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興鼓浪嶼三和宮記 位于鼓新路57號建筑物附近的“重興鼓浪嶼三和宮記”,刻于清嘉慶癸酉年(1813年),字幅高約11.5米、寬約6.4米,約六七十平方米。是由清朝福建水師提督王得祿(今臺灣嘉義人)撰文,記載了王得祿在三和宮前整修戰船、募款興修三和宮并率師進剿蔡牽起義軍的事跡,是廈門至今發現的最大的摩崖石刻。 摩崖題記如今依然保存完好,幾天前剛剛重新上色,煥然一新。 廈門日報訊(文/圖 記者鄔秀君黃曉波)歷史從來不會只停留在史官之筆,存于厚厚的書冊之中,它還將印跡于山川名剎,鐫刻于巖石摩崖。那是墨客騷人、才子政客、官宦武夫,用勒石記事的方式來以古諷今、抑或抒懷揚志,留給后人最直接感知歷史的機會。每一處深深的刻印都是和歷史最近距離的接觸,巍峨石壁上的猩紅字跡沐浴天風水汽,有些甚至暗淡了顏色,但這反而給其背后的歷史增添了幾多厚重,這是時光的撫摸給予一份藝術品的獨特格調。 談及鼓浪嶼,我們更多的是驚嘆于其萬國繽紛的多樣情調,華洋相融樓臺庭院的獨特風貌,雅音悠悠的藝術氛圍等。然而,鼓浪嶼的獨特性并非僅僅于此。這是一個葆有多處文化遺跡的小島,而在其獨特的地貌下,峭壁之上,臥石中間,都可以成為記錄歷史最好的載體。我們遠遠看到,林鍼“鼓浪洞天,鷺江第一”的豪邁、日光巖上“天風海濤”的傲然,更看到鄭成功像“閩海雄風”的霸氣,這些石刻,是另一種歷史、另一種文化的呈現。 今天,我們要講述的這段歷史,鮮活地鐫刻于一片石壁之上。火紅的顏色像極了當年的主人公大功告成后的歡喜。這就是刻于筆架山脈東麓的“重興鼓浪嶼三和宮記”,它記載了一段海戰的勝利,以及還愿建廟承諾的兌現。而在這段歷史背后,我們更是看到了農耕與海洋、兩種不同文化的碰撞,隱匿于這段傳奇故事之中。 |
相關閱讀:
- [ 06-13]鼓浪嶼力爭明年申遺成功 聯合國專家將來實地考察
- [ 06-12]端午旅游統計數據 鼓浪嶼居華南熱門景區榜首
- [ 06-12]端午國內游熱門目的地廈排第1 鼓浪嶼3天迎客15.7萬人次
- [ 06-11]鼓浪嶼昨日迎客近5.9萬人次 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 [ 06-10]國家文物局領導來廈指導鼓浪嶼申遺 對進展成效給予肯定
- [ 06-10]端午小長假首日鼓浪嶼迎客5.4萬 旅游舒適度高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