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還有更高遠的目標,要共同努力,把廈門建設得更加美麗,更加富饒,更加繁榮。
——摘自習近平同志2010年在廈門考察時的講話
35年來,廈門經濟特區經濟社會發展實現歷史性飛躍。(記者王火炎航拍器攝)
廈門日報訊(記者 江曙曜 張小燕)東海之濱藍湛湛的天空下,這座被譽為“大廈之門”的花園城市,氤氳著明亮、祥和的氣韻,升騰著昂然、勃發的生機。冬日暖陽,極目遠眺,山翠海闊,島內島外,如若一幅氣勢恢宏的時代畫卷,鋪展在全球視野下的風云際會中。
這里就是廈門。改革開放的時代大潮,賦予了她浪遏飛舟、抒展豪情的歷史機緣;經濟特區的先行先試,造就了她搏擊風云、永不言棄的城市精神。
敢想,敢闖,敢先,敢為。
35年的逐夢之路,風雨兼程。廈門經濟特區放飛思想,掙脫束縛,勇扛改革開放大旗;
35年的砥礪前行,步履鏗鏘。廈門經濟特區牢記使命,打破樊籬,爭當市場經濟先鋒。
廣大特區建設者以海洋的胸懷吸納著世界的風起潮涌,唱響了新時代激越澎湃的“天歌”,讓廈門從南閩大地的一個“彈丸之城”成長為一座國際先鋒城市,折射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芒。
廈門張臂擁抱世界,世界大步走向廈門。
就在今年的10月16日,印度果阿,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中國將于2017年接任金磚國家輪值主席國,并于9月在廈門舉辦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九次會晤。
盛世盛會,全球矚目。廈門進一步叩響世界大門,讓世界傾聽廈門的聲音。喜訊傳到五老峰下、鷺江兩岸,致力于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廈門經濟特區干部群眾倍感歡欣、倍受鼓舞、倍覺肩重。
這是世界對廈門的關注,這是黨中央、國務院對廈門的信任與肯定。
廈門經濟特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開創性實踐中,堅持解放思想,持續改革開放,以敢闖先行的時代使命感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面對率先轉型發展的艱巨任務,自覺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和五大發展理念作為行動的指南,強化創新驅動,推進跨島發展,創新社會治理,密切兩岸交流,創建文明城市,以一次次“廈門第一”和一個個“廈門模式”,譜寫了共和國改革開放恢弘史詩的一串亮彩音符。
沐浴著世紀暖風,廈門經濟特區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飛躍。35年來,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72倍,年均遞增16.4%;財政總收入增長545倍,年均遞增20.4%;城市建成區擴大了7倍,經濟社會整體發展水平已經步入了由中等收入向中等發達水平邁進的嶄新階段。
回望昨天,滄海桑田;展望未來,花團錦簇。廈門經濟特區35年的建設發展歷程雄辯地證明,黨中央國務院開辦經濟特區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中央、省、市在經濟特區發展的各個關鍵時期所指引的方向是完全正確的。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廈門經濟特區無愧時代重托,交出一份出色的答案,成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生動縮影和成功范例。
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時代給予了廈門千載難逢的新機遇和壯美前行的新起點。廈門正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廈門發展的設想和要求,朝著“更加美麗、更加富饒、更加繁榮”的高遠目標,體現智慧和擔當,揮灑辛勤和汗水,展現勇毅和堅韌,實現光榮和夢想。
新藍圖,昭示著美好前景;新使命,激發著奮進力量。在建設“五大發展”示范市的新征程上,廈門正奮力前行,努力推動經濟特區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再上新臺階。
海闊風清一帆順,破浪疾行正當時。
敢為人先
使命在前
歷史的機緣把廈門帶進了飛速發展的年代。
全球經濟快速走向一體化,產業轉移風生水起,面對開放的世界,面對新技術革命浪潮的洶涌激蕩,歷史轉折點上的中國選擇了對外開放。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新紀元。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把手指指向了地圖上的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提出興辦經濟特區。
廈門站立潮頭唱大風,拉開了“走進春天”的帷幕——建立經濟特區,結束了這座全封閉的“海防前哨”的昨天。
1980年10月7日,國務院批復同意在廈門島西北部的湖里地區劃出2.5平方公里的土地設置廈門經濟特區。1981年10月15日,平整廠房用地的一聲炮響,和著廣大建設者發出熾熱滾燙的時代強音,改革開放的號角響徹云天。
