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武路從大學路往南普陀方向車輛少,交通順暢
【整改前】
平均車速3公里/小時
路程用時10至15分甚至半小時
【整改后】
平均車速10公里/小時
路程用時5至8分鐘
廈門日報訊 (記者 徐景明)7月27日,正值廈門暑期旅游高峰。演武大橋觀景平臺、世茂Emall成為市民游客的新晉熱寵,但他們也難免對周邊擁堵的交通狀況“吐槽”,這里也成為市大交通辦目前著重攻堅改善的區域之一。
值得關注的是,廈門在治堵方面已有成功案例,比如游客同樣高度聚集的廈門大學和南普陀寺。節假日的廈大-南普陀路段,全長不到300米,客流、車流如織,已是多年的常態。但3個月前的一項措施實施后,這個路段,已不再是市民、游客熱議的“堵點話題”。
市大交通辦認為,“挖掘道路潛力、調控交通需求、規范交通秩序”,將成為緩解廈門道路交通堵點的可行思路,同時,也有益于引發社會交通參與者的共同思考、培養良好的出行習慣。
核心:緊扣“機動車限制”
回顧4月27日實施的廈大-南普陀路段交通限制措施,核心舉措在于“限制”——“旅游客車和出租車每趟次駛入分別限時15分鐘和8分鐘通行”、“機動車每日9:00至17:00禁止駛入廈大南普陀路段”(除公交車、旅游車、出租車以及廈門大學內部車輛外)、“監控加密處罰更嚴”,這些措施的落腳點,都對機動車的通行形成限制。
“這種限制是基于道路客觀條件和調控需求而制定的,”市大交通辦相關負責人介紹,“受地理條件、用地功能布局、路網結構、道路斷面形式及道路通行條件等因素制約,廈大-南普陀路段周邊道路資源有限且通行能力較低,公交車、旅游車、出租車、私家車等各種交通流線沖突頻繁,導致改善前路段比較擁堵。”
除了限制,也有改善。比如,措施中“更改配套措施功能、改善行人通行條件”,緊扣了交通需求。由于這段路并不長,交通參與者多是游客,因此,措施貫徹“以人為本”,將人行橫道拓寬至7米,增加了行人駐足空間。
效果:路段服務水平顯著提升
報告指出,措施實施3個月以來,該路段服務水平得到顯著提升,道路資源得到有效利用。
一組數據對比顯示,在措施實施前,廈大-南普陀路段早平峰雙向流量平均為896輛/小時,晚平峰為838輛/小時,實施后,早、晚平峰雙向流量均下降15%以上,調頭區沖突瓶頸得到解決,通行效率的提高、駛入車輛減少,使路段擁堵情況大為好轉,原本車輛通過基本需要10至15分鐘的擁堵緩行,目前可控制在5至8分鐘。
取消原有9個旅游大巴停車位,改為旅游客車專用停靠通道,且高峰期間旅游大巴車限時15分鐘內通過,也有效解決了大巴車“列車化”現象。
相關業內人士分析,在道路承載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對部分車輛限行、滿足核心需求(既滿足客流占比最大的游客需求,也不影響廈大師生的進出),這樣的“棄車保帥”值得肯定。
目的:培養出行習慣規范交通秩序
讓違章者付出成本,讓規則得以有序實施、提高交通參與者的守法意識,也是此次措施的目的之一。
比如,此次共新增2個槍式抓拍攝像機和6個球式監控機,實現全路段的監控抓拍。對于社會車輛闖禁行區的,依據特區法規處200元罰款,記3分;對于旅游客車及出租車超時通行,依據特區法規處200元罰款,不記分;對于車輛違法停靠的依據特區法規進行處罰,在路段違法停車的處200元罰款,在廈大南校門口、廈大公交站以及演武西路思明南路口違法停車的處400元罰款。
記者了解到,根據廈大-南普陀路段交通限制措施的實施情況,市大交通辦已經總結相關經驗,將類似的措施編入尚未實施中的《沙坡尾片區(演武大橋觀景平臺周邊片區)單向交通組織方案》(詳見本報7月19日相關報道),待蜂巢山路工程完工后推進實施。
目前,該路段平均車速提升至10公里/小時,較之前的3公里/小時有所提升,原本需要10分鐘至15分鐘甚至有時高達半小時以上的擁堵緩行,目前可控制在5分鐘至8分鐘。路段服務水平由原來的D級提升為B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