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先生的班級群里,只剩下拼單鏈接和廣告。
群里沒有人交流,只剩下表情刷屏。
在班級群里約人玩,卻無人回應。
廈門晚報訊(記者 匡惟 江雨豐 見習記者?葉芷蔚 楊莉莉 陳萬泉)近日,陳先生翻看了高中同學群,發(fā)現(xiàn)最后一條信息是在今年7月份發(fā)的,還是一條招聘兼職的信息。如今,普通人的微信通訊錄中少不了各種不同類型的群聊。但日子長了,原本聊得火熱的群聊,突然之間就沉寂下來了,甚至解散。有網(wǎng)友感慨:“有些關系,就是距離產(chǎn)生美。有些圈子,只能陪你走一段。”記者調(diào)查采訪發(fā)現(xiàn),不少讀者都有類似的經(jīng)歷。
【問卷分析】
感興趣才會發(fā)言
人不熟悉就緘口
記者以匿名調(diào)查的方式,發(fā)放282份調(diào)查問卷,包含各個年齡層。
在受訪的282人中,57.5%以上的人表示自己的通訊錄里有5個至20個微信群,20.2%的受訪者說自己有超過20個微信群。
在所擁有的群聊類型中,家庭群、工作群、朋友群和同學群是所占比例最高的,其中以朋友群、家庭群活躍度最高的。67.4%的受訪者表示,在群聊中發(fā)現(xiàn)自己感興趣的話題時他們才會發(fā)言,大多數(shù)時間都是沉默的。“我只在朋友群中說話,其他一律緘口。”一名受訪者在調(diào)查問卷中寫道。
有200人表示,不愛在人數(shù)過多的群聊中發(fā)言,因為群里有太多不熟悉的人。159人表示,當群聊變成了微商宣傳群、招聘群后,便不愛在群中發(fā)言了。有118人認為,當自己發(fā)了一條消息,沒人回應后,就會逐漸失去發(fā)送消息的想法。
曲終人散型
選出辯論賽代表后
群里再沒人說話了
小均(化名)今年22歲,是一名大四學生。她已經(jīng)不記得自己加過多少個微信群了,也有很多群或是陷入沉寂,或是已經(jīng)銷聲匿跡,比較活躍的只有大學班級群、閨蜜群和家庭群。
她說,今年3月,學校要選拔代表參加英語辯論賽,她和其他候選者進了一個微信群,包括老師,群里有10多人。比賽前的一個多月,它成了小均重點關注的群聊。“當時群里很熱鬧,老師會發(fā)一些辯題,大家就會開始討論,有時候還一起吐槽辯題的難度。”小均說,隨著成員之間的熟悉度越來越高,群聊也變得越來越活躍,每天除了分享辯題外,大家還會聊一聊明星八卦、周邊美食等,話題類型很廣泛。
一個多月后,到了確定決賽名單的日子。最終,只有兩人入選,小均是其中之一。名單公布后,未入選的候選者紛紛在群里發(fā)送加油、祝福等,讓小均心里暖暖的。但之后,這個群一夜之間陷入沉寂,即使小均在決賽中獲了獎,群里也沒有人再發(fā)言。擔心自己說錯話惹人反感,小均也沒有再發(fā)言。“大家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沉默,連老師也如此。”她猜測,其他同學可能覺得沒有說話的必要了。
觀點
再多的群、再多的人,絕大多數(shù)只是泛泛之交,只能算是認識而已。這些所謂“認識的人”,可能一年也不會說上一句話。這些人就是在特定的場合,因為共同的回憶或目的才會有話聊。 ——小均
逐漸變味型
本該聯(lián)絡同窗感情
如今卻被廣告淹沒
說起群聊,大學畢業(yè)兩年多的陳先生深感不耐煩。
陳先生說,無論是高中同學建立的QQ群,還是大學同學建立的班級微信群,都在畢業(yè)之后沉寂下去,即使重新活躍,也并非在聯(lián)絡感情,而是打廣告。
他說,大學班級群初建時,同學們常常會一起聊天,但畢業(yè)之后,群里面說話的人逐漸變少。如今,群里的內(nèi)容幾乎以團購拼單的鏈接為主,即便如此,前后兩條消息的發(fā)送時間可能間隔近一個月。一開始,群里有80多人,現(xiàn)在剩下61人。他雖然沒有退群,但也不會發(fā)消息。他與相熟的一些同學又建了新的群聊,幾個好友會在小群中聊天。
“群里90%的消息都是招工信息或推銷商品的,讓人很反感。我已經(jīng)刪了七八個這樣的群聊了。”陳先生說,總有些人把班級群當作商用宣傳平臺,著實讓人難以接受,而且只要有人帶頭,其他人就會緊接著發(fā)送類似信息,讓其他成員很反感,之后說話的人逐漸減少,最終群聊就被廣告“淹沒”。“因為都是認識的人,也不好意思抵制,只好以屏蔽的方式,對群聊‘冷處理’了。”陳先生說。
觀點
從事本專業(yè)工作的大學同學還是比較多的,遇見困難互相求助,或平時交流心得,都是有必要的,微信群可以作為很好的載體,但事實是,群聊變味了。 ——陳先生
熱情消退型
