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兒女美術館每年舉辦20多場展覽,每個月都會自主策劃一場展覽。
人物名片
李憶敏1961年生,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華兒女美術館館長,中華兒女榮譽董事會秘書長。其《世紀啟示錄》獲廈門市人民政府首屆文藝特別獎。他曾當選為廈門市第三屆“十大杰出青年”,著作還有《倒扣的船》等。
海西晨報訊 (晨報記者 葉子申)在廈門,你也許曾看過各種展覽開幕式,那些千篇一律的流程,可能會讓你掃興。但在廈門中華兒女美術館,你絕對能看到各種“奇葩”開幕式———它或許是“零致辭”,或是讓藝術家牽著水牛入場,保證亮瞎你的眼睛。而這些“奇葩”開幕式的總策劃之一———中華兒女美術館館長李憶敏說,他希望從開幕式開始就營造一個獨特的氛圍,讓觀眾迅速走近展覽,親近藝術。
本期《兩岸文創》,記者獨家專訪李憶敏,講述他與藝術結緣的經歷。
邀請油畫名家集體大創作
李憶敏是上海人,從小喜歡文藝,尤其擅長詩歌創作。大學時代,他還出版過詩集,拿過很多詩歌類的獎項,在當地小有名氣。他也寫報告文學,曾拿過全國報告文學二等獎。
1990年,李憶敏作為《中國特區時報》的駐站記者來到廈門。他在這里生活、采訪、創作。后來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遇到了知名畫家徐里,兩人成為私交甚好的朋友。“認識徐里后,我除了向他學習美術知識外,我們還一起策劃組織了不少活動。”李憶敏說,其中一個頗有影響力的活動就是“百年絢爛:中國油畫與中國鼓浪嶼”展覽。
從2004年開始,他們不斷邀請靳尚誼、詹建俊、鐘涵、戴澤等中國油畫家,會聚鼓浪嶼,多次集體大創作。這個活動持續了十多年,一直到今年8月首次在廈門中華兒女美術館亮相,引發巨大反響。
?
豐富多彩的展覽吸引市民前往參觀。
開始打造屬于廈門的美術館
李憶敏說,徐里是他進入美術領域的“引路人”,此后,他長期關注美術,并開始打造屬于這座城市的美術館。這便是后來的中華兒女美術館。
“美術館的前身,是廈門市的漁商碼頭,始建于上世紀八十年代。”李憶敏說,2004年,數位旅居海外的閩籍藝術家在實地考察之后,聯名向市政府提議,保留此棟建筑并改建成美術館。李憶敏說,廈門是港口城市,先有港,后有市,將帶有明顯城市印記的老建筑改建成藝術場館,是城市改造的先進理念。后來,廈門市政府領導予以采納,并委托李憶敏所在的中華兒女榮譽董事會籌建并運營。2006年12月,籌備三年的廈門中華兒女美術館開館。
美術館建成后,李憶敏的抱負開始得以施展。“城市不缺藝術,缺的是高雅的藝術,以及高雅藝術交流融匯的平臺。”李憶敏說,在他眼中,打造一家接地氣、活態型、差異化的美術館,尤為重要。為此,他策劃了“丹青家傳”系列展覽。截至2014年12月,馬常利、孫滋溪、鮑加、邵晶坤、宋惠民、郭紹綱、白羽平、蘇高禮等多位名家參加了展覽。
同時,美術館還引進微風樂集、犀牛故事、琥珀書店等,都成為廈門業界頗有名氣的文創業態,“他們與美術館相輔相成,共同發展”。
“美盲”比“文盲”更可怕
近年來,李憶敏還將目光投向了“美育”方面。在他看來,“美盲”比“文盲”更可怕,當前我國的美育尚在萌芽階段,中國人還沒有養成去美術館的習慣,他希望通過美術館提升市民的“美育”。
為此,李憶敏打造了“面對的力量”影像系列展映,它的主要載體是以紀錄片為主的多媒體藝術,包括微電影等。迄今為止,已推出《歸途列車》《鄉村中國》《俺爹俺娘》(試映)及《烏坎》,受到廣泛歡迎。
他還打造了“館校聯動”計劃,與海滄區教育局合作,帶動當地的孩子們走進藝術家工作室,與知名藝術家面對面交流。
在美術推廣與教育方面,李憶敏想做的還有更多。未來,他計劃打造“美術館之友”,與廈門多家企事業單位合作,開展全方位的美育,讓更多人參與進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