“把經濟特區辦得更好更快些。”1984年2月,在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的關鍵時期,鄧小平同志親臨廈門考察,題寫下了殷切的期望。幾天的走走、看看、聽聽、想想,鄧小平對廈門經濟特區的發展走向做出拍板:一是將廈門經濟特區范圍從湖里擴大到廈門全島和鼓浪嶼全島;二是明確提出“廈門經濟特區不叫自由港,但可以實行自由港的某些政策。”
肩負著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中央領導同志的殷殷囑托,廈門經濟特區發揮改革“試驗田”和開放“窗口”的作用,積極有效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事業探路,率先基本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率先實現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在國企改革、開放市場、社會治理等領域走出新路子。廈門經濟特區還發揮特殊的區位優勢,率先啟動大陸居民赴臺旅游,在三通直航、經貿合作、人員往來、文化交流、金融合作、基層政黨交流等方面屢創先行先試之舉,有效發揮了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臺作用。
這是一個洋溢著光榮與夢想的時代。每一個參與其中的建設者,至今引以為榮,畢生難忘對外開放初期的崢嶸歲月。
廈門是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的第一站。在廈門工作的近三年時間,他直接參與領導和主抓了經濟特區建設初期一系列開創性工作,特別是他直接領導制定的《1985-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為廈門發展擘畫了十分科學而前瞻的戰略宏圖,始終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歷屆廈門市委、市政府注重秉承習近平總書記倡導的思想觀念和工作作風,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清晰的路徑漸次展開、深度推進改革開放偉大事業。
35年來,廈門改革開放的路徑、體系不斷完善,思路、舉措落地生根,有力發揮著“排頭兵”的作用——
白手起家,在全國率先向科威特政府“借錢”2100萬美元修建高崎國際機場,開創了舉外債搞基礎設施建設的先例;招商困難,廈門率先提出并實踐“以港引僑、以僑引僑、以港僑引臺、以臺引臺”的招商引資多元化格局;缺乏資金,率先逐步建立健全經濟特區金融體系,成立了全國第一家總部設在廈門的中外合資的國際銀行;沒有先例,率先探索建立了土地和勞動力市場,培育形成了開放競爭的市場體系;憑借優勢,率先推進外貿體制改革,形成充滿生機活力的經濟特區外貿體系。
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面對新形勢新變化,廈門市委、市政府清楚地意識到,經濟特區需要進一步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深度,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更好地以開放促發展,促改革,促創新。
廈門不僅成為境外資本的重要聚集地,對外貿易的重要口岸,而且主動適應和引領對外貿易新常態,有序推進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的“雙向開放”。如今,除了吸引近百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商來廈投資興業,廈門“走出去”對外投資也分布在67個國家和地區,協議投資總額突破百億美元大關。與此同時,廈門貨物貿易占據全省“半壁江山”, “廈門制造”已銷往222個國家和地區。
面對全球政治經濟版圖的重塑,面對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面對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攻堅期,如何推動科學發展加快發展,如何繼續走在全國前列,是特區人必須深入探索的重要課題。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為廈門經濟特區建設進入新時期指明了方向,樹立了目標,找到了路徑。
牢記使命,體現擔當。廈門市委、市政府保持戰略定力,以實現中國夢為引領,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統籌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率先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上探索新路子。
2015年4月21日,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在經濟特區發祥地湖里揭牌成立,吹響了新起點、新作為的進軍號,廈門再次站在中國對外開放最前沿。
“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自貿試驗區不是政策優勢的洼地,而是求新敢為的高地,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對標國際一流營商環境的前沿風口。廈門片區傳承先行精神,展現先試勇氣,自覺擔負起為全國提供可推廣、可復制的改革創新經驗的歷史使命。
