、經驗分享活動中碰撞思想,啟發創意,促進兩岸社區發展。
兩岸社區結對加深往來學習
“臺灣社區利用社團號召居民走出家門,參與社區建設。”兩年前,湖里區殿前街道的社區干部黃薇曾赴臺學習,收獲不小。這是廈門首次派遣社區工作者到臺灣社區駐點學習,參與臺灣社區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學習臺灣社區營造經驗后,社區發動臺胞臺屬和其他居民一起組建了“銀發加油站”、“巡守隊”等社團,實現自我服務。
一批臺灣里長先后來到廈門參觀交流,在考察美麗廈門典范社區的過程中收獲社區治理新思路。去年,臺北市劍潭里里長畢無量在廈門前埔北社區參觀交流時,對智能取件的“鳥箱”印象很深。畢無量說,兩岸社區之間的互相觀摩令他收獲很大。
兩岸社區的合作在人員密切往來間朝向機制化、常態化與社會化方向發展。廈門推動公益、慈善、服務類社會組織與臺灣社會組織加強交流,同時以論壇、講座、研討會等形式推動兩岸社區專家和優秀實務工作者互通社區建設前沿成果和先進理念,讓更多社區治理好經驗在兩岸之間傳遞。
深化社區合作攜手共同締造
在創新社區治理的實踐道路上,“美麗廈門共同締造”為廈門提供了目標方向和行動指引。近年來,不少社區在共同締造行動中引入臺灣專家的專業優勢,搭建兩岸專家、社區組織和居民共同參與的“共同締造工作坊”,創新推動社區新發展。
去年,思明區廈港街道引入臺南市文化協會參與推動沙坡尾避風塢改造工作,成立社造中心,試點社區營造工作。社造中心通過“文化引導、活動帶動”激發居民、商家和企業自我管理、服務厝邊的熱情,調整商業業態,讓“老廈港”文化特色逐步轉化為經濟生產力。
在海滄青礁村院前社,臺灣大學建筑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的規劃師李佩珍正帶領一支團隊助力院前社的發展。團隊接受海滄區聘任后,李佩珍等人開始挨家挨戶了解村民對村莊規劃的意見和建議,圍繞閩臺生態文化村的方向展開建設。如今,院前社充滿歷史韻味的古厝吸引不少游客到來,城市菜地的開發模式提升了經濟效益,老村落煥發出新面貌。
這種兩岸參與的共同締造新模式,為廈門的社區治理和建設注入一股新風。
培育社區精神居民共同參與
促進兩岸同胞融合參與,是深化兩岸社區交流合作的關鍵。廈門通過推動兩岸社區開展歌仔戲、閩南語歌曲等地方戲曲藝術交流合作,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搭建兩岸宗親、宮廟理事會聯誼平臺,開展鄭成功文化節、福德文化節等特色民間信仰活動和兩岸姓氏宗親尋根問祖、族譜對接、宗親聯誼等活動,不斷增進兩岸同胞情感認同,培育社區精神,吸引在廈臺胞融入當地社區建設。
在海滄區海虹社區居民大學里,義工教師隊伍當中有許多主動“找上門”的臺胞。臺胞陳若水在這里開設國學帶讀課,很受居民歡迎。住在興隆社區的許多臺胞組成了“馬路天使”、“綠色環保”等志愿小分隊,將臺灣的志愿服務精神帶到興隆社區,不僅主動參與社區義務服務,還帶動更多居民一起為社區服務。廈門不斷培育社區發展理事會、社區居民大學、鄰里互助促進會等社區組織,開展慈善、文體、公益、環保等主題活動,吸納臺胞共同參與。
廈門構建了臺胞參與社區治理的創新工作機制,官任社區的王萬發、興隆社區的熊麒等一批熱心社區事務的臺胞先后被聘任為社區主任助理,他們帶來了臺灣社區治理的經驗,不僅為社區發展建設獻計獻策。
完善社區服務增進情感融合
讓臺胞共同參與社區治理,融入社區生活,成為廈門創新社會治理的一大特色。不斷完善的社區服務,讓臺胞在廈門感受到家的溫度,增強了歸屬感。
廈門積極引導社區設立臺胞服務中心、“臺灣青年創業輔導站”、“臺胞之家”等特色服務平臺,為臺胞就近提供生活資訊、政策服務等。例如,湖里區興隆社區設立了專門的臺胞服務臺,為臺胞提供醫保、社保、出行、子女就學等各種基本服務;設立對臺工作聯絡員,負責每個臺胞家庭的日常聯絡工作,隨時關心和關注他們的生活;設立“臺胞之家”,保障臺胞臺屬活動有場地、休閑有去處、娛樂有場所,社區經常開展豐富的文化娛樂活動,增進臺胞和居民的友誼。
