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緣灣濕地公園的景觀補水用的是再生水。
污水再生處理站不會破壞公園景觀。
污水經過處理后變成清水。
廈門晚報訊(文/記者 謝雨真 通訊員 黃凱帝圖/黃凱帝)如果告訴您,五緣灣濕地公園用的景觀補水,其實是處理過的污水,您會不會很驚訝?昨天,記者從市環保局了解到,五緣灣濕地公園水環境治理工程項目已完工,片區內的污水可統一收集到泵站,經過處理后,劣五類水質可變為沖廁、綠化用的再生水。據悉,這樣的污水就地處理模式將在全市推廣。
【以前】
按規劃,每天要從湖邊水庫補充原水4000立方米
五緣灣濕地公園占地85公頃,是全市最大的濕地生態園區,被稱為“城市綠肺”。但五緣灣片區內的西潘、洪水頭、田里、前頭等村莊地勢較低,雨水、污水無法直接排入環五緣灣道路中的管道中,只能就近排入周邊的露天排洪溝。這樣一來,排洪溝沿途的河、湖、海等都有可能被污染,造成水質嚴重惡化,散發臭味。
五緣灣濕地公園的水體也受此影響。據市環保局介紹,按規劃,每天要從湖邊水庫補充原水4000立方米,才能使公園的水體“活起來”,但成本較高,環保效益低。
【現在】
污水處理成再生水,污泥還可制作環保磚
五緣灣濕地公園水環境治理工程項目用另一種方式改變了整個園區的水環境。
公園內長達1.3公里的露天排洪溝鋪上了水泥板,盡頭增設了節制閘門,兩側護坡上種植了各式植物。負責項目的中聯環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劉培勇說,鋪設水泥板讓“污水不見天”,避免散發味道,護坡的植物能凈化環境,同時避免護坡的泥土流到排洪溝,引起阻塞。節制閘門能擋住污水,不能隨意排放。
截流污水只是第一步,污水隨后通過泵站,轉移至日處理規模達7000立方米的污水再生處理站,經過預處理系統、生化處理系統、膜系統等步驟后,進入再生水儲水池。再生水可用于綠化或沖廁所。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污泥還可用作綠化堆肥或制作環保磚。
沒有利用完的再生水還會經過五緣灣木棧道迷宮。這里有水生植物和魚類,相當于給再生水多了一道生物深度處理步驟,進一步降低水中的氮、磷等元素。最后,再生水匯入濕地公園的水體循環系統(日處理規模10000立方米),也可直接排入海中或作為景觀補水。
【未來】
分散式污水處理模式將在全市更多地方應用
在五緣灣濕地公園里,處理污水的區域內種著各種植物,設備都安裝在建筑內,或是埋在地下。劉培勇說,水環境治理工程完工后,公園的景觀沒有被破壞。
項目不僅和周圍環境相協調,更重要的是實現了污水的就地處理。以前,污水需要遠距離輸送到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要鋪設很長的管道,現在的情況大不同了。市環保局湖里分局副局長江梅珍說,分散式污水處理模式非常適合廈門這樣的缺水城市,污水就地處理可循環利用水資源,具有良好的環境效益,而且還降低了成本。未來,分散式污水處理模式將在全市更多地方推廣、應用。
【相關新聞】
廈門已有多處地方 實現污水就地處理
廈門晚報訊(記者謝雨真)據了解,廈門已有多個地方采用分散式污水處理模式。
廈大有一座再生水處理站,位于王清明游泳館西側的綠化帶內,主要負責廈大西半校區的生活污水。西半校區一天產生3000噸生活污水,經過再生處理后,約有2400噸可再利用,一半以上用來沖洗公廁等,剩余作為景觀補水、綠化用水,芙蓉湖、文慶湖用的就是再生水。
以前,集美新城核心區沒有建設完整的雨污管網體系,周邊居民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杏林灣,造成灣區水體的嚴重污染。建設污水再生處理工程后,截流了周邊居民區、企業、市政建設等排出的污水,每天可處理8000噸。污水處理后,顏色如清水一樣,水質滿足雜用水水質標準及國家一級A排放標準,用于周邊區域的綠化、澆灑道路、沖廁、景觀補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