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吳東駿(左一)和他的制作團隊與觀眾見面。 廈門日報訊(文/圖記者 王玉婷 實習生 黃葑喬)裹著金黃蛋液的海蠣煎在油鍋中嗞嗞作響;剛蒸好的芋包冒著熱氣,滿滿的餡料似乎要撐破那層晶瑩剔透的皮;一大鍋沙茶湯頭已熬得濃稠香郁,配上Q彈的面條,豐富的佐料,讓人忍不住直咽口水…… 7個月前,一群平均年齡不到20歲的留學生扛起攝像機,走遍廈門的大街小巷,他們要用自己的方式,記錄下這些記憶深處的古早味。昨日,這部由廈門留美高中生團隊策劃拍攝,由廈門日報(微博)社·新新媒體出品的四集美食紀錄短片《留學生的鄉愁,廈門的家鄉味》終于在廈門青少年宮紅領巾劇場揭開面紗,呈現視聽盛宴的同時,喚起大家心中最深的家鄉情。 【花絮】 6個街道搜出30多種古早味 “我叫馬揚崢,是美國匹茲堡大學的學生。離家兩年了,我最懷念的年味,除了媽媽煮的年夜飯,還有那過年必吃的龜粿……”干凈的男生獨白響起,隨著鏡頭的切換,觀眾也一路跟著這個留學生的腳步,從機場直奔到阿秀阿嬤身旁。 就這樣,昨日的紀錄片發布會現場,4集影片(每集約10分鐘)分別以4個留學生的視角,帶著觀眾走進廈港、中華、鷺江、開元、鼓浪嶼6個街道:葉氏麻糍、明月蝦面、萬英海蠣餅、黃則和花生湯……不僅帶著大家用眼睛“品嘗”了30多種美食,更是將美食背后的傳統文化娓娓道來。 放映結束后,市青少年宮老師吳月梅女士起身,看著臺上的制作團隊——幾個平均年齡不到20歲的孩子,感嘆說:“當我得知導演吳東駿只是個1998年出生的孩子,太意外了。這些孩子因為興趣和對家鄉的熱愛,做了一件有意義的事,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去傳承美食背后的文化。” |
相關閱讀:
- [ 06-17]土生土長的廈門大男生狠改地瓜腔 出演電視劇男二
- [ 09-15]于偉國會見"走轉改"采訪組:領導干部也要"走轉改"
- [ 06-01]海峽論壇兩岸特色廟會11日開市 來海滄品臺灣古早美食
- [ 12-29]廈門:夏商年貨節下周啟動 洋年貨一站購齊
- [ 07-02]古早味婚禮娶"臺灣新娘" 宜蘭土地婆嫁廈門土地公
- [ 08-13]豬肉刮懷舊風盛行"古早味" 專家:養殖周期不一樣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心情版
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