在臺胞居住相對集中的社區,廈門鼓勵成立了“調解委員會”、“個人調解室”,選擇熱心且有群眾基礎的臺胞擔任調解員,針對臺胞、臺企的糾紛提供調解服務。不斷完善涉臺法庭、涉臺海事法庭、涉臺檢察室以及聘請臺胞擔任人民陪審員、檢察聯絡員等創新性做法,完善了司法服務。
【同步】
兩岸12對社區 今日簽約合作
范圍由廈門擴至榕泉漳等地
今日上午,第三屆海峽兩岸社區治理論壇將在廈門開幕。來自臺灣的村里長、社會組織代表、專家學者以及來自大陸的社區村居主干、社區治理專家共260多人將參加本屆論壇,交流探討社區治理經驗。記者提前獲悉,今年論壇上將有12對海峽兩岸的社區簽署合作協議書,兩岸簽約社區的范圍由廈門擴大至福州、泉州、漳州等城市,這成為兩岸基層社區交流進一步深化邁進的有力注腳。
簽約合作
借鑒社區建設好經驗
廈門思明區鎮海社區、湖里區坂尚社區、集美區康城社區、海滄區海虹社區、同安區東山社區、翔安區蓮塘村將分別與臺北市忠順里、臺北市明興社區發展協會、臺北市湖濱里、臺中市福平里、臺北市指南里、新北市厚德里簽署協議。臺灣的社區營造理念方式與廈門的“共同締造”行動有許多相通之處,即將簽約的兩岸社區之間有不少好經驗可相互學習。
臺中的福平里是個干凈整潔的社區,這得益于社區成立的環保志工隊定期打掃大街小巷。志工還挨家挨戶收集舊報紙等,經分類后轉售資源回收商,作為社區慈善基金。海滄區海虹社區洋溢著文化氣息,社區居民大學的成立不僅吸引居民走進課堂提升文化素養,居民還發揮特長自薦擔當老師,社區凝聚力進一步增強。
在臺北忠順里,平均每20人當中就有一名擔任小區志工,并細分為巡守、環保、保健、值班等不同小組。社區里的瓷畫藝人志工免費教居民在瓷磚上作畫,燒制定型后嵌在墻上,建成“忠順壁畫”、“女兒墻”等,社區環境既美觀又有藝術性。而思明區鎮海社區成立“鄰里互助促進會”,吸納許多熱心人士為社區做貢獻,善德社工、平安銀行等近40家會員單位和有一技之長的26名社區達人,為有需求的居民特別是老年人與殘疾人提供了上門理發、醫療、水電維修、“代購代辦”等各種服務。
嘉賓交流
探討“共建、共享、共融”
按照簽約協議,兩岸社區將在社區建設、社會工作、志愿服務等方面加強交流合作,加深互訪交流活動,共同探討社區工作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共享雙方的發展經驗,共創兩岸和諧社區。
已連續兩年成功舉辦的海峽兩岸社區治理論壇在兩岸基層社區工作者和社區治理專家學者之間搭建起交流平臺,促進兩岸社區交流交往日漸熱絡。今年,論壇將圍繞“共建、共享、共融”主題,進一步深入探討兩岸社區治理實踐融合。兩岸社區工作者和專家學者將就“精細服務、共享發展”和“多元參與、深度融合”兩個議題展開探討,兩岸嘉賓還將考察廈門典范村居。
本屆論壇由中國社會治理研究會、中國社區發展協會、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共同主辦,福建省文化經濟交流中心、福建省社區建設促進會、臺灣社區發展協會聯合總會、廈門市兩岸社會組織交流協會、廈門市社會工作協會承辦。
【經驗】
思明區:社區治理 歡迎臺胞參與
思明區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深化兩岸基層雙向交流,組織基層干部赴臺開展“點對點”交流考察,邀請臺灣里長來廈與領導干部和社區干部分享臺灣社區營造經驗。鼓勵社區里的臺胞參與社區治理和同駐共建,成立O2O模式的臺胞聯誼平臺,在線上開設微信公眾服務號和臺胞微信朋友圈,宣傳政策資訊,講述臺胞故事;在線下成立“思明臺胞驛站”聯誼點,組織豐富活動,搭建臺胞自我管理、聯誼互動的載體。
湖里區:聘請臺胞 任社區主任助理
