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景路成了會吸水的“海綿路”,綠化帶都暗藏玄機 東南網6月29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吳林增文/圖)雨天出行,你最煩的一件事是什么?恐怕是車子一過,路面上水花四濺,把你澆“濕身”。 不過,這種事很難在海滄段新景路發生,因為,這條路就像一塊“海綿”。雨再大,新景路都能“敞開胃”,把雨水給消化掉。 在廈門,類似新景路的“海綿體”越來越多。作為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廈門將海綿城市建設當作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來抓,并由市長裴金佳擔任市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組長。 24日,“深化改革看廈門”走轉改大型主題采訪活動,由20多家中央、省駐廈媒體以及市屬媒體骨干新聞工作者組成的采訪團來到海滄,聚焦海綿城市建設。 老天“出題” 新景路兩次順利過關 當天中午,頂著烈日,采訪團來到了新景路。這條路乍一看,與平常的公路并無多大區別。但是,它的“玄機”主要是地下。 導報記者看到,這條路堪稱“花園路”,紅、灰、黃相間的人行道宛如彩帶,高低錯落的綠化帶賞心悅目,11個精致的花園點綴其間,市民走在路上,猶如置身公園。 市市政園林局副局長張劍鳴說,這條“花園路”所有的布置都是精心安排。“綠化帶設置成一個梯形,主要是讓雨水集中到植草溝,在雨水的集中處,栽種了很多‘耐浸泡’的植物。” 張劍鳴說,新景路的海綿機構有多道程序環環相扣。首先,行車道的雨水通過綠化帶沉砂池進行過濾凈化,然后,通過擋水槽進行蓄水,最后通過溢流雨水口排入雨水管網。 同理,在人行道上,雨水也會經過植草溝收集后進入擋水槽,最終凈化后排入雨水管網。 張劍鳴說,這些“海綿”結構,讓新景路不僅可以有效“吸水”,而且,還能初步過濾雨水中的污染物,減少污染物排放到海中。 至于“海綿路”作用多大?去年12月9日和今年1月28日,老天接連給新景路出了難題。這兩天,廈門暴雨傾盆,其中12月9日的雨量達到了147毫米。兩場暴雨持續時間長,雨量大,一般的路早已頂不住,但是,裝備了“海綿”的新景路傾瀉在路面的雨水迅速消失,沒有形成內澇。 張劍鳴說,以前,新景路經常發生內澇,但是,自從有了“海綿”功能之后就沒有積水過。 |
相關閱讀:
- [ 06-03]廈明年完成海綿城市試點建設 有望成為全省榜樣
- [ 05-19]未來5年廈門“海綿城市”規劃:重點建設區域確定
- [ 05-08]廈門海綿城市建設穩步推進 翔安建“海綿公園”
- [ 04-23]廈門將建成首個“海綿公園” 人工河流專門吸雨水
- [ 03-28]廈門出臺海綿城市建設管理暫行辦法
- [ 03-28]讓濕地變身吸水海綿 華僑大學模式將向全市推廣
- [ 03-22]根治內澇吐納自如 廈門出臺辦法謀建海綿城市
- [ 03-08]廈發海綿城市建設管理綱領性文件 全方位指導建設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