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晨報訊(記者 陳璐)博餅是廈門人中秋不可或缺的活動,關(guān)于博餅的起源,各家說法不一。跟著我們一起看看,地方史專家龔潔怎么說。 龔潔。 博餅是閩南特有的中秋民俗。身為廈門人,您或許熟知博餅規(guī)則,卻不一定知道它的來歷。有人會說,“博餅有什么來歷?不就是鄭成功發(fā)明的么?”然而,廈門博物館原館長、地方史專家龔潔先生,在中秋來臨之際做客晨報,告訴大家,博餅存在的時間可能比你所知道的還久遠。 隋唐時期就開始博狀元 狀元、對堂、三紅、四進、二舉、一秀,大家不難發(fā)現(xiàn),博餅獎項的設(shè)置,和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事實上,博餅文化與科舉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博餅的“鼻祖”,可以追溯到隋唐時期。龔潔先生說,根據(jù)史書記載,隋唐時期,中秋過后往往要舉行“秋闈”會考。于是,士子們發(fā)明了一種游戲,預(yù)卜考試能否奪得狀元。游戲的“主角”是一塊大餅,餅上寫著“元”字,代表狀元,幾個熟悉的舉人湊一桌,擲骰子奪餅。 這樣的玩法,被考中進士的士子們帶到了宮廷,成了上層人物娛樂的工具。相傳,“四紅”被確立為狀元,源于唐玄宗。一日,唐玄宗和妃子們一起玩骰子奪狀元餅,五個骰子都定下來了,其中有三個四,而最后一個骰子仍在旋轉(zhuǎn)。唐玄宗喊著:“四!”果然又是一個四,湊成了四個四;后來,四個四就被定為狀元的代表。全國各地的舉人到長安“吸納”了這種玩法,將它帶回自己的家鄉(xiāng),這個游戲就漸漸演變?yōu)榱餍杏诿耖g的游戲。 直到清朝,這種玩法在士子之間還很盛行。清康熙年間蔣毓英所編的《臺灣府志》卷六記載:“中秋是夜士子逆為燕飲賞月,制大餅一塊,中以紅朱涂一‘元’字,用骰子擲以奪之,有秋闈奪元之想。” |
相關(guān)閱讀:
- [ 09-03]今年中秋 千名潮汕游客云霄大博餅
- [ 08-28]2016廈門中秋博餅文化節(jié)日昨開幕 獎品豐富又實用
- [ 08-21]廈門中秋博餅旅游嘉年華9月啟動 六區(qū)有配套活動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