全國自貿試驗區首條中歐班列從這里開出,形成一條跨越海峽、橫貫亞歐大陸的物流新通道;
全球一站式重要航空維修基地正在這里崛起,為服務國產大飛機戰略提供了有效平臺;
全國首個也是唯一建立在自貿試驗區、臺商投資區、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的廈門兩岸青年創業創新創客基地掛牌運營,互聯網場景下的兩岸商貿合作有了更完整的電商通路。
廈門自貿片區短短時間出臺了上百項創新舉措,其中33項率先推行,為全國首創。極大激發市場活力,掛牌以來片區累計新增企業2萬多家、注冊資本3600多億元,聚集形成了國際貿易、航空維修、融資租賃、航運物流、創新創業、文化旅游、高端制造等七大功能性產業,成為廈門新時期改革發展的推動器與發動機。
目前,廈門市委、市政府進一步提出,要以自貿片區建設為抓手,圍繞建設“三區一堡”,即融開放與創新為一體的綜合改革區、開放型經濟體系的風險壓力測試區、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職能再造區、企業“走出去”的橋頭堡的目標定位,把廈門進一步打造成為對內對外雙向輻射的“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支點城市。
察勢者智,馭勢者強。
蹄疾步穩
使命促行
五大發展理念,創新發展居首。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
今年“九八”期間,臺商投資企業佳格葵花籽油項目順利開工建設,項目投資1.5億美元,預計2017年一季度投產,年產20萬噸,產值7億美元。這個項目的落地就得益于自貿片區實施外商臺商投資負面清單管理,允許外商臺商獨資食用油脂加工,突破控股限制。
“只要符合要求,一元錢就可以注冊企業。”2014年,廈門率先實施商事登記制度,極大地降低了創業門檻、釋放了創新需求。廈門兩年共新增商事主體14.84萬戶,各種新型企業業態雨后春筍般顯現成長。
自貿片區內實施的外商投資負面清單制度以及商事登記制度,就是廈門特區進入發展新時期在機制體制的創新舉措。
歷史不乏遠見,探索直需前行。在福建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多次指示,廈門經濟特區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要全面總結推廣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的寶貴經驗,不斷深化改革開放,加快形成有利于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體制機制。要以更大決心和勇氣深化各項改革,以更寬視野擴大對外開放,推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形成更具活力的體制機制。
廈門經濟特區建設35年來,在深化改革的進程中,始終以體制機制創新為核心,不斷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涌現出一大批在全國全省具有首創、標桿意義的“廈門藍本”。
1986年11月10日,廈門叉車總廠在內部發行股票,這家國有企業的一次“試水”使得廈門成為最早進行企業股份制探索的城市之一。
廈門“古龍”罐頭馳名海內外,它的發展壯大離不開廈禾路上的一次“出走”。1993年7月1日,一聲巨大的爆破聲在廈禾路上響起,打響了廈禾路拓寬工程的第一炮,也拉開了廈門舊城改造的序幕。在改造過程中,廈門出臺了一條政策——工廠用地有償出讓之所得,大部分返回工廠,用于工廠的搬遷和改造。易地改造實施后,廈門造船廠、廈門叉車總廠、廈門罐頭廠、廈門感光廠、廈門鍛壓廠等許多老廠脫胎換骨,邁上了現代化企業的發展道路。
廈禾路舊城改造中,廈門開創性地提出“以地養路,以地養城”運行新模式。現在看來,這種模式似乎并不出奇,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按照“共享發展”的理念,作出這樣的決定,不僅需要科學冷靜的頭腦,更需要巨大勇氣和魄力。
發展依靠人民,成果人民共享。 2006年5月31日,隨著廈門最大的保障性住房小區高林居住區和觀音山公寓的正式動工,拉開了廈門保障性住房大規模建設的序幕。國家建設部高度評價:“廈門的社會保障性住房建設,破解了一個難題,為全國提供了一個經驗。”
通過不斷加大力度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與分配,保障性住房的“廈門藍本”基本實現了低保家庭的“應保盡保”,成為全國學習的典范。截至2016年11月,全市共受理各類保障性住房申請57266戶,實際配租配售36828戶(含少量期房)。如今,考慮到面對日益高企的房價,許多來廈創新創業的“新市民”,難免望“房”興嘆,廈門又于今年推出面向“夾心層”及穩定就業新市民等更廣泛群體的公共租賃住房,為來廈創新創業人才“穩定軍心”。
每到雙休日或節假日,海滄大屏山公園內便游人如織。人們多不知道,這里幾年前曾經要規劃建設一座星級酒店。然而,在廈門率先全國推出“多規合一”的“一張藍圖”上,這塊項目用地卻與生態控制線產生了矛盾。經過協商,酒店項目被取消,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相應作了調整,這才有了如今一個完整的大屏山公園,成為市民休閑健身的好去處。
