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廈門魚肝油廠廠房經改造修繕后,具有一種獨特的韻味。
廈門日報訊(文/記者 陳冬)新近出版的《鷺銘》,是一本關于沙坡尾老廠房的保護修繕紀實。翻開書,細細品讀,您會發現,這本書記錄了對廈門歷史風貌建筑的保護,留存了老廈門的城市記憶。
書中的“主角”,位于沙坡尾58號,是原廈門魚肝油廠(現為國藥控股星鯊制藥(廈門)有限公司)僅存的煉油車間,始建于1956年,到今年,正好是一甲子。
這座老廠房,在六十大壽時迎來了“新生”,展露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自信表情。賦予其“生命”的,是一群熱愛廈門的普通市民,也是《鷺銘》的編委會成員。他們與老廠房初見于2014年,試圖通過自己的微薄力量,努力守住廈門城市發展的文化基因。
【珍貴】
走過六十載風雨
老廠房成城市記憶
很多“新廈門人”或許不知道,在沙坡尾,曾經有一座國內外聞名的廈門魚肝油廠。這是新中國成立后的廈門首家國營工廠,是當時廈門經濟發展的標桿,最鼎盛時期被外界稱為“小鞍鋼”。
2004年,因發展需要,原廈門魚肝油廠合并重組,整體搬遷至海滄區,舊址上的老廠房卻已衰敗,甚至被夷為平地,被人們遺忘,只剩下一棟煉油車間孤獨矗立。這是魚肝油廠的核心部分,曾在炮火連天的環境里,生產出可趕上英國著名品牌“司各脫”的“星鯊牌”乳白魚肝油,此后,更是見證了廈門工業發展史上的諸多輝煌。這棟樓,也是廈門所剩無幾的20世紀50年代廠房之一。
然而,長年的擱置,加上其間幾經商家進駐、客棧及酒吧改造等無序開發,煉油車間里是千瘡百孔,幾近危房。只有那斑駁的磚墻,還些許保留著這個城市的歷史肌理,述說著廈門工業化歷史的驕傲,讓人回憶和緬懷舊日情懷。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保護好古建筑、保護好文物就是保存歷史,保存城市的文脈,保存歷史文化名城無形的優良傳統。的確,人跟老建筑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導致了情感的產生,是老一代珍貴記憶的載體,也是新一代體驗過去的媒介,一旦拆掉,這種情感因素就沒了。
?
翻修后的老廠房煥然一新。
【堅守】
民間各界人士
自發保護老廠房
本土著名文史專家洪卜仁老先生,是《鷺銘》的顧問。耄耋之年仍答應編委會的邀請,從事這項保護工作,洪老的初衷是:“早幾年,我在政協就呼吁一件事——廈門的老廠房應予以保護,把老廠房不同時期的圖文資料保存下來,與建筑保護相結合,與現代生活有機融合,留住廈門的歷史文脈。這些老廠房,是解放前后廈門城市轉型的標志,可惜,罐頭廠、通用機器廠等有著本土文化特色的老廠房都沒能保留下來。還有一個原因,是這群年輕人對廈門本土文化的熱愛與堅守,也打動了我。”
對煉油車間來說,2014年10月25日,是個重要日子。這一天,本土一家普通的民營企業走進這里,開始進行修繕提升。《鷺銘》總策劃林為棟說,參與此事的初心很單純,就是想保留這棟僅存卻極具歷史價值的老廠房,但畢竟是民間力量,也是第一次嘗試,所以在保護修繕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困難。
經過一年多的修繕,老廠房披上了橙紅色的“外衣”,木質“人”字屋架結構的天然質感和詩意般的親和力,在整個改造中得以珍惜和積極利用,再搭配融入創意的閩南傳統木工手藝,構建出溫馨的氣息。陽光透過翻窗射向15米以下的地面,別有一番感覺。現在,廠房一樓的一部分作為原魚肝油廠的歷史展廳,部分區域則作為辦公場所。
【協力】
共同締造模式
助力老建筑“新生”
一座城市,不僅需要發達的經濟、美麗的城市建設、時尚的城市文化,更需要是體現城市每一步發展進程的城市歷史。老舊工業廠房是工業發展軌跡的展現者,是城市歷史發展遺留的最直觀產物。也就是說,一座城市需要它的歷史文化底蘊,需要現代化建筑與歷史遺跡相結合營造出來的新舊對比的城市風貌。
在《鷺銘》首發座談會上,老廈門人、省作協副主席、市文聯原副主席陳元麟深有感觸,他說,廈門有許多有文化價值的遺產已經或正在消失,如果后人想看到廈門的歷史,只能在書本上看到或在老人的回憶中聽到了。因此,將煉油車間保留下來非常重要,況且廈門魚肝油在本地人心中有著濃厚的情結。“如果這棟結構保存完整的樓被拆掉,十分可惜,再重建成原來的結構更是不可能。”
這兩年,我市出臺了多項關于歷史文化保護的法規,如《廈門市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辦法》、《廈門經濟特區歷史風貌建筑保護條例》等,讓老廠房的保護實現了“有法可依”。遺憾的是,歷史風貌建筑保護條例的實施細則尚未出臺,使法規缺乏可操作性。
林為棟說,保護歷史建筑,資金問題是個難題。倘若單靠政府撥款,政府財政則不堪重負。而完全交予市場運作也是不可行的。此外,單純依靠民間參與修繕,會面臨產權不夠清晰、合法權益不受保護等問題。如果用“美麗廈門共同締造”的思路來推動,或許這樣的模式有助于老建筑的“新生”。
【記者手記】
賦予老建筑新生
記者陳冬
城市從歷史中走來。老建筑濃縮了一座城市的歷史,徹底拆舊建新,并不是城市發展的最佳路徑。賦予老建筑新的生命,是一條可行路徑。
對老廠房進行改造,在廈門已非新鮮事。不過,原廈門魚肝油廠煉油車間的重生有些特殊。它由一支民間力量自行發起,既保護了老廠房,留住了廈門歷史的記憶,又節約了政府資金投入。
這些老廠房的改造,經歷了時間的檢驗,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園區的優劣往往是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博弈的結果。沒有寬闊視野和長遠追求、只注重眼前的物質回報,往往會走偏。
好東西是“養”出來的。把老廠房的故事發揮到極致,再把舒適度做到最好,做出特色、做出差異,才是一流的改造。他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許多的事要做得更好。
【鏈接】
部分老廠房改造案例
廈門文化藝術中心
廈門文化藝術中心:位于仙岳路,由兩棟廢棄的舊廠房改造而成,包括了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科技館五個文化場館,是目前廈門最大的公共文化設施。
藝術西區
藝術西區:位于沙坡尾,原址為廈門水產品加工廠,利用冷凍廠、設備房、貝類凈化中心、工廠倉庫等舊廠房改造而成,是廈門首個年輕文化藝術區。
湖里聯發華美空間文創園
湖里聯發華美空間文創園:位于湖里老工業區,項目前身為華美卷煙廠,2008年卷煙廠搬遷至海滄。2013年,廠區原址被改造成文化創意產業園。
海峽兩岸龍山文化創意產業園:位于廈門島內龍山片區,由多處老舊廠房改造而成,是福建省最大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園區將打造特色創意中心、對臺文創交流中心。(圖/除原魚肝油廠改造圖由美城廈門提供外,其余來自資料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