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7月25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林少蓉 李方芳)或許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是在中國,幾億人心目中卻只有一個美猴王——那就是六小齡童所扮演的孫悟空形象。
7月24日,廈門高溫不退,但依舊有上千位粉絲聚在外圖,等候著名表演藝術家六小齡童為其首部自傳《行者》簽售。不負眾望,六小齡童一句“俺老孫來也”,臺下掌聲、歡呼聲雷動,舉手投足間,多年前那個迷倒大江南北的美猴王又回來了!
昨天下午,六小齡童在接受專訪時,暢談30年間身份的變遷,以及歲月給他的“七十二變”和“八十一難”。
重游植物園 找不到當年爬的那棵樹
“廈門今天天兒真熱!但是我看到有些讀者早上9點多就來等著了,真的特別感動。”坐在導報記者面前的六小齡童面容清癯、白皙,雖然已過知命之年,但只要看著他那靈動的眼睛,你就會覺得那個桀驁不羈的大圣依舊沒變。
“我和福建有緣分,當年拍《西游記》的時候很多鏡頭都是在福建拍攝的。”六小齡童扳著手指如數家珍,《石猴初問世》中孫悟空劃著竹筏漂洋過海其實取景是在東山島,第一集里穿著人的衣服在小飯館吃面條是在泉州的一條老街拍的。“我對廈門有著特別深、特別美好的印象,當年的《西游記》第23集就是在廈門植物園拍的,我還躥到一棵樹上耍棍子呢!我還到了植物園故地重游了,感慨得很,但是沒找到當年自己上的那棵樹了。”六小齡童笑著說。
用10年時間 想讓猴王精神走向世界
很多人好奇,當年陪伴過他們的大圣最近在忙些什么?“今年年初,網絡上許多‘大圣歸來’的呼聲,讓我有了一種英雄歸來的滋味。其實我從來沒有離開過。如果說我年輕時苦練猴戲,用17年時間拍攝電視劇《西游記》,是在傳承中國猴戲藝術。那么在《西游記》之后,我又用了10余年時間,從幼兒園到小學、中學,從北大、清華等國內院校,到哈佛、牛津等海內外近千所學校,和學生們交流思考,則是因為我的另一個理想:希望通過自己點點滴滴的努力,讓堅韌不拔的玄奘西行精神,讓永不言敗、不屈不撓、樂觀向上的猴王精神走向世界。”六小齡童帶著一身的正能量和人生道理,期待將這種精神播撒在世界的各個角落、希望每個人都能從中得到收獲。
他說,《行者》這本書是他親自執筆的首部傳記,獨家披露以前從未講述的內容,呈現了一部完整的個人和家族傳奇——生命低谷時的心路歷程、家族中平凡而偉大的女性、兄弟間的感人情誼、學藝歷程、文化傳承的思考。
對話“大圣”
想全球海選合適的“接班人”
沒有辦法靠血緣來傳承了
記者:這次您的自傳叫做《行者》,為什么要起這個名字?
六小齡童:我自己原來是想叫做“大圣歸‘萊’”,因為我的本名叫章金萊,但是面向全球征求讀者意見后,收到幾萬名讀者的提議,最后我還是選擇最多人認同的“行者”這個名字。讀者的意見對我來說很重要。
記者:您出身猴戲世家,又有機緣將猴戲演到了一個極致,接下來您是否考慮到傳承的問題?
六小齡童:我只有一個女兒,所以沒有辦法靠血緣來傳承了。我希望能在海內外篩選一個合適的苗子,傳承猴戲經典的旗幟。但是最重要的是個人條件要合適,打個比方,就算我再想演二師兄豬八戒,那也怎么都演不好,所以還是要先天各種條件都適合才行。
《敢問路在何方》想到廈門取景
記者:您提到將有一部大制作的電影《敢問路在何方》的拍攝計劃,能為我們介紹一下目前電影的情況嗎?
六小齡童:這次我和美國電影公司合作的3D電影,也是傳播西游文化的再一次發力。因為想把它琢磨成一個經典,所以不急著趕出來。到時候我希望再到廈門取景,能在這部電影當中真正把我們中國的壯麗河山美景展示給全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