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在位于仙岳路建發悅享中心的曉風書屋選購圖書。
廈門日報訊(文/記者 郭睿 黃曉波 圖/記者 姚凡)曉風書屋,這家一度在廈門只剩下一家大學路店的全國知名書店,上周末有大動作:位于島內商圈的悅享中心店和改造后的大學路店同時開業。兩家“新曉風”同時亮相,不僅標示著曉風在廈門市場上的強勢回歸,也給正從低谷走出的廈門民營書店業,再注入一針強心劑。
曉風書屋的此番回歸,被業界視為“水到渠成”。廈門實體書店市場的回暖,從去年就開始釋放越來越強烈的信號——全市第一家24小時書店開業,SM商圈引入連鎖書店品牌,廈大校園內一家新書店投入試運營,都成為現象級事件。也正是在去年初,《廈門市扶持民營實體書店發展暫行辦法》開始實施,來自政府的政策與資金支持,同書店業自身在市場中的轉型探索形成合力,為廈門民營實體書店的發展拓開了破局之路。
遭遇“寒冬”
民營實體書店 一度陷關店潮
1993年,自漳州起步的曉風書屋第一次來到廈門,在廈大一條街上開店。從那時起,曉風書屋成了廈門人的精神家園。鼓浪嶼、中山路、SM商圈……2000年前后,鼎盛時的曉風書屋,一度在廈門擁有7家店并成立分公司。那也是公認的廈門書店業黃金時代,全市書店數量最多時達到400家。其時風頭正盛的還有大家熟知的光合作用書房,2003年,成立8年的這家書店在廈門已擁有12家門店,并在北京開出了第一家分店。
但在2005年,它們都被卷入一場曠日持久的危機。“收入越來越少,一些店開始大幅虧損。”曉風書屋總經理許星說,房租、人工成本和電商沖擊成為鯁住曉風咽喉的“三根刺”。2006年,曉風書屋位于中山路的分店落下鐵閘門。關店的多米諾骨牌自此推倒,至2015年初,曉風書屋在廈門僅剩大學路上的一家門店。
此間,廈門書店業的“寒冬”一次次蔓延到大眾視野,尤其是行業標桿——光合作用書房在2011年的倒下,更是引發全國范圍的關注。2014年,全市實體書店銳減至265家,數量不到十幾年前的七成。
悅享中心的曉風書屋提供盆栽供讀者選購。
迎來復蘇
政府扶持政策 催動市場回暖
事實上,去年曉風書屋在廈門僅存的大學路店也一度難以為繼。許星在是否關門的問題上糾結了很久。就在他以為書店要撐不下去的時候,廈門市出臺的一項新政拉了他一把。
2014年底,由市文化改革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市財政局、市文廣新局聯合制定的《廈門市扶持民營實體書店發展暫行辦法》出臺,主要針對民營實體書店面臨的兩大“命門”——資金和場地,提供“真金白銀”的支持。許星從廈門市里拿到8萬多元,盤活了大學路這家曉風,也給曉風在廈門留住了根。不僅曉風,去年共有22家書店拿到了扶持資金,累計173萬元。市文廣新局表示,今年政府扶持的書店數量會比去年更多。
業內認為,廈門書店業的冷暖交替也是從2014年底到2015年初開始的——這恰與廈門市出臺扶持政策的時間相契合。對一些小型書店而言,幾萬元的資金就能馬上將它盤活,比如位于海滄的書香陽光書店,還有廈大附近的海疆學術書店,都因此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
據市出版物發行業協會統計,2014年廈門圖書銷售額是6.2億元,到去年增加到了7.2億元。這意味著廈門人全年多買了300多萬冊書,幾乎是每人增一本。而全市實體書店的數量,2014年是265家,2015年則是305家,增加了40家。市出版物發行業協會理事長申顯揚說,從全國的行業環境來看,廈門實現了明顯的逆勢增長。
為讀者提供免費閱讀的舒適場所。
曉風書屋的網吧。
破局之路
向多元化轉型 找新的贏利點
政策環境帶給民營實體書店喘息的機會,但要在變幻莫測的市場里放長線,從業者仍需“破局”。
