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厝跨線橋
位于嘉禾路與湖濱北路、呂嶺路交叉路口,是廈門市島內交通樞紐中心。2008年建成通車后,對提高該交叉路口的車輛通行效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根據廈門市軌道交通1號線的規劃設計,該橋與呂厝站、蓮呂盾構區間相沖突,2014年7月12日全橋上部結構鋼箱梁被分割成53節段后,運輸至存梁場地進行專業保養。橋梁下部結構結合呂厝站主體車站建設進度原位還建后,于2016年5月上旬開始上部橋梁結構的建設,運回鋼箱梁分節段架設、焊接拼接還建。 2016年7月31日,基本完成還建工程。
呂厝跨線橋拆除之前原貌
?
把拆下的天橋重新拼裝回去,在國內都極少見
約8000平方米的存梁場整齊地擺放著53節段鋼箱梁結構
第一片鋼箱梁開始吊裝
廈門網-廈門晚報訊(記者 張詩)時隔32個月,呂厝跨線橋回家了!
昨天凌晨,位于嘉禾路與湖濱北路、呂嶺路交叉路口的呂厝跨線橋完成原位還建工程,恢復通車。據悉,這是廈門地鐵施工還建的一座跨線橋,其中重復利用上部鋼箱梁結構的情況在國內很少見。對于業內來說,鋼箱梁的拆除、存梁、保養、舊鋼箱梁重復利用和還建架設工程技術難度高、施工難度大;而對于普通市民來說,好奇的是如此龐大的跨線橋,怎么能像搭積木一樣,把“部件”拆下來保存好,再“拼裝”回去?今天,我們一起來聽聽施工方“解密”呂厝跨線橋從拆除到還建的這段經歷吧。
拆除耗時近7個月
280米的鋼箱梁拆成53節段,最大的節段重100噸
呂厝跨線橋被拆除的上部鋼箱梁總長度280米,經過研究,施工方將其分成53節段,每節段長18米至19.8米,寬4至6米、高1.92米,其中最大的節段重量約達100噸。
“考慮到嘉禾路、湖濱北路、呂嶺路均為市區主干道,車流量大,上部鋼箱梁結構的拆除還需配合進行交通導改,這是拆除節段最困難的。”軌道交通1號線一期土建施工呂厝站項目負責人告訴記者,施工方特地邀請了專家,研究、制定出鋼箱梁的拆除方案。
面對如此大的工程量,施工方開啟了“白加黑”模式,白天工人們使用等離子切割機進行切割,再使用一臺400噸的履帶吊車將鋼箱梁節段從橋上吊下來;夜間11時至第二天6時,由運載平板長達20米的大貨車運送到存梁場地。
這部分工程,就耗費了近7個月。橋上部分拆除后,剩下的8個橋墩和兩個橋臺,使用破碎錘快速拆解了。整個拆除工程從2013年12月開始,到2014年8月結束,前后一共費時9個月左右。
保養歷時近兩年
8000平方米場地硬化改造,防腐防潮定期巡視保養
想象一下,要存放一座跨線橋的主體結構,這得多大一塊場地?需要什么樣的保護措施?
據了解,53節段鋼箱梁結構存放在育秀東路一塊約8000平方米的場地里。不過,要想讓鋼箱梁在兩年以后再次被使用,可不是簡單的隨意堆放。施工方為鋼箱梁進行了全方位的保養,其中最關鍵的就是防腐防潮。
在開始拆除工程前,施工單位對存梁場地進行了硬化處理,重新鋪設一層混凝土,并重新改造排水設施,增設了三條排水溝。在鋼箱梁運送入場后,工人們把每個節段裸露在空氣的部分都涂上防銹漆,兩頭開口處焊上鋼板,封得嚴嚴實實,讓內部結構接觸不到空氣和水分。
在鋼箱梁存放近兩年的時間里,工人們每周定期巡視,察看防腐涂層是否脫落。同時,還要留意是否因重量導致地基沉降而發生結構變形。若發生局部變形,要測量并做好記錄,以便還建時進行局部調整。
還建歷時18個月
專家用3個月制定方案,工人現場花5天組裝履帶吊車
呂厝跨線橋的還建,主要分為橋下結構的重新建設和橋上鋼箱梁結構的拼接。
其實,從跨線橋全部拆除后,還建工作也馬不停蹄地啟動了。經過嚴密測量,避開1號線呂厝站和盾構區間的位置后,重新確定了新橋墩和橋臺的位置,橋下結構建設開始施工,歷時約一年半,于2016年5月上旬完工。
接下來,就是還建工程中最復雜、最嚴峻的環節——將拆下來的53節段鋼箱梁按原樣拼接回去。負責人告訴記者,當時考慮的最大難點是,最重的鋼箱梁近100噸,需要選擇更大噸位的履帶吊車才能吊得動。然而,此時呂厝站主體結構施工已接近完工,若貿然在地面進行作業,擔心會影響地下的結構。
為此,施工方與專家花了近3個月時間,考慮每一個施工步驟,在圖紙上反復調試、比對,看53個節段施工時不同類型的履帶吊車、所處不同距離的效果。經過十幾次修改,最終敲定方案:選用一臺650噸重的履帶吊車,吊車離橋的最遠距離為20米。
方案確定了,但操作這個“大家伙”可不是一件輕松的事。光是它的部件,就足足用卡車拉了十幾車。工作人員花了5天時間,終于把這臺“大黃蜂”在現場組裝完成。為了減輕履帶對道路造成的損害,工人們在履帶兩側各增加了一塊長20米、厚20厘米的光滑鋼板,增加履帶與地面接觸的面積。
鋼箱梁結構還建的最后一個步驟是拼接節段。施工時,先用吊車大致擺放好位置,工人們進行精確的測量定位,再用金屬焊絲作為“膠水”進行拼接固定。最后,工人還要“探傷”,即使用超聲波設備檢查焊接縫隙,如質量不合格,就拆除重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