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平安夜,在蓮花醫院出生的新生兒中,不少是二孩寶寶
廈門晚報訊 (記者 蘇奇江雨豐)二孩出生本是一件歡天喜地的事,可孩子跟誰姓,卻讓一些夫妻備受困擾:有人認為隨父姓是傳統,有人認為跟媽媽姓是尊重母親的價值。為此,有些家庭發生了矛盾,甚至有夫妻因二孩姓氏問題險些離婚。
“全面二孩”政策放開已滿一年,全市共出生二孩19068人,其中男孩10421人、女孩8647人。多少人為姓氏煩憂,本報展開調查。
【微調查】
超七成受訪者
二孩隨父親姓
你家的二孩跟誰姓?昨日,記者開展了一次微調查,數百名二孩家長或打算生二孩的市民參與。受訪的二孩家庭中,二孩跟爸爸姓的占77%,跟媽媽姓的占23%;而所有受訪者中,希望二孩跟爸爸姓的占71%,希望跟媽媽姓的占25%,希望跟其他人姓的占4%。所有受訪者中,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占32%,夫妻一方是獨生子女的占18%,雙方都不是獨生子女的占50%。
受訪者中,認為二孩隨父姓是傳統的占44%,認為跟誰姓都無所謂的占52%,還有4%受訪者認為,二孩應該隨母親姓以尊重女方的價值。為了尊重傳統而讓二孩隨父姓的占71%,出于長輩要求而讓二孩隨父姓的占18%,其余11%受訪者擔心不同的姓會影響孩子對家庭的認同感。而表示希望二孩隨母姓者中,出于女方要求的占38%,出于長輩要求的占28%,另有34%受訪者是出于其他原因。
【案例】
為了二寶跟誰姓,夫妻倆差點鬧僵
小晴(化名)和阿通(化名)結婚7年,大女兒今年已經5歲。“全面二孩”政策開放后,小晴很快懷上了二胎。孩子的出生本是一件喜事,但因為小孩跟誰姓的問題,一家人卻鬧得很不愉快。小晴說,自己的父親和阿通在婚前有個約定:以后一定要生兩個小孩,不管是男是女,第一個跟母親姓,第二個跟父親姓。大女兒出生后,他們都遵守了約定,孩子隨小晴姓。
去年,小晴二胎生了一個男孩。看見這個男孩,小晴的父親對當初的約定有了動搖。對于岳父的出爾反爾,阿通也很生氣。為了此事,小晴還在坐月子時就和阿通爭吵了好幾次,兩人一度鬧得很僵。后來,小晴的母親眼見一家人要鬧得四分五裂,又心疼女兒的身體,不斷地做丈夫和女婿的工作。最后,雙方各讓一步:二寶還是跟阿通姓,不過名字里加上了小晴的姓,這場風波才平息下來。
因為二孩姓氏鬧離婚,孩子出生一年沒名字
阿軍(化名)和妻子都是閩北人,兩人是兒時的玩伴,可謂青梅竹馬。后來,兩人確定了戀愛關系,雙雙來廈工作,并結婚生子。第一胎生了個男孩,自然跟著阿軍姓。前年,符合政策的他們生下了第二胎,也是個男孩。這時,妻子的父母提出,老二要跟媽媽姓,阿軍并沒有意見。然而,阿軍的父母卻跳出來堅決反對。原本多年交好的兩個家庭,因為二孩姓氏問題鬧起了矛盾。
阿軍夫婦原本覺得沒什么大不了,起初都在做各自父母的工作,希望雙方可以相互理解。可到后來,他們也出現矛盾,甚至鬧起了離婚。最可憐的還是孩子,在一年多的時間里,二寶都沒有名字,也不能上戶口。最終,為了孩子能順利上戶口,爺爺奶奶妥協了,二孩跟女方姓。
公公通情達理,主動提出二孩跟媽媽姓
市民王女士家有兩個孩子,大兒子今年4歲,二女兒1歲。兒子跟爸爸姓鄭,女兒跟媽媽姓王。王女士說,她和丈夫都是獨生子女,兩個孩子跟誰姓,這是夫婦倆早已達成的默契。“在我們家,兩個孩子的姓氏問題并不是什么問題,大家也沒有因此發生過任何矛盾。”王女士說,在她還在坐月子時,公公便主動提出“二孩”可以跟她姓。
王女士說,自己的一個朋友就沒這么幸運了。朋友夫妻倆也都是獨生子女,生了兩個女兒,一直都是外公外婆在幫忙帶。二寶出生后,外公提出希望孩子能跟媽媽姓,卻遭到了女兒夫家的強烈反對:“又不是‘倒插門’,跟媽媽姓沒道理。”因為姓氏的問題,兩家人僵持了好幾個月,二孩的戶口也一直上不了。最終,考慮到這樣既影響夫妻感情,又影響孩子落戶,外公還是妥協了。
兩個孩子都隨爸爸姓但一人民族成分要隨媽媽
市民陳女士的大兒子7歲,去年底她又生下二寶,最近剛出月子。她說,自己和丈夫都不是獨生子女,兩個孩子都是跟爸爸姓,她身上也沒有“續香火”的壓力。陳女士來自湘西鳳凰,是土家族。“二寶的民族成分要隨我,不然我心里不平衡。”陳女士說。
市民梁女士家的大兒子剛滿6歲,二女兒1歲多,兩個孩子雖然都跟爸爸姓,但兒子的民族成分是壯族,隨她;女兒是漢族,隨爸爸。她說,之所以會給大寶報壯族,一方面是為了孩子前程考慮,因為少數民族可以享受一些優惠政策;另一方面,大寶剛出生時身體不大好,經常發燒住院,報“壯族”也是希望他能“壯”一些。二女兒出生后,梁女士的丈夫希望孩子可以隨他報漢族,對此她也同意了。
【觀點】
廈門文史專家彭一萬:
這是男女平等的體現
跟誰姓不應成為問題
孩子隨父姓是過去封建男權思想的體現,以前一般只有男方“入贅”才會隨母姓。在當今社會,男女平等早已成為共識,姓氏自由度也很高,二孩跟誰姓不應該成為問題。但在一些農村地區,由于傳統觀念、文化程度等的局限性,大多數人還是認為孩子必須隨父姓。母親懷胎十月很辛苦,對家庭的付出也不比父親少,因此二孩跟媽媽姓也是很自然的選擇,不應引起不必要的糾紛。家庭和睦是社會和諧的基礎,更重要的應當是人品道德以及家風、家教、家訓,而不是姓氏問題。
廈大社會學副教授朱冬亮:
話題本身具有爭議性
遵循傳統會更好一些
二孩跟誰姓本身是個有爭議的話題。從法律上來說,二孩跟父母雙方姓都是沒問題的。但從現實需求來看,情況則比較復雜。古代隨母姓一般是“入贅”,與男方尊嚴相關,現在這種觀念在一些農村地區也普遍存在。當今社會獨生子女較多,女方雖然可能不愿明說,但也有傳宗接代的需求。我認為,孩子還是遵循傳統隨父姓會好一些。孩子姓氏不同,對于第一代可能影響不大,但到第二代、第三代該跟誰姓,卻可能帶來家庭認同方面的問題。
市民陳先生:
在打算要孩子前
夫妻就應商量好
姓氏問題牽涉到太多社會因素和家庭因素,這些都是大人應該解決的,不應當讓小孩去承擔。因此,在打算要孩子前,夫妻雙方就應當商量好。不管跟誰姓,孩子的生命一半是媽媽給的,一半是爸爸給的,兩者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