早在初遇行業寒冬時,曉風書屋就試過改變。2003年,廈大漳州校區啟用時,他們也開了過去,并嘗試以書店加書吧的模式來經營,但由于書吧未收費,很快就因入不敷出關了門。從業者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尋求新的贏利點是關鍵。為此,民營書店開始多元化的破局之路。比如,連鎖書店品牌西西弗通過與大型購物中心合作,實現全國擴張,年營業額高達1.5億元,它的底氣是合作商圈提供的低廉店租。蕓臺書舍更是直接從房地產開發商手中拿到免費場地。去年,這兩家書店在廈開業,讓書店業者更清晰地看到實體書店與綜合商圈結合的巨大可能。
和這些書店相比,曉風書屋的破局之路走得更為“書生氣”。去年,廈大時光書店原東家租期到了,學校開始重新對外招標,邀請曉風書屋參與。這一次,許星選擇了和志同道合的人“眾籌”。他在廈大找到幾位熱愛書店的創業青年,攜手組成團隊競標,最終有了曉風書屋不止書店。此次兩家新店開業,許星開始試水儲值卡。“讀者可在卡里預存資金,我們給予相應折扣。”許星說,這些預存的錢會用來維持書店的日常運轉。從某種意義上講,許星的“眾籌”,就是把書店交給讀者。
親子閱讀成為書店的一道風景。
未來可期
廈門人熱愛閱讀 文化是重要需求
書店的破局之路各異,但轉型后的它們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復合式經營。
新裝后的大學路曉風書屋,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坐下來看書。新店還豐富了經營類別,文創產品貨架和銷售飲品的吧臺,成了標配。位于悅享中心的曉風書屋,則呈現出一種更加“顛覆”的經營模式,坐落于市中心商圈的區位特點,讓這家店更趨向于打造成復合式文化空間,集圖書與文創產品銷售、咖啡休閑于一體,甚至引入連鎖網吧。“所謂出版,核心是內容,紙張只是其中一種載體,所以將來的書店業或許會以復合型書店為主。”近期剛在鼓浪嶼開業的蟲洞書店總經理蘇曉東說,蟲洞同樣有望成為一個內容出品、文創衍生、人文現場的綜合平臺。
民營實體書店復合式經營思路的背后,除了基本的盈利訴求,和廈門這座城市的文藝氣質也密不可分。盡管民營實體書店在廈門幾經起落,但廈門人對閱讀的鐘愛一直都沒改變——統計顯示,廈門的人均購書量多年來穩居全國第二,高于北上廣,僅次于深圳。對很多廈門人來說,書店遠不只是一個買書的場所,而是構成一種人文化生活方式的重要載體。正是這種城市文化生活中的主流需求,為民營書店的復合式經營轉型提供了市場基礎。
【數字】
7.2億元
2014年廈門圖書銷售額為6.2億元,2015年增加到7.2億元。這意味著廈門人全年多買了300多萬冊書,幾乎是每人增加一本。
305家
全市實體書店的數量,2014年是265家,2015年則是305家,增加了40家。
【鏈接】
本報長期關注 助力書店發展
本報《文化周刊》獨家推出廈門書店“手繪地圖”
2011年,風靡廈門的光合作用書房突然關門,本報第一時間進行報道,揭開民營實體書店遭遇的困境。此后,本報長期關注民營實體書店在廈的生存狀態,先后刊發了我市迎來首家24小時書店、民營書店重回中心商圈等報道,引發社會強烈反響。去年初,本報率先公布我市對民營實體書店“真金白銀”的扶持政策。
今年5月8日,本報《文化周刊》特別制作獨家“手繪地圖”,不僅標注廈門各家書店的地理坐標,還挖掘了每家書店的特色,成為讀者在廈訪好店、尋好書的“獨門秘籍”。
【記者手記】
時代浪潮里的書店
記者郭睿
伴隨民營實體書店回歸之路的還有一種聲音——書店已不再是書店。披著情懷外衣的人們“哭喊”著——書店不能和商業有牽連。可是,就像我們越來越依賴微信,越來越習慣手機支付,我們阻擋不了世界的改變,書店也要跟隨世界變化調整自己的腳步。它也是時代浪潮里的你我他。
今天我們談論網絡電商對實體書店的沖擊,但隨著科技發展,明天不知又會有什么新發明挑戰書店的命運。谷歌就在今年發布了融入VR技術的新型電子書,它帶來的不是文字,而是身臨書境的幻象,是另一種更為新鮮的閱讀體驗。數字時代的浪潮總會一波一波前來,書店業未來還可能一次次面臨挑戰。我們可以堅持對傳統書店的熱愛,但我們沒必要拒絕書店的順勢成長。一如我們都經歷過的某些瞬間:在一片黑暗中開燈,眼前亮了。我們為光的出現心生雀躍。至于燈泡、燈絲什么樣,就沒那么重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