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路舊景。(翻拍自洪卜仁主編的《廈門老照片》) 廈門日報訊(記者廖閩瑋)昨天是文化遺產(chǎn)日。在鷺江道新領(lǐng)薈廣場的防空洞“同文石窟”里,一場名為“消失的記憶”廈門舊物展,勾起了一代人的文化記憶,包括一些“消失的路名”。小學海墘、龍船礁巷、蘆山路、九竹巷……帶著這些路名的門牌在現(xiàn)場被展出,不少“老廈門”在這里流連,回憶當年居住在那里的時光。 事實上,單單一條中山路,就蘊含了道不盡的老廈門街巷文化。今天,我們就請到文史專家洪卜仁老先生,來說一說“你所不知道的中山路”。 水仙路 曾叫寮仔后繁華了整個清代 在中山路另一側(cè),與鎮(zhèn)邦路正相對的位置,是水仙路。這條路的得名,是因為這里有一個水仙宮,供奉水神。但洪老說,這里最早并不叫水仙路,而叫“寮仔后”。 “這里在清初就是廈門造船手工業(yè)的所在地,‘寮’的意思就是竹子搭建的簡易工場,所以這條位于船寮后的街道就被命名為‘寮仔后’。”洪老說:“從清初至清末,這里都非常繁華,戲院、酒樓、客棧、商行一應俱全。”甚至在這條街附近,還發(fā)展出了其他的“專業(yè)街巷。”“比如這條街邊上有一條‘賣雞巷’,就全是賣雞的。”洪老說:“周圍還有很多類似的小巷,圍繞‘寮仔后’,各行各業(yè)的人都聚集在一起。” 至于“寮仔后”為何改名叫“水仙路”?洪老說,這是因為清朝時,政府下令遷界,當時附近很多建筑都損壞了,唯獨水仙宮沒有受損,所以人們認為是“水神顯靈”,就擴建了水仙宮,這條路也改名為“水仙路”。可惜,這座水仙宮在1928年到1929年左右,由于近代化城市建設而被拆掉了,只有路名保留了下來,成為歷史遠去后遺留的足音。 局口街、妙香路 曾叫“臺灣街”和“上海街” 過了大小走馬街,就來到局口街。局口街往前,就是思明南路與中山路交界的十字路口。過了這個路口再往前,就是妙香路。局口街和妙香路,在從前曾分別被人稱為“臺灣街”和“上海街”,這又是為什么呢? “局口街的得名,是因為清代時這里有個存放火藥的銃局。”洪卜仁介紹:“民國初年,這里有一些日本人開設的古董店,后來,又有很多臺灣人來這里開設商店。所以,局口街又有‘臺灣街’之稱。” 而妙香路之所以得名“上海街”,是因為當時很多外地人居住在此。“當然其實并不僅僅上海人了,各地都有,但大家習慣稱這里為‘上海街’。”洪卜仁說,其實妙香路在50年代初,曾是廈門知名的小吃一條街,廈門的著名小吃都集中在此,可謂是“吃貨”的天堂。 |
相關(guān)閱讀:
- [ 06-12]與俞正聲座談臺灣青年感言:“他在用心幫助我們”
- [ 06-12]大陸“雙創(chuàng)”熱潮為臺灣青年提供發(fā)展新機遇
- [ 06-12]兩岸特色廟會開鑼 臺灣21縣市美食海滄一站吃透透
- [ 06-08]水泥工日領(lǐng)2200元沒人做? 網(wǎng)友:薪水十年未變
- [ 06-07]兩岸特色廟會將在海滄開市 邀您體驗“舌尖之舞”
- [ 06-05]臺灣“頂級食品”竟產(chǎn)自廈門本地無證食品小作坊
- [ 06-04]廈門海滄保稅展示區(qū)可買臺灣食品 首批共計1070款
- [ 06-03]臺灣食品化妝品等保稅樣品將入駐廈門自貿(mào)片區(qū)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