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營經濟是活躍廈門經濟發展、擴大社會就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廈門日報訊(記者 李曉平)民間投資增速回落,已經引起了廈門工商界人士的廣泛關注。那么,當前廈門民間投資現狀如何,增速下滑的原因是什么,會不會影響廈門經濟增長的內動力呢?經過前期對企業的大范圍調研,昨日,市政協委員、廈門市工商聯(總商會)主席柯希平代表市工商聯,向市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提出從政策配套、金融服務、財稅扶持等多個領域,多管齊下,為廈門民間投資持續增長注入動力,引起了廣大政協委員的熱議和廈門相關部門的重視。 【現狀】 民間投資結構不合理 鼓勵政策缺乏配套措施 提案指出,當前廈門民間投資內部結構不合理,鼓勵政策缺乏相應的規劃配套,落實難。如新興產業以及教育、養老、醫療、市政、環保等,廈門民間投資進入的深度明顯不足。委員們指出,原因并非政策不支持,而是缺乏相應的配套措施,如民企投資新興產業以及養老、醫療、教育等領域存在申請土地的困難;缺乏向民企開放的PPP項目清單,混合所有制還停留在紙面。 “有些鼓勵民間投資的政策力度小、受惠面窄。”柯希平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目前廈門對年薪超過30萬元的符合重點產業發展目錄的中高端人才,三年內按個人所得稅地方留成部分的25%給予獎勵,以30萬元年薪為例,共繳納5萬元的個稅,獎勵只有5000元。 由于缺乏有力的金融支持,當前廈門民間投資的融資能力薄弱,對此來自市工商聯的不少企業家深有體會。他們指出,民間投資普遍存在貸款難、抵押物不足和融資成本高的狀況。目前廈門小型民企融資成本一般是7%以上,大型民企融資成本在5%左右,而國企的融資成本是3%-4%。 “高房價和高人力成本,已經嚴重影響了民間投資的積極性!”有企業家委員尖銳地指出,很多企業只能裁員降低成本。據統計,2015年全市36家上市公司中有13家員工數量在減少。 市工商聯在調研中也發現,政商關系對廈門民間投資的增長及企業家信心有一定影響。有企業反映,廈門政商關系過于注重與企業交往的“清”而弱化了主動關心、主動與企業交流的“親”。“44條”明確,要建立半年一次市領導與民營企業家對話交流機制,但實際并未落實到位。 |
相關閱讀:
- [ 08-10]福建首家民營銀行有望年內獲批 由10家閩企發起設立
- [ 07-27]廈門首家民營銀行“胎死腹中” 全體股東同意停止籌建
- [ 07-24]鷺島民營書店嶄露生機 曉風書屋在廈門強勢回歸
- [ 12-24]日均10.5萬部手機跨出廈門海關 民營企業是主力軍
- [ 12-18]廈門市成立首家民營行業協會婦委會
- [ 12-02]民營書店回歸島內商圈 西西弗書店進駐SM新生活廣場
- [ 12-02]西西弗書店在廈開福建首店 堪稱民營書店生存樣本
- [ 11-20]廈一民營新興企業負責人:過去不愛參會 現在積極參會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