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2月10日訊(海峽導報記者李方芳)昨天,廈門人的朋友圈,幾乎都被一條悲傷的消息刷了屏:短短24小時,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2名醫生猝死。
12月7日,中山醫院血液科副主任醫師、助理教授王昭因主動脈夾層破裂搶救無效去世。僅僅相隔一天,中山醫院呼吸內科主任醫師尹小文博士因心臟驟停,在9日凌晨搶救無效去世。兩位醫生離世的消息,讓熟識的、不熟識的人們聽聞此訊,都無限惋惜。
早年,當提起猝死,大家都認為這應當是一種老年病,數量也不多。曾幾何時,情況已經發生了改變,年輕人發生猝死的比例近年來越來越高。
回放:兩醫生接連猝死
5日早上,中山醫院血液科王昭醫生因“心慌、胸悶、胸痛”入院。7日,王昭突發心臟驟停,醫生為他做心臟按壓無效后開胸,發現出現了主動脈夾層破裂,經緊急手術搶救,仍未能挽回他的生命。
知情人說,王昭今年43歲,有兩個孩子,一個10歲,一個剛滿4個月。
禍不單行。9日凌晨,一輛120急救車疾馳到中山醫院,醫生們驚訝地發現,躺在擔架上的,竟是他們的同事——呼吸內科主任醫師尹小文。
尹小文也才40多歲,這是他從醫的第26個年頭。8日深夜,他一人在家時感到心臟難受,立即向同事打了求救電話。可是當同事們趕到他家敲門時,卻已無回應。在110的幫助下,急救人員開門而入。
然而,尹小文的心跳已經停止,被送到醫院緊急搶救后,仍無力回天,他甚至來不及和分居兩地的妻子告別。
趨勢:猝死走向低齡化
這幾年,因為過度勞累而發生猝死的悲劇一再發生,也越來越走向低齡化甚至年輕化。
雖說猝死來得突然,猝不及防,但事實上引起猝死的絕大多數急癥都有比較典型的表現,或是明顯的警示信號,而有一些信號則容易被大家忽略。如果遇到以下情況,患者身邊的人應該在對患者進行力所能及的搶救的同時,立即撥打急救電話120。
胸痛:最多見的情況為急性心肌梗死;呼吸困難:突然發生的呼吸困難往往也是很危險的;心慌:患者突然出現的心率加快,尤其超過140次/分鐘,可導致頭暈、暈厥、胸痛、血壓下降,甚至休克;劇烈頭痛:平日有高血壓的患者突然劇烈頭痛,并伴有嘔吐;肢體癱瘓:也是猝死的危險信號;昏迷:患者突然發生昏迷,也就是“怎么叫也叫不醒了”;抽搐:很多有心臟病的老年人長時間做一件事,很容易出現抽搐,也有年輕人突然的劇烈運動導致抽搐,繼而出現猝死;急性腹痛:可見于急性胰腺炎、消化道穿孔等,此外還有主動脈夾層和嚴重的肺梗死等,這類腹痛的患者可發生心跳驟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