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上世紀70年代的先鋒營小區經過改造,舊貌換新顏
福建日報訊(記者 鄧婕)“天氣預報說,接下來廈門會一直下雨,我是一點都不擔心啦!”1 1日,廈門玉荷里小區的林阿姨這樣對記者說道。
玉荷里建成之初,曾經是廈門市民心中既“高大上”又“小清新”的小區,居民素質高、小區綠化率高,配套完善,“玉荷”兩個字讓居民倍感清新。不過,經歷30年的風雨,小區也難脫老舊的命運。
老舊小區有個“通病”,那就是排水系統不暢,那為何林阿姨卻說“一點都不擔心”呢?原來,自玉荷里小區被納入廈門市老舊小區改造范疇后,這個老舊小區就一下變“先進”了,硬件先進了,居民思想意識先進了,甚至具有了主人翁精神。
就拿下雨排水的問題來說,玉荷里小區原本綠化條件較好,居民強烈希望保留原有的綠色資源,但部分綠化因缺少維護已雜亂無章,占據了不少小區空地。
如何既不破壞綠化又能進一步提升小區規劃?嘉蓮街道、盈翠社區在廣泛征集群眾意見的基礎上,同時采納了深圳專家的專業意見,在玉荷里確定了6個海綿小區試點。
現在,玉荷里小區就像海綿一樣,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不下雨時再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進行二次利用。
小區怎么改,居民的心聲和意見是最現實的“藍本”。改造方案確定前,嘉蓮街道、盈翠社區先后組織居民代表召開了10余場改造動員會,讓居民自己決定改造什么,怎么改造。在培養居民主人翁意識的同時,也預先解決了締造過程中可能產生的分歧。
嘗到了共同締造家園的“甜頭”,小區不少居民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參與小區治理。
林阿姨自行除去了家門口10多平方米的“菜地”,“貢獻”出來當作社區的小花圃;陳耀坤當起“巡查員”,及時向社區反映改造進展,并提出“擴大轉角”“抬高路面”等多條建設性建議;就連已搬離玉荷里的八旬老人鄒家鹿聽到小區要改造,也主動回到曾經的家園為其改造捐了錢。鄒家鹿說:“我曾經在這里住過,對小區的感情很深厚,雖然搬走了,但我愿意為小區的改造提升出一份力。”
|