廈門“多規合一”最大亮點,還在于通過“一張藍圖”推進建設項目審批流程改革,實現了一個窗口統一收件,各審批部門網上并聯協同審批,審批信息實時共享,極大地提高了審批效率。“多規合一”的項目審批和生成平臺已經涵蓋了110個部門,并出臺了全國首部“多規合一”法規。許多城市規劃專家一致認為,廈門“多規合一”工作在做的,就是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最終要實現政府職能轉變,成為城市轉型發展的重要制度支撐。
黨的十八大以來,廈門緊緊把握中央支持福建加快發展和廈門實施綜合配套改革、自貿試驗區建設等重大戰略機遇,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著力創新驅動和供給側改革,機制體制創新打出“組合拳”——廈門自貿片區進一步放寬行政審批,大大提升國際通關及辦事效率,不僅為國內企業向外發展,還為國外企業落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空間。廈門對標新加坡等國際先進城市,科學制定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國際一流營商指標體系,完善法制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先期啟動25項任務,在開辦企業、納稅、誠信體系建設、獲得信貸等領域取得積極成效。
廈門市委、市政府深刻認識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現實挑戰,牢牢把握好“穩”與“進”的辯證關系,一步一個腳印地引導經濟朝著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續持的方向發展。
好的經濟結構正在顯現。2016年1-11月,廈門三次產業結構為0.7:41.4:57.9,全市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已達三分之二。
新的發展動能正在積蓄。加快產業轉型、培育新經濟增長點,平板顯示、旅游會展、金融服務三條產業鏈群產值(收入)均突破千億。
一個城市的精神,往往凝注于城市發展的脈絡中。35年來,廈門作為全國最早的四個經濟特區之一,不斷闖關探路,以創新促改革,以文明促發展,著力破解妨礙發展的思想束縛和機制體制障礙,走出一條創新發展之路。
趁勢而為,更大作為。
五大發展
使命必達
曾經,“東方邁阿密”代言這座濱海城市的美麗風情;如今,作為中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重要口岸的廈門,又迎來新的發展契機。經國務院批準,廈門成為繼上海、天津、大連之后的第四個國際性航運中心。
推動“一帶一路”倡議,是時代賦予經濟特區對外開放的新使命。
千百年前,閩海帆陣踏出海上絲綢之路;今天,中歐(廈門)班列疾馳21世紀絲綢之路。每個周四、周日,滿載著“福建造”“臺灣造”產品的國際貨運班列從廈門自貿片區向歐洲進發。ABB、戴爾、冠捷科技等公司的產品已成為這條專列的常客。
對貿易企業來說,中歐班列是一條黃金物流大通道;對廈門這座城市來說,中歐班列則具有更深遠的意義。“一帶一路”于此無縫銜接,它跨越海峽,橫貫亞歐大陸,拓展廈門的經濟腹地,全程1萬多公里,運時15天,較傳統海運節省20-25天,較空運節省運費80%,打通中歐經濟大動脈,密切了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貿易、經濟合作。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干實效,是特區人肩上的一種擔當。
35年來,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廈門經濟特區不斷加強和改善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抓住“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基本標準,健全正向激勵機制和容錯糾錯機制,促進廣大干部放開手腳、創造性開展工作。
組建全國第一家地方航空公司,成立全國首家中外合資銀行,開辦第一家地方性的職業大學;成功建設象嶼保稅區、海滄保稅港區直至廈門自貿片區。此外,廈門還在全國最早進行政企分開試點,最早實施商事登記制度改革,最早推出住房公積金制度,首創保障房建設管理制度并立法,率先實現全民醫保。一個個“廈門模式”、“創新樣本”,被國家有關部門推廣,在許多地方復制。
爭當“四個全面”排頭兵和“五大發展”示范市。經歷了臺風“莫蘭蒂”重創的廈門經濟特區,干部群眾的家國情懷和家園意識更加濃厚,一種眾志成城、一往無前的精神得到弘揚,一種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共識深入人心。廈門經濟特區在改革開放的路上持續發力,不斷創新。立足對臺金融特色鮮明、金融業市場化程度較高等優勢,通過推進兩岸銀行貨幣合作平臺建設,打造兩岸資本市場、保險業合作平臺,加快建設兩岸金融中心核心區,全力建設海峽兩岸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不僅如此,廈門新一輪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實施意見、推動國企發展混合經濟的指導意見已經“在路上”。建發集團昌富利(香港)貿易有限公司和象嶼股份有限公司兩個項目,被確定為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項目。
