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晨報訊(記者 陳璐)博餅是廈門人中秋不可或缺的活動,關于博餅的起源,各家說法不一。跟著我們一起看看,地方史專家龔潔怎么說。
龔潔。
博餅是閩南特有的中秋民俗。身為廈門人,您或許熟知博餅規則,卻不一定知道它的來歷。有人會說,“博餅有什么來歷?不就是鄭成功發明的么?”然而,廈門博物館原館長、地方史專家龔潔先生,在中秋來臨之際做客晨報,告訴大家,博餅存在的時間可能比你所知道的還久遠。
隋唐時期就開始博狀元
狀元、對堂、三紅、四進、二舉、一秀,大家不難發現,博餅獎項的設置,和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事實上,博餅文化與科舉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博餅的“鼻祖”,可以追溯到隋唐時期。龔潔先生說,根據史書記載,隋唐時期,中秋過后往往要舉行“秋闈”會考。于是,士子們發明了一種游戲,預卜考試能否奪得狀元。游戲的“主角”是一塊大餅,餅上寫著“元”字,代表狀元,幾個熟悉的舉人湊一桌,擲骰子奪餅。
這樣的玩法,被考中進士的士子們帶到了宮廷,成了上層人物娛樂的工具。相傳,“四紅”被確立為狀元,源于唐玄宗。一日,唐玄宗和妃子們一起玩骰子奪狀元餅,五個骰子都定下來了,其中有三個四,而最后一個骰子仍在旋轉。唐玄宗喊著:“四!”果然又是一個四,湊成了四個四;后來,四個四就被定為狀元的代表。全國各地的舉人到長安“吸納”了這種玩法,將它帶回自己的家鄉,這個游戲就漸漸演變為流行于民間的游戲。
直到清朝,這種玩法在士子之間還很盛行。清康熙年間蔣毓英所編的《臺灣府志》卷六記載:“中秋是夜士子逆為燕飲賞月,制大餅一塊,中以紅朱涂一‘元’字,用骰子擲以奪之,有秋闈奪元之想。”
博餅脫胎于明代狀元籌
隨著時間的推移,博狀元的游戲也在慢慢演變。
康熙和乾隆時的博餅規則為:誰擲出四紅(骰子中有四粒都是紅色的四點),誰就算奪得狀元;一秀、二舉、三紅和狀元都可以拿獎品,也就是說,這時候,獎品就不僅僅是狀元專屬了。這個規則,跟我們今天的博餅規則基本一樣了。
有人說,我們今天的博餅是鄭成功部下發明的,但是,龔潔先生查閱與鄭成功歷史、活動相關的史志,讀遍了鄭成功家族的八部手抄家譜,并沒有找到其發明博餅的直接證據。
“博餅應是脫胎于狀元籌,而非鄭成功發明?!饼彎嵪壬f,在明代中期就流行于民間的游戲狀元籌,與博餅規則相同,應是博餅的“前身”。
狀元籌,由63根籌子組成,質地有象牙、竹板、木簽等,共有192注,最大狀元32注,最小秀才1注。狀元籌的玩法由“場譜”規定。龔潔先生收藏著一塊象牙“場譜”,中為月兔搗藥圖,下方書刻規則:“狀元四紅合巧得,五子一色奪,全色全收。榜眼、探花分相不同馬軍得,會魁三紅得,進士四聚得,舉人二紅得,秀才一紅得”。
據了解,狀元籌在民間通常是做行酒令、賭博之用。成書于明代隆慶到萬歷年間的《金瓶梅》第二十一回《吳月娘掃雪烹茶應伯爵替花勾使》中,就有描寫玩狀元籌的片段,其中的描寫與“場譜”所述規則對應。
用狀元籌賭博如今在福建寧德等地仍然盛行。龔潔先生查閱資料發現,廈門地區在民國初期也曾有過禁用狀元籌賭博的報道,其中提到“在中秋及春節前后,有攤販挑著擔子,帶著狀元籌擺攤供人賭博”。
【研究發現】
同安“對堂”規則源自狀元籌場譜
“狀元插金花”大還是“六紅”大?在研究中,龔潔發現,不同地區狀元籌的玩法略微不同,這可從“場譜”中看出端倪。
在廈門的同安區,“對堂”對應的點數不只是“一、二、三、四、五、六”;三個五三個六、三個一三個二,也被看作“對堂”,這又是怎么回事呢?其實,這跟狀元籌“場譜”中的“榜眼、探花分相不同馬軍得”對應的。“分相”指六骰中各三顆的點數相同,“不同”指的是六骰為順子,“馬軍”則是六骰恰為四、五、六三對。因此,同安地區里獨有的“對堂”,實則源于“分相”。
【延伸閱讀】
珍貴象牙狀元籌 鼓浪嶼尚存一套
龔潔先生告訴記者,他認識的一位印尼華僑就有象牙質地的狀元籌。早年,這位印尼華僑家中中秋博餅,都以這套狀元籌代替會餅,全局結束后再根據所得籌換取月餅。 20世紀50年代,三套狀元籌中的一套被賣,一套掉進了水井里,留下這最后一套,現藏于鼓浪嶼一家銀行保險柜中。
這63支狀元籌,有兩支以骨牌代替,其余保存完好?!盃钤保峡獭盃钤募t合巧得,五子一色奪,五紅奪三及第,六子全收。三十二注”。
【眾說紛紜】
鄭成功部下巧設中秋會餅
記者發現,博餅的由來,廈門市政府官網的說法是:三百多年前,鄭成功以廈門為根據地,驅逐荷夷收復臺灣。鄭成功的士兵來自福建、廣東,中秋節前后,士兵們思念親人。鄭成功的部將洪旭為寬慰士兵思親之念,便與兵部衙堂的屬員籌謀,巧設“中秋會餅”,讓士兵們賞月玩餅、品茗談天。
而百度、搜狗等也顯示是鄭成功命部下發起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