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 筼筜湖 煥發生機 舊 20世紀90年代,筼筜湖是一個垃圾遍地、魚蝦絕跡的污水湖。(資料圖) 新 經過多年整治,如今的筼筜湖碧波蕩漾,水中游魚戲水,空中白鷺翱翔。(記者王火炎航拍器攝) 【亮彩數字】 三產比例 廈門經濟特區始終注重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到2015年,三次產業比例已調整為0.7:43.6:55.7,實現了從工業為主導到二三產共同支撐的轉變。 生產總值 廈門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全市生產總值從1981年的7.41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3466.03億元。 35年來,廈門生產總值增長了近500倍,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大環境下,廈門經濟逆勢上揚。 財政收入 財政總收入由1981年的1.95億元,增加到2015年的1001.76億元。 廈門以占全省1.3%的土地,創造全省四分之一的財政收入,并成為全省唯一的財政總收入突破千億大關的城市。 【大事記】 全國首個利用外資建機場 20世紀80年代,廈門以敢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率先進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系列創新實踐:全國第一個利用外資修建機場,1982年1月10日,高崎國際機場破土動工;在全國率先進行“利稅分流”改革,1988年,廈門率先對66家市屬預算內國營工業企業實行利稅分流改革;率先允許外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等。 全國率先完成國企改革 20世紀90年代,廈門在率先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先行先試:在全國率先放開市場,取消計劃供應;率先推進國有企業轉機建制,完成國企改革;在土地使用上,首試“以地養地,以地養城”,通過土地有償使用籌資改造老城區,加快城市建設步伐。 |
相關閱讀:
- [ 12-21]解讀翔安區政府工作報告 率先三突破爭當“五大發展”示范區
- [ 12-21]思明區十七屆人大一次會議昨開幕 五個著力建“五大發展”示范區
- [ 12-09]廈門市兩處架空層綠化示范點建設昨通日過驗收
- [ 11-30]廈門17所中小學校獲評校園足球示范校 每所獲3萬元
- [ 11-29]廈門翔安區成立“金磚會晤”籌備工作領導小組
- [ 11-19]廈門計協工作獲好評 共建立國家級項目點和示范基地9個
- [ 11-09]廈門榮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 福建唯一上榜設區市
- [ 11-04]鄰里節6日將進廈門同安垵爐村 探訪文明村的締造之路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