曾經(jīng)每天信息上千條
如今只剩問候和紅包
陳女士,今年49歲。說起玩微信,她也算是同齡人中的“老手”了。2011年微信剛推出不久,她就開始使用,現(xiàn)在保存的活躍微信群有十幾個,沒有動靜的微信群已經(jīng)數(shù)不清了。陳女士的微信群種類多,有同學群、家人群、業(yè)主群、遛狗群、跳舞群等。
讓她印象深刻的微信群是初中同學群。今年三月份,幾個初中同學商議組了班級群。建群當天,只有七八個人,現(xiàn)在有50人。初中畢業(yè)至今30多年了,很多同學重新聯(lián)系上,都很興奮。“散個步回來,群里就有七八百條未讀消息。”陳女士說,建群之初,同學們都十分熱絡,群里的消息每天都有上千條。大家你一言我一語,一起回憶在學校發(fā)生的種種,還常有人發(fā)老照片,每張照片都能讓大家聊上許久。
陳女士說,有一次,一名同學在群里發(fā)了初中畢業(yè)照,大家都趕緊保存起來,并一個同學一個同學地辨認、討論起來。不過熱鬧也是一陣子,組群半年后,群里的消息漸漸少了,現(xiàn)在大家多半是逢年過節(jié)時相互問候一句,偶爾搶個紅包,已經(jīng)沒有了最初全天候不停歇式的熱情。
觀點
微信群有利有弊,好處是它能把許久沒有聯(lián)系的老同學、老朋友聯(lián)系在一起,缺點是分散了不少和身邊人相處的時間。但大家畢竟都有工作和家庭,沒辦法天天盯著手機看,還是要回歸現(xiàn)實生活的。 ——陳女士
通知平臺型
有通知時才會活躍
找誰有事會私下聊
63歲的葉女士兩年前開始使用微信,先后加入了十多個微信群,包括家庭群、老同事群、同學群、跳舞群。葉女士說,許多活動,比如同學聚會、中秋節(jié)博餅等消息,都是通過群聊通知時間和地點,這也是群聊最活躍的時候。“臺風過后,社區(qū)下達了很多任務,也是通過群聊通知的。”而平時,群聊中聊天的人不多,她們更多是在群里分享美文、音樂和資訊等。她認為,微信只是一個溝通的工具,平日大家都有各自的生活,不可能一直在群里面熱絡地聊天。
58歲的孫女士只有4個微信群:同事群、跳舞群、朋友群、賣魚群。其中,賣魚群是最活躍的,老板把客戶都拉到群里,每天有什么魚就在群里告知大家,客戶想買魚可以直接在群里向老板定,并約好時間去拿。“每次老板說,有什么新鮮的魚貨時,大家就會在群里聊得很起勁。”相比之下,孫女士加入的跳舞群幾乎沒什么人聊天,只有在有事情通知時,群里的人才會聊上幾句。
觀點
有沒有人聊天我也沒有在意,群聊只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互相溝通的平臺,有事情可以更方便地通知到每個人。真的有什么事情,我們都會直接找那個人,不會在群里說。 ——孫女士
【專家分析】
沒有興趣無關利益
“死群”出現(xiàn)很正常
集美大學社會學副教授巨東紅說,微信已經(jīng)是生活中重要的通訊軟件,而微信群是出于自發(fā)性的一種“集合”,由個體組成一個群體。微信因為自身所具有的及時性和便捷性等優(yōu)勢,擁有了越來越多的用戶,大家日常交際也更愿意選擇微信。至于微信群,大家出于不同的目的建立一個群,加入微信群的原因各不相同,具有復雜性。通常,大家都傾向于注意和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信息,選擇最近有欲望關注的事情或者對自己有幫助的事情。
微信具有信息不對稱性、互動性等特點,不像日常通話直截了當。在群聊中,成員可以選擇對消息視而不見,也可以選擇不在群里發(fā)言,或者退出沒有必要留著的群,這樣必然導致有一些群變成“死群”,也就是活躍度低甚至活躍度為零的群。巨東紅說,在自己的生活中,也同樣有這樣的情況。在輔導學生們寫論文時,會建立一個微信群交流討論。但是當學生畢業(yè)之后,這個群慢慢變得悄無聲息了,這都是自然而然的現(xiàn)象。
【網(wǎng)友聲音】
@一個人就好了:高中同學突然建了個微信群,可大家都不說話只是發(fā)表情。以前真的以為畢業(yè)了也還是會有聯(lián)系,還是會覺得親切,還是會無話不談,后來發(fā)現(xiàn),離別后彼此都有新的圈子和社交,人和人之間真的就有了距離感。
@饅頭and布丁:偶爾冒一句話的大學同學QQ群突然說要聚會,于是開了微信群,但一天“瘋聊”之后,就悄無聲息了。參與聊天的都是當年的積極分子,不愛說話的依然潛水。歲月改變了我們很多,但是這點卻沒變。
@蕭、蕭蕭:其實這種變化很正常。很多時候不是感情變淡了,只是生活圈子沒交集了,能聊的自然也就少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