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民俗是非遺大項 搭建平臺促保護傳承 閩南民俗,是世代相傳在閩南民間的生活習俗。在廈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里,民俗文化是一個大項。這可以從市非遺保護中心提供的一組數據得到佐證:廈門現擁有市級以上非遺項目名錄64項,民俗文化就占有20項,區級民俗類名錄則有6項。相關人員介紹說:“現在,有政府、學界和民眾三只‘大手’共同構成‘保護傘’,在它們搭建的平臺上,已列入非遺的民俗文化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護和傳承。” 隨著時代的發展,不少閩南民俗文化具體的生存、生態空間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出現這樣的問題——保護和傳承的有時僅是其外在形式,時常還會引來質疑,認為傳統民俗是腐朽、沒落的文化,其中的“糟粕”(即封建迷信)影響了社會進步。 這樣的現象,讓堅守閩南傳統民俗文化的群體,尤其是老年人感到尷尬。他們不止一次地提出,傳統文化包括民俗,在現代社會里都是弱勢文化,再不加以保護和傳承,它就會消失,就有可能導致社區、群體和個人之間的對話被無形地“切斷”。 閩南文化核心精神 烙印在閩南民俗里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傳統文化,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句話,讓廈門市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陳耕很是興奮。在他看來,閩南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分支,其所蘊含的核心精神,就在閩南民俗里。“閩南千百年的民間信仰,不能用簡單的‘封建迷信’來概括,它擁有寶貴的文化核心精神——感恩敬畏、化怨為和、悲憫寬容、為善最樂。” 在非遺項目的保護工作中,保護民俗文化是重中之重,因為不僅保護的是一門技藝、智慧,更是保護中國傳統文化立足世界的價值。如何讓非遺民俗真正具有生生不息的能力,陳耕認為,既要有所堅持,又需不斷發展———堅持的是其文化內涵的本質屬性,發展的是時代賦予它的新的內容和形式。 >>鏈接 這些區級非遺民俗 盼“后繼有人” 同安馬隊迎王信俗、翔安乞龜民間習俗、海滄油炬走境習俗,都是去年“新晉”的區級非遺項目。 在記者采訪中,這些項目的具體負責人說出了同樣的想法——列入區級非遺名單后,這些民間習俗的影響力慢慢擴大,但單純依靠民眾的力量是不夠的,有些制作傳統技藝的手藝人年事已高,面臨傳承難,希望各級政府和學術界多加支持,讓閩南民俗文化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 同安馬隊迎王信俗 如今,想要在馬路上看到一支由百匹駿馬組成的馬隊,或許只能到同安馬隊迎王信俗活動的現場了。每五年逢閏月,龍虎宮內供奉的張府王爺有兩次的北巡活動,時間從當年農歷六月至十月,以“代天巡狩”的身份替天行道,為廣大信眾帶來福祉。 “馬隊迎神,就是百姓迎接張府王爺出巡回駕,是一種表示尊敬的做法。”龍虎宮管委會負責人李永建說,相傳古代張王出巡時,要靠大量馬匹運載貨物,百匹大馬巡游的傳統延續至今。 過去,馬隊的數量只有幾十匹。1990年后,就改由龍虎宮理事會(后改為龍虎宮管委會)出資,到晉江一帶租用馬匹,隨隊的馬匹數量越來越多,現在的規模已達百匹。要成為馬隊中的“一員”,每匹馬都要經過嚴格挑選和精心打扮——外觀長相好,沒有病態;洗干凈后,頭插金花,鞍披紅毯,掛上鏗鏘和鳴的銅鈴。 |
相關閱讀:
- [ 11-27]廈門舉行送王船民俗活動 數萬民眾參與場面壯觀
- [ 08-29]沙坡尾避風塢舉行傳統民俗活動 放水燈寄托美好心愿
- [ 06-09]民俗專家談廈門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廈門也叫女兒節
- [ 05-16]廈門保生大帝巡安文化節 閩南傳統民俗大聚會
- [ 04-10]集美區將核心價值觀融入民俗活動 激發傳統民間信仰
- [ 03-24]廈門市民俗學會副會長郭坤聰:清明吃薄餅習俗有講究
- [ 02-21]兩岸千余民俗人士齊聚廈門 辦文化節弘揚慈濟文化
- [ 02-12]同安呂厝十萬人送王船 將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