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7月8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錢玲玲 通訊員徐克)近日,市政府出臺新修訂的《廈門市臨時救助辦法》,不僅擴大了臨時救助范圍,更提高了臨時救助標準。
導報記者從市民政局了解到,新《辦法》突出解決因災、因病、因學等大的變故致貧、返貧問題,掃除社會救助“盲區”,兜住民生底線,把雪中送炭的工作做到位。與此前相比,新《辦法》有幾大變化。
新《辦法》明確,本市戶籍居民、符合條件的非本市戶籍外來人員,由戶籍地(居住地)區民政部門給予臨時救助;符合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條件的,由救助管理站等救助管理機構按有關規定提供臨時食宿、急病救治、協助返回等救助。
變化1 臨時救助范圍擴大了
哪些人可以享受臨時救助?這是市民最為關注的問題。根據新《辦法》,臨時救助對象有兩大類,一類是家庭對象,一類是個人對象。
其中,個人對象是本次新增加的,指因遭遇火災、交通事故、突發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困難,暫時無法得到家庭支持,導致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個人。
除了新增對象,新《辦法》對非本市戶籍居民享受救助的條件也有所調整,由“本市居住并辦理暫住證(居住證)滿一年的居民家庭”調整為“在本市辦理居住證(或辦理暫住證且居住半年以上)、有固定住所且在本市繳納社會保險費的”。
變化2 臨時救助標準提高了
新《辦法》的一大亮點,是提高了臨時救助標準。
以往,臨時救助的方式是現金與實物相結合,以現金救助為主。本次調整后,改為發放臨時救助金、發放實物、提供轉介服務三種,并全面推行臨時救助金社會化發放。
臨時救助標準由各區確定修改為全市統一量化,與低保標準相銜接(詳見圖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為確保困難群眾得到及時救助,新《辦法》廢除了“在一個自然年度內享受臨時救助的次數一般不超過兩次”的規定。
變化3 審批程序優化更快了
隨著新《辦法》出臺,臨時救助的審批也更快了。
以前,臨時救助的審批程序要經過村(居)委會、鎮(街)、區民政部門三級,調整后,優化為兩級審批;救助金額較小的,區民政部門可以委托鎮(街)審批。
在原依申請受理方式基礎上,新《辦法》還增加了主動發現受理方式。
另外,各個環節的審批時間也相應縮減,對于情況緊急、需立即采取措施以防止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或無法改變的嚴重后果的,鎮(街)、區民政部門應先行救助。
變化4 臨時救助可“一門受理”
新《辦法》規定,建立健全社會救助工作協調機制、“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機制、社會救助信息共享機制、社會力量參與機制,完善臨時救助組織與實施工作機制。
也就是說,老百姓申請臨時救助,無需再到多個部門“跑斷腿”,通過政府部門的信息共享和協同辦理,機制上更加便捷了。
為保障困難群眾權益,對騙取臨時救助的對象,廢除“在一年內不再受理其申請”的規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