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廈門街頭出現了一些“無性別”廁位,男女皆可使用。(資料圖)
海西晨報訊(記者 陳璐 吳宇豪 通訊員 張玩暉) 11月19日是“世界廁所日”,相比于高樓大廈,公共廁所雖不起眼,卻事關每個市民和游客的生活。
住建部近日修訂發布的《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里,要求新建和改建公廁按照3:2的比例設置女性廁位和男性廁位,人流量較大地區為2:1,新規從下月1日起施行。那么,廈門地區的公廁情況如何?“方便”之事是否真的方便呢?記者對此進行了實地走訪。
現狀:
“15分鐘如廁圈”有盲點
記者從市環衛處了解到,廈門的公廁分為環衛公廁、旅游公廁和其他公廁三大類,合計超過3000座,其中,現有環衛公廁494座,主要分布于人流量較多的道路沿線。按照規劃,島內基本形成了“15分鐘如廁圈”,也就是說,在15分鐘的步行距離內便有一處公廁分布。
不少市民還發現,這幾年,廈門街頭出現了一些鋼結構的公廁———相較傳統公廁,它們占地面積小,且搭建方便,也多為“無性別”廁位,男女皆可使用。這樣的“無性別”廁位,便是在“公廁革命”后大力推行建設的。更靈活的性別廁位比例,不僅能讓公廁得到充分利用,還能方便特殊人群使用,如需要他人輔助行動的老人、小孩、殘疾人等。
然而,記者發現,廁所分布也存在一些盲區。市民王女士吐槽:“中山路從文化宮到鷺江賓館這一公里的路段,公廁難覓,只能到商場、餐館‘蹭廁所’。”在廈門的其他地區,仍有不少像中山路這樣鮮有公廁的“薄弱”區域存在。
問題:
個別公廁依然“重男輕女”
那么,男女性的廁位比例如何呢?
早在2010年,廈門就開始了一場“公廁革命”:新建獨立式公廁和附屬式公廁廁位男女比例一般為2:3至1:2。自那時起,廈門新增公廁,都謹遵了男女廁位2:3的比例建設,一些“上了年紀”的公廁,也相應地進行了廁位改造,提升了女性廁位比例。
昨日,記者走訪了廈港一帶的幾處公廁,這些公廁以固定公廁居多。蜂巢山路的一處公廁十天前剛剛改造完畢。記者發現,在改造后的該公廁內,男生小便池有7個,大便池有6個,其中有一個正在維修,而女廁內有12個廁位。雖然男廁與女廁的廁位基本相等,但相比以往,女廁位已有所增加。
然而,個別的公廁依然存在“重男輕女”的現象。在大學路的一處公廁,男生小便池與大便池各有4個,而女生的廁位僅有6個,男廁位明顯多于女廁位。
此外,演武大橋觀景平臺入口處有固定式的公廁和移動公廁。移動公廁位于觀景平臺的1號出入口,固定公廁則位于2號出入口。記者看到,移動公廁僅有兩個廁位,均為男女混用。而在固定式公廁內,男廁位則比女廁位要多———男廁內有5個小便池、3個大便池,共8個廁位;女廁內則只有7個廁位,另還有一個小便池。
呼吁:
望商場車站如廁難題獲解
“公廁革命”雖已施行多年,但在很多公共場所里,女性上廁所免不了排隊。針對如廁問題,不少市民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周末的時候,尤其是節假日,逛商場上廁所成了最煩人的事。”市民周小姐介紹,“有的商場進行了廁所改造,減少了男廁數量,增加了女廁數量,如廁排隊的現象少了很多。但是遇上節日,還是會出現排隊現象”。
“在火車站等車,經常是女廁所門口大排長龍,男廁所門口稀稀拉拉,可嫉妒死人了!”市民劉女士吐槽,這樣的情況,還常出現在影院、劇院的廁所門口,希望這些地方的公廁能夠增加女廁位。
解決如廁難題仍需更多思考
公共廁所是一個城市的民生工程、良心工程。要解決如廁難題,首先是補齊數量上的缺口。
根據廈門市市政、園林、林業“十三五”規劃,今后的五年間,廈門將新增環衛公廁354座。其中,集美和同安區最多,分別新增80座、82座;思明區新增65座;湖里區新增53座;海滄區新增45座;翔安區新增29座。
除了增加公共設施外,商家的私人廁所可不可以“物盡其用”,開放給公眾呢?禾祥東路經營一店鋪的蘇小姐說出了她的顧慮:“若是免費開放,人不多還好說,人多了,問題也就來了。沖洗次數增多,維護成本也增加,這些都要自己埋單。如果有相關補助,倒是可以考慮。”其實,在人員密集的商業街區和旅游景點,可以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打消商家的顧慮,既能解決廁所不足問題,又能幫商家贏得口碑。
此外,公廁的維護管理也要跟上,所謂“三分看硬件,七分靠管理”,管理者不妨列一個“不方便清單”,逐一改進,讓市民方便之事更方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