湖里區引進臺灣專業社會工作人才為社區發展顧問,助力轄內社區建設和社會服務的發展。聘請住在社區的臺胞作為社區主任助理,為社區建設建言獻策,提供臺灣社區治理的好經驗、好做法,并帶動了社區臺胞參與社區治理;通過在臺胞相對聚集的社區建立臺胞服務社區組織、成立各類臺胞志愿服務隊,推動了臺胞共同參與社區治理,增強了臺胞的社區融入度和歸屬感。
集美區:社區骨干 加強互訪交流
集美區積極加強與臺灣社區的互訪交流,2015年共組織4個鎮(街)的村(居)共同締造骨干赴臺,先后深入臺北市、臺中市、新北市的20多個社區考察交流,學習有關社區營造、平安創建、志工服務、社區養老等先進理念和做法;同時,杏林街道邀請臺中市南屯區交流團來廈參觀美麗廈門共同締造成果,杏濱街道邀請臺北市內湖區嘉賓,僑英街道邀請新北市板橋區嘉賓,開展對接交流活動,為社區發展注入活力。
海滄區:邀請臺灣專家 培訓社區規劃師
海滄區民政局與臺灣大學建筑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簽訂社區締造項目協議,邀請臺灣專家分別深入興旺社區、海虹社區、院前社、山后社開展社區規劃師課程培訓。臺灣專家帶領興旺社區規劃師、新陽街道共同締造工作人員等團隊開展參與式工作坊;海虹社區學習臺灣經驗,進行春季社區大學招生簡章和課程設定;山后社持續開展婦女晚間課程共造家園的學習;院前社打造閩臺生態文化村。兩岸社區共同締造正在如火如荼地開展。
同安區:特色民俗 搭起交流之橋
同安西柯鎮呂厝社區華藏庵的“迎王-送王船”活動已有600多年歷史,臺灣許多地方的送王船習俗,大多源自同安呂厝華藏庵。兩岸以此民間信仰加深往來,2014年,臺南、高雄、桃園、臺北、新北先后組團到呂厝開展送王船文化交流;呂厝社區及華藏庵管委會組團到臺南市大安區安定鄉蘇厝里萬年殿參觀萬年殿送王船活動。今年,金門金城鎮下湖、新北市淡水鎮埤島里組團到呂厝參加閩臺送王船“迎王祈福”活動;臺南正統鹿耳門圣母廟組團到呂厝共同探討“閩臺送王船”申報世遺。
翔安區:傳統文化 成為交流窗口
翔安區積極發揮民間傳統文化在兩岸社區交流中的窗口作用。翔安區宋江陣文化研究會、武術協會、南音協會、戲校等團體經常赴臺交流。2015年閩臺(翔安)宋江陣民俗文化節期間,臺灣高雄內門順賢宮宋江陣、臺南大學創意宋江陣應邀參賽表演;今年,翔安區宋江陣文化研究會派出大陸首支少年女子宋江陣團隊赴臺參加“高雄內門宋江陣嘉年華活動”。蔡厝村、彭厝村等經常與臺灣同名村開展兩岸同名續緣交流活動。
【相關】
“2015中國社區治理
十大創新成果”揭曉
思明區進入前三
日前,由民政部組織開展的“2015年度中國社區治理十大創新成果”遴選活動結果已結束社會公示,廈門市思明區“社區參與式治理工作坊”名列“2015年度中國社區治理十大創新成果”之一,進入前三名。
思明區以共同締造的理念方法,創新“社區參與式治理工作坊”模式,搭建了政府與群眾、社會組織、專家團隊等多元主體共建共享的長效互動合作平臺;通過籌建工作坊,由政府部門作為協調保障者,居民群眾作為核心參與者,組建由城市規劃、景觀設計、社會管理等方面專家組成的工作坊技術支持團隊。
工作坊以“問題+需求”為導向,梳理出群眾關注的共同議題,由專家團隊圍繞公共議題開展專業的調研、咨詢活動,形成直接反映各方意見的初步解決方案,之后通過“開放空間討論會”等參與式協商機制,聚焦職能部門、居民、商家、社區組織等各方關注要點,最終形成經民主協商后獲得群眾認同的解決方案。同時,工作坊借助專家團隊,培訓熱心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的居民,組建“社區規劃師”隊伍,提升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能力;引導居民群眾、店鋪商家組成各類自治組織,實現自我管理。
這一模式有效解決了當前社區發展過程中,居民意見多但參與少、組織多元但協同難、各方利益沖突難協調等問題,提升了基層民主協商的規模化、常態化、科學化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