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滄試點建兩個沉井式地下停車庫(示意圖)
東南網10月31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余健平 吳曉平)停車難已成為全世界普遍關注的問題。昨日上午,由廈門市建設局指導、廈門市停車產業協會主辦的“中國·廈門2016年世界城市日――停車產業高峰論壇”上,來自國內的權威專家們現場交流智慧城市停車建設的經驗措施。
記者在論壇上獲悉,廈門市正全力推進城市停車場建設,發展智能立體停車先進理念和規劃設計方法,解決停車設施供給不足的問題。其中,以海滄為試點的兩個沉井式下沉地下停車庫,將成為廈門市首個開發利用公共地下空間建智能停車場的范例,預計明年春節前后可投入使用。
另外,相關部門透露,已在廈門島內金雞亭和軟件園二期附近選址,擬建一個占地10000平方米的停車公園展示平臺。
解決停車供需矛盾
今年將新增一大撥停車位
如今的有車一族,在出門前,心里擔憂的是目的地是否好停車,停車供需矛盾越發突出。對此,廈門市正全力推進城市停車場建設,發展智能立體停車先進理念和規劃設計方法,解決停車設施供給不足的問題。
今年6月,廈門市建設局公布《廈門市2016年公共停車設施建設工作方案》,其中提到,要重點確保33個“投用一批”項目在2016年內完成(新增路外公共停車泊位5606個),其中思明區10個、湖里區3個、集美區4個、海滄區11個、同安區3個、翔安區2個;加快推進11個“在建一批”項目建設(總車位6902個),其中思明區7個、湖里區2個、同安區1個、翔安區1個;力爭促成22個項目開工(總車位約8148個),其中思明區4個、集美區7個、海滄區7個、同安區3個、翔安區1個。
挖掘公共地下空間
海滄試點建地下五層停車庫
近來,廈門市建設局、廈門市停車產業協會著重調研了小區停車難的問題,以瑞景新村為例,小區內共有停車位約1000個,但實際擁有車輛卻超過2000輛。“舊小區規劃的弊端和土地供應不足,造成了小區停車位矛盾越來越突出。”市停車產業協會會長鄒魯建在發言中透露,接下來,廈門市將挖掘公共道路的地下空間,將城市土地“二次”利用。“比如小區紅線外的空間、學校操場、體育場等,它們的地下空間有極大的利用價值。”這不是一個空想,其中以海滄為試點的兩個沉井式下沉地下停車庫已動工,預計將在明年春節前后投入使用。
據了解,該區沉井式地下智能停車庫試點項目共涉及兩座垂直運輸360度旋轉式地下機械車庫,分別選址在政務中心東側及文化藝術中心南側,單庫地下占地約340平方米,地面占地約150平方米,均為5層,單庫車位50個,建成后兩處共新增停車泊位100個,總投資約2581萬元。
據市建設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沉井式地下智能停車庫不僅在廈門,乃至全省都是一次嘗試。這一模式是向地下要空間,往地下挖直徑約20米的洞,深度十多米,洞邊則是用預制好的混凝土框架。洞挖好以后,就往洞里安裝智能停車設備,規劃是五層,每層可停10輛車,共計50個停車位。待洞內施工完畢,洞口還要封起來,做成綠地或其他景觀設施,僅留一個口做停車區和取車區,車開到這里停好后人離開就行,停車取車全是智能化操作,很方便。
發展智慧停車理念
島內擬建停車展示公園
停車建設是城市綜合交通的重要組成部分,廈門始終積極地走在發展智慧停車理念的前端。“廈門島內將建一個一萬平方米的停車展示公園,目前已在金雞亭附近、軟件園二期附近選址,二選一。”鄒會長在演講中又透露了一個信息,這個停車展示公園,將從停車產業、設備、選型、建筑、城市景觀等各個方面,展示廈門將要落地的停車建設規劃,未來也可當停車場使用。
它將會是什么樣子?“將結合廈門市的規劃特點,集創新、可發展、智慧、美觀、實用于一體。”鄒會長介紹,比如,他很看好用鋼結構搭建特色的停車建筑項目,既實用又能成為城市景觀。
另外,廈門市停車產業協會還在積極籌辦停車產業服務公司,一改目前停車企業服務人員的散編狀態,與廈門市民政局合作,解決符合未來停車企業服務標準人員的就業問題。
解決校園周邊擁堵
在路面上架起一座“安全島”
說到擁堵和停車難,開車接送孩子上下學的家長們深知其苦,學校周邊路段在特定時段嚴重擁堵的問題,已被詬病許久。主要原因在于,臨時停靠造成車輛滯留,大量車輛在短時間匯集在某個路段,違規停放,加上返程大多需要調頭行駛,校園周邊交通經常癱瘓。
怎么解決這個疑難雜癥?論壇上有專家提出,在校園周邊建“安全島”,它呈U形架于原本的道路上空,且有人行出口通往學校門口,接送孩子的車輛,在學校附近駛入這個“安全島”,孩子在“安全島”上下車,步行幾步到學校,車輛再調頭回程,這不僅可以解決擁堵問題,夜里“安全島”還可作為停車場。
記者了解到,廈門市建設局、市停車產業協會已對廈門校園周邊的交通擁堵、停車難問題進行深入調研,參與調研的相關工作人員透露,未來“安全島”很有可能在廈門落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