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景路成了會吸水的“海綿路”,綠化帶都暗藏玄機
東南網6月29日訊 (海峽導報記者 吳林增文/圖)雨天出行,你最煩的一件事是什么?恐怕是車子一過,路面上水花四濺,把你澆“濕身”。
不過,這種事很難在海滄段新景路發生,因為,這條路就像一塊“海綿”。雨再大,新景路都能“敞開胃”,把雨水給消化掉。
在廈門,類似新景路的“海綿體”越來越多。作為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廈門將海綿城市建設當作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來抓,并由市長裴金佳擔任市海綿城市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組長。
24日,“深化改革看廈門”走轉改大型主題采訪活動,由20多家中央、省駐廈媒體以及市屬媒體骨干新聞工作者組成的采訪團來到海滄,聚焦海綿城市建設。
老天“出題” 新景路兩次順利過關
當天中午,頂著烈日,采訪團來到了新景路。這條路乍一看,與平常的公路并無多大區別。但是,它的“玄機”主要是地下。
導報記者看到,這條路堪稱“花園路”,紅、灰、黃相間的人行道宛如彩帶,高低錯落的綠化帶賞心悅目,11個精致的花園點綴其間,市民走在路上,猶如置身公園。
市市政園林局副局長張劍鳴說,這條“花園路”所有的布置都是精心安排。“綠化帶設置成一個梯形,主要是讓雨水集中到植草溝,在雨水的集中處,栽種了很多‘耐浸泡’的植物。”
張劍鳴說,新景路的海綿機構有多道程序環環相扣。首先,行車道的雨水通過綠化帶沉砂池進行過濾凈化,然后,通過擋水槽進行蓄水,最后通過溢流雨水口排入雨水管網。
同理,在人行道上,雨水也會經過植草溝收集后進入擋水槽,最終凈化后排入雨水管網。
張劍鳴說,這些“海綿”結構,讓新景路不僅可以有效“吸水”,而且,還能初步過濾雨水中的污染物,減少污染物排放到海中。
至于“海綿路”作用多大?去年12月9日和今年1月28日,老天接連給新景路出了難題。這兩天,廈門暴雨傾盆,其中12月9日的雨量達到了147毫米。兩場暴雨持續時間長,雨量大,一般的路早已頂不住,但是,裝備了“海綿”的新景路傾瀉在路面的雨水迅速消失,沒有形成內澇。
張劍鳴說,以前,新景路經常發生內澇,但是,自從有了“海綿”功能之后就沒有積水過。
“神奇”停車場 能回收雨水用于沖馬桶
在海滄,海綿城市建設,不僅僅讓道路減少內澇,同時,停車場也是“受益者”。
當天,采訪團還來到海滄區新陽醫院,這家醫院的停車場堪稱“高富帥”。海滄城建集團土地開發公司項目經理陳振期說,這個停車場所用的磚,不是普通磚。
他說,這些磚都是吸水、儲水能力很強的透水磚,“造價比一般的磚高多了,有了這些透水磚,這個露天停車場就不會再存在積水現象”。
陳振期說,以前,新陽醫院的停車場地面是鋪水泥的,“遇到雨量較大的天氣,停車場就可能成為一個澇點,市民要停車什么的都挺不方便”。
在對停車場進行改造,安裝“海綿體”之后,這個停車場告別內澇。此外,它還有個神奇之處在于,能幫醫院省下不少水費。
陳振期說,停車場的透水磚吸水能力超強,如果讓雨水白白排走有點可惜。因此,在海綿改造時,給停車場安裝了一個大型蓄水池,透水磚吸水之后,就會被儲存起來。
儲存起來的雨水,經過加壓泵站,再抽送到醫院的樓層中用于沖洗馬桶等。此外,這些儲存起來的雨水,還可以用于洗車。
建設計劃
到明年試點區面積35.4平方公里
去年4月,廈門成功入選全國首批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海綿城市”是一種新型的城市建設理念,廈門將海綿城市建設作為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綜合承載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
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的親自部署和大力推動下,海綿生態理念已日益蔓延輻射到全市域、全行業、全領域,日益成為城市轉型發展的新路標、新追求,成為美麗廈門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共識、新境界。
廈門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區總面積35.4平方公里,包括海滄馬鑾灣片區、翔安南部新城片區。建設目標明確要求,實現年徑流總量控制率達到70%以上,排水防澇標準達到50年一遇等指標,全面提升城市水安全、水環境和水生態水平。
2015年—2017年試點區計劃實施面積35.4平方公里,建設項目244個。到2020年,城市建成區2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目標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