創新發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廈門發展新動力。對石化、電子、機械這些“老三件”加快轉型改造,要么轉移,要么升級。廈門明確以加快發展高端制造業、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優化提升傳統產業、著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為產業轉型發展的戰略思路。今年以來,全球集成電路巨頭臺灣聯電在廈投資建設的聯芯(廈門)舉行開業典禮;法拉新型能源用電容器項目主體工程完工;天馬TFT平板顯示二期工程進入試生產階段;開發晶超高亮度藍光LED外延片產業項目設備調試完成并已投產……廈門重大工業項目建設全面提速增效。顯然,產業高端化發展已經成為廈門產業轉型發展的基本路徑。
開放發展,一座現代港口城市與世界的溝通連接立體成網。廈門高崎國際機場上空,一架架波音、空客繼直飛阿姆斯特丹、首爾和東京等國際大都市之后,今年開始直飛溫哥華、西雅圖,廈門機場航線、港口航線遍布港澳、東南亞、日韓、歐美100多個國家和地區。
2014年4月,地鐵1號線全面開工建設,廈門邁向“軌道交通時代”,它將成為廈門跨島發展的又一個里程碑,開啟廈門“協調發展”的新征程。
正在建設中的廈門軌道交通,總投資額超千億元,2017年,軌道1號線將開通運營。到“十三五”末,力爭1、2、3號線和4號線廈門北站至翔安機場段建成通車,實現三個方向的跨島發展,集美新城、海滄新城、翔安南部新城、環東海域新城、馬鑾灣新城又將成為廈門一個個靚麗的“新客廳”。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建設發展中用生態文明理念統籌謀劃解決環境與發展問題,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格局,走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循環發展的生態文明之路,已經成為歷屆廈門市委市政府的執政理念。12月15日,《廈門市生態控制線管理實施規定》正式施行,“生態紅線”把廈門的青山綠水攬在懷中,撐起了一把綠色保護傘。如今,城市綠化景觀重建提升、國家海綿城市試點建設,垃圾分類工作全面開展,結合災后城市建設管理再提升工作,廈門全面展開了生態修復和城市修補的“雙修”工作,在綠色發展的征程上,夯基筑臺,不斷迸發活力。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在廈門市委、市政府看來,保持經濟增長速度,推動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就是保障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廈門經濟特區在城市的建設發展中始終從“關鍵小事”入手暖民心,給市民帶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自豪感。今年71歲的黃賜福老人家住海滄,他患上右上肺鱗癌到海滄醫院手術化療康復后,還有其他慢性病。廈門推行家庭簽約醫生服務后,他和老伴第一時間就去簽約,現在他需要就診就打電話給李醫生。“社區醫生水平高,服務好,看病方便又省錢。”黃賜福說。截至今年11月,廈門簽約的高血壓居民就有10萬多人;簽約糖尿病人有4.5萬人左右。據測算,簽約慢性病人每人每年可節省掛號診療費828元。到2020年,廈門有望基本實現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制度的全覆蓋,每位市民都有望擁有“家庭健康管家”,這正是“共享發展”的重要內涵。
35年來,廈門經濟特區兩個文明建設取得了輝煌成就,但是毋庸諱言,也存在經濟總量偏小、產業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不夠強、島內外發展不均衡、公共服務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壓力趨緊等問題。
前路雖艱,初心不忘。在廈門經濟特區,廣大干部群眾有著同心協力的力量,有著挑戰困難的決心,有著圓夢中國的堅定信念。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再過幾天,2017年的朝陽即將照亮廈門,我們將迎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將迎來金磚廈門會晤的隆重舉辦。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回望三十五年,廈門經濟特區開拓進取的崢嶸歲月波瀾壯闊;展望未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噴薄欲現。
擊楫勇進在中流。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廈門經濟特區堅定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的一系列決策部署,再展凌云之志,向著“五大發展”示范市,昂首